藏品萃华|宋佚名《睢阳五老图》

书画知识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藏品萃华|宋佚名《睢阳五老图》

中国书画报中国书画报

《睢阳五老图》所绘的“睢阳五老”乃《齐东野语》中所记的至和年间尚齿之会的“至和五老”,此件作品流传有绪,明赵琦美《铁网珊瑚》、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等均有著录。《式古堂书画汇考》以为《睢阳五老图》是宋人无名氏的作品,乃五老之一杜衍的门人钱明逸请人画像并自己作序的。钱明逸出自杜衍门下,其绘图的目的是将五老相会的故事作为一段佳话流传下去,其立意亦源于“会昌九老”的风气。在《睢阳五老图》这件作品中,五人画像分别配诗,一诗一图,以手卷的形式留存下来。北宋一代,诸多显宦名卿(如欧阳修、晏和、张商英、范仲淹、富弼、韩琦、胡瑗、苏颂、邵雍、文彦博、司马光、张载、程颢、程颐、苏轼、苏辙、范纯仁等)观看此件作品后均留有题跋,可惜到了绍兴年间这些题跋均已散佚不见。之后,又历经诸人(如胡安国、朱熹、吕祖谦、洪适、朱子荣、赵孟頫、俞集、程钜夫、方孝孺、姚广孝、申时行、吴宽、王逊、李斡、朱之蕃、顾起元、魏沆、归庄、左宗棠、盛昱、李慈铭等)题跋,不下六七十人。

中国书画报

《冯平像》(局部)

《睢阳五老图》起初收藏在钱明逸手中,绍熙二年转到五老之一的毕世长后人手中,后由毕世长四世孙毕希文转给五老之一朱贯的后裔朱子荣。此时已有摹本,旧本归朱子荣,新本在毕氏子孙手中。至元代传到朱德润及其子朱履吉手中,到了明代传到朱希周手中。在朱氏一族收藏过程中,由于作为祖先遗像收藏,因此格外珍重,这幅画卷也是历经磨难才得以保存下来。康熙初年,由朱柏庐后人散出归顾氏,又由顾氏归金氏。康熙四十三年,朱氏后人又从金氏手中购回,并于此时朱钦安请人改装(改卷为册)。到了同治年间,入狄曼氏手中,后归王霞轩,再入盛昱手,后归金城氏(1914年尚在国内)。抗日战争胜利后,此作被运往美国,由通运公司姚叔来经手卖予穆尔氏(Ada Small Moore)和弗利尔美术馆(题跋则运回上海,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五幅画像现分别藏于美国华盛顿、纽约及纽黑文三地的美术馆或博物馆中(《冯平像》和《王涣像》现藏于弗利尔美术馆,《朱贯像》和《杜衍像》现藏于耶鲁大学博物馆,《毕世长像》现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中国书画报

《王涣像》(局部)

此作虽历经千年,但画中五位老人的形态仍清晰可辨、栩栩如生,连脸上的老人斑都能看到,慈祥、和蔼的气息从五位老者的身上散发出来。作为致仕的政府高级文职官员,五位老者均有雍容华贵的气度,状貌清古而威重,神色肃穆而沉静。但画家在表现五人的性格和面貌上又有所不同。朱贯端庄严肃,冯平安详清和,王涣沉稳凝重,杜衍幽默慈祥,而毕世长年龄最长,于耋耄老态中透露出如小孩儿般的顽皮气;朱贯秀眉美髯,冯平广额圆首,王涣伏犀丰下,杜衍大耳魁颊,毕世长长面升唇。五人虽为立像,但神情姿态各异,或拱立若倾听之状,或端庄如有所待,或沉稳中透露出练达机警,或沉吟下微有所思。画者将他们在长期的官宦生涯中形成的职业习惯逼真地再现出来,由形追神,以神写形,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五位老者的特点,不愧为优秀的肖像画传世之作。

中国书画报

《朱贯像》(局部)

画中的五位老者均着玄色便服(王涣和杜衍峨冠圆领长袍,以红色束带束身,其余三人则角巾方领长袍),衣纹为铁线描,坚劲挺拔,线纹周围不惜多层次以淡墨渲染,将衣服的质地及转折作了明确的交代,其描法及渲染明显受六朝、唐代的影响。

中国书画报

《杜衍像》(局部)

拿《睢阳五老图》与顾恺之传世作品《列女图》(摹本)及阎立本《历代帝王图》比较,可以看出其画风的衍变。宋人在继承传统上下了极大的功夫,形成了平和、凝重的用笔特点,少了六朝的高雅古朴和唐代的雄浑奔放,而于清穆、简静、舒缓的气氛中见笔力,这与之后的明清肖像画、人物画亦截然不同。

中国书画报

《毕世长像》(局部)

《睢阳五老图》在写实中兼具细节的刻画,人物造型和衣纹均依据现实情况进行细致的描绘,某些细节的夸张更烘托出人物的精神气象,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画家将五位老者的性格特点、气质特征自如地再现出来,不能不令人赞叹其技艺的高超。

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书画知识-藏品萃华|宋佚名《睢阳五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