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 张观的《山水图》

书画知识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鉴赏 | 张观的《山水图》

俯仰元明际徜徉变化间

——张观的《山水图》

□汝悦来

元代国祚不及百年,是我国山水画又一嬗变时期。当时的政权将百姓自上而下分为四等: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南宋遗民被辱为末端,饱受歧视。又因废止科举,故士人阶层无以上进,或归于林泉,或隐居耕读,抑或信奉佛道。他们以诗文书画自娱,文人画家逐渐成为画坛主流。元代又没有设立画院,于是南宋院体画风亦随着院体画家流散于民间。故元代山水画风格多样、诸峰并立:赵孟頫效法唐及北宋,作品呈现出古意古法;唐棣、朱德润承袭南宋院体风格而更趋华美;黄公望学自王维以来的水墨样式,并因创造“浅绛”而闻名于世;倪瓒取法“荆关”,作太湖风光,以简约著称;王蒙用笔绵密,千山万壑,以繁茂取胜;吴镇与黄、倪、王三家善用“干笔”不同,喜用“湿笔”,独以水墨华滋而占据画坛一席。品赏张观的《山水图》(见上图),其风格略近于吴镇,可称为元明之际的山水画佳作。

中国书画报

《山水图》为绢本设色,纵128.8厘米、横49.9厘米,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近景树木夹叶、点叶浑然成林,呈现一派秋景。临水有树木六七株,丛中有高士二人,衣袍宽博,仪态稳重,伫立晤言。一童子持包袱侍立于一侧。山间有院落一座,院墙、院门、厅堂、楼宇渐次而上,隐约于林间。远景处,一峰突起,上有林霭飞泉,更有远山廓然可见。画中树法多取自元代盛懋,坡石、山岭以勾勒、渲染为主,皴法简淡润泽,近于吴镇之法。其细微处用小斧劈皴,南宋院体痕迹展露无遗。题款仅“张观写”三字,凸显出宋元古风。宋人画长于经营布局,咫尺千里;元人善于探索皴法,故山水皴法至元代完备,令山水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近代元画研究学者邓以蛰在《六法通诠》中写道:“宋人以丘壑为胜,偏于生动者也,故逼近自然;元人以笔墨为胜,优于气韵者也,故不落畦径。”读张观的《山水图》,亦深有此感。此画林壑平实,而渲染、皴擦处却尽显笔墨功夫,气韵沉着、风致古雅。

张观,字可观,松江枫泾(今上海金山)人,尝居华亭(今亦属上海),元末明初画家夏文彦在《图绘宝鉴》中称其“世业棱作”(木作行业)。元末,他迁居嘉兴,明初又客居长洲周庄(今属苏州)。张观学画长于模仿,又善于鉴别古器物及书画,性好砚,卒以砚殉葬,足见其脱俗。明末清初的学者姜绍书在《无声诗史》中写道:“(张观)少游江湖,志尚古雅。工画山水,师夏圭、马远。与吴仲圭、盛懋、丁野夫游,故其笔力古劲,无俗弱之气。”张观虽生于常人之家,但雅好绘事,一生隐逸江南,交游名士。其师承,远及南宋马远、夏圭,近至吴镇、盛懋,画风融合南宋院体与时风,故有典型的元画气息。马远、夏圭同为南宋院体画高手,运笔铺陈刚劲有力。张观的“笔力古劲”即源于此。“马夏”虽处同一时期,但细观二人画风,大同而有小异:马远用笔峭拔,灵动之余稍显刻薄;而夏圭较之马远,用笔则稍见圆润、厚实。比较之下,张观的用笔更近于夏圭。吴镇名列“元四家”,以善画《渔父图》而闻名。《渔父图》典出《庄子·杂篇·渔父》。吴镇在作品中以渔父自喻,写出了元人的隐逸心态。张观画中“无俗弱之气”,应是受吴镇影响。盛懋与吴镇一样,也居于浙江嘉善,画从学于陈琳,山水以“董巨”披麻皴见长。其作品设色明丽,丘陵婉然,林木蓊郁。张观画树石多取法于盛氏。

在山水画研究中,宋、元、明三朝断代处多有模糊,而张观的山水画正处于宋元变化之间,有宋画遗韵,具元画本色,启明初画风,实为难得,可以作为中国画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个样本进行研究。(来源:《中国书画报》国画版)

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书画知识-鉴赏 | 张观的《山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