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方寸|“司马”在方外

书画知识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寻味方寸|“司马”在方外

中国书画报中国书画报

自幼家道贫寒,成年后科考屡试不第,一生未仕,这对于希望以“知识改变命运”的王冕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结局。但是纵观中华艺术史,在书画与篆刻领域,王冕的“墨梅”与他所开创的“以石治印”,对艺术的发展却是极具推动意义。几千年社会发展的历史中,从来就不缺少志存高远却终归碌碌无闻的芝麻官,但艺术史上的王冕,数千年来,终究只有这一个。

王冕,元朝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梅花屋主,善诗,善画,并善印。他的画以“梅”见长,并作有大量的咏梅诗。他治印以汉印的典正为取法,在篆刻史上的突出意义在于他开创了用花药石治印。这一石材的使用,使文人摆脱了金、银、铜、玉等印材的束缚,也摆脱了对工匠的依赖,能够更为自主地参与到治印中来,自篆自刻渐成时尚。元末明初的刘绩在《霏雪录》中曾有清晰记载:“以花药石刻印者,自山农始也。”不过,篆刻史上,流传着一个大家更愿意接受的说法,即以石入印始于文彭,据说他用制作饰品的灯光冻来刻印。当然,这一说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主流,缘于文彭远远高于王冕的超强社会影响力。

王冕的印作存世不多,这与他生活的时代有着直接的关系。元上承唐宋,印章文化没落,文人篆刻初兴,王冕是这一时期印章复古的提倡者。“方外司马”(见下图),是他一方鲜有的闲章作品,甚为难得。此中之意,也许司什么的并不重要,能够引起他共鸣的应是“方外”二字。

中国书画报

方外司马

“方外司马”,典故出自《晋书·谢奕传》,说的是东晋大臣谢奕的趣事。“与桓温善,温辟为安西司马。犹推布衣好,在温坐,岸帻笑咏,无异常日;桓温曰:‘我方外司马。’奕每因酒,无复朝廷礼,尝逼温饮,温走入南康主门避之。主曰:‘君若无狂司马,我何由得相见。’奕遂携酒就听事,引温一兵帅共饮。曰:‘失一老兵,得一老兵,亦何所怪。’温不之责。”文字大意是,谢奕和大司马桓温是好友,经常在一起把酒言欢。后来谢奕成为桓温的属下,但他依旧不事边幅,常追着桓温一较酒量。有一次桓温不胜酒力,无奈躲进了夫人的房里,谢奕于是找到一个老兵一起畅饮才肯罢休,桓温因此称自己这个一点儿官样子也没有的老友为“方外司马”。

“司马”,古代职官名称,殷商时代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马在中国古代战争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经常会以千乘之国、万乘之国来表现国力的强盛。司马则是专门负责军政、军赋的官职,非常重要。

王冕自况“方外司马”,但他却着实没有做过一日的官,仕途无望之后,他彻底回归乡里,不拘礼节确是他的本真个性。他行事异于常人,时戴高帽,身披绿蓑衣,足穿木齿屐,手提木制剑,引吭高歌,往返于市中,如此作为,“方外”二字用在他的身上也是恰到好处。

“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晚年因病右手残废,亦曾刻有一方“左军司马”以自嘲。王冕的“方外司马”,有终生不仕的不甘与落寞,但“方外”二字更平添一股超脱凡俗的傲气在其间。他有一句著名的咏梅诗“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正是其孤傲性格的写照。纵使平生一无所有,只留清气的“方外司马”亦不枉此生。

不计其数的司马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湮没得无影无踪,而一日不曾仕的“方外司马”王冕却以其孤傲的个性、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芸芸众“马”中的一匹靓丽的黑马。

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书画知识-寻味方寸|“司马”在方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