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沙孟海与印学二三事——《若榴花屋师友札存》选读

书画知识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有关沙孟海与印学二三事——《若榴花屋师友札存》选读

中国书画报 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若,字孟海,号石荒、沙邨、决明,浙江鄞县人。于语言文字、文史、考古、书法、篆刻等均造诣高深,被誉为20世纪中国书坛泰斗。曾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社长、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著有《近三百年的书学》《印学概述》《沙孟海论书丛稿》等。《若榴花屋师友札存》系由沙孟海生前收藏的信札中选取一百位出生于1920年前的师友之手札,以“名人书信选集”为名,于2000年7月由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为散页式,蓝布套封函装,所收信札皆文化、艺术、学术界名流墨迹,其史料与学术价值自不待言。其中有几件涉及篆刻艺术与沙孟海治印诸事,颇有益于印学研究,现择读如下: 一、朱鼎煦致沙孟海手札 孟海老哥知契:赐及前奉手示并大作,多谢多谢!登老曾作弟乡籍印,虽甚精能,然选石太大,不适于用。公暇时可否镌一小者,仿元代白文更适于用,朱文不易钤盖。石寄带不便,用新青田石。性山云:“八家印之存于今者,皆劣石。如用昌化即鸡血,或寿山等佳石,皆磨去矣。”好否?伯鹰先生患黄疸。从去冬得知后,时以为念;然不敢直接通讯,引起鹰老之不安……鲁厂印泥烦恳登老代买三四两,其值得讯即奉,或直递张宅亦便。春明之游,尚待考虑。肃此敬问健康!赞卿顿首,六月廿四日。 信的中间一大段为建议练气功、服中药事,故省略未录。信末还附钤韩登安所刻“萧山朱家坛太平桥人”白文印。信中以为“西泠八家”所刻印作,存者皆以石劣而幸存,而印文被磨去者即因人们只惜佳石而不重作者而遭殃。这使我们联想起明、清一些印章为什么往往有经火烧的痕迹———印人唯恐印文被后人磨去重刻,便以火烧后使石变坚脆不能再磨重刻,以期原作得以留存。信中还提及潘伯鹰已病重。潘伯鹰(1904—1966),原名式,字伯鹰,号凫公、有发翁、却曲翁,别署孤云,安徽安庆人,著名书法家、诗人,著有小说《人海微澜》《隐刑》等多部,书法论著有《中国书法简论》《书法杂论》等。 朱鼎煦(1886—1967),字赞卿,号别宥,浙江萧山人。曾任法院推事,后为律师。新中国成立后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是宁波著名藏书家。去世后,家人将其十余万卷藏书和一千七百余件文物字画捐赠给国家,今归天一阁收藏。 二、钱君匋致沙孟海手札 孟海先生:三月十七日手书奉悉,承告贵会藏有叔手刻“胡澍印信”等两印,其边款刻于前面,嘱查拙藏者是否如此。兹已一一查过,均刻在前面,而无刻在左侧者,此为叔之习惯也。此两印不知能否多拓两份以为研究之用。如可,当俟来示后寄格纸,否则作罢可也。附纸两张,乞法书“钱君稥自刻印存”二页。有劳感感!专此。即颂春安。弟君稥手启,三月廿四日。 如今市面上仿清人印作极多,此信颇可为鉴定赵之谦印章之佐证。从此信可知赵之谦刻印边款习惯置于印石前面,而非一般置于左侧即钤印时的大拇指一侧。沙孟海谨慎地向钱君匋求证,可见其治学态度的严谨。 钱君匋(1906—1998),原名玉堂,易名玉棠,学名锦堂,号豫堂,斋名“无倦苦斋”等,浙江桐乡人。早年就读于上海艺专,师从丰子恺学西画,并自学书法、国画,尤工篆刻。上世纪30年代以书籍装帧艺术驰名,曾任浙江美专图案科教授、上海开明书店美术编辑。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音乐出版社、北京音乐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西泠印社副社长。 三、蔡哲夫致沙孟海手札 孟海道兄侍右:九月廿四号挂号寄易均室篆联一、联纸一、册纸四,并节录均室来书语及明拓《先茔记》影本等,计可早到,未知已挥寄均室否。顷得陆丹林书,言足下尚未为篆刻,嘱代趣之。今将其来书奉览。野鹤兄南来,亦未得晤言,殊以为叹!弟甲寅重游蓟门,以重值得清德宗恪顺皇贵妃縋檀香木两印盒,欲制紫檀匣藏去,乞篆匣面并希速藻,早寄为幸。匆匆不儩,此鰍俪茀,弟守顿首。月色侍叩。中华民国十九年十一月七日。 此信写于1930年,信中多用通假字、异体字,如“趣”“儩”“敂”“茀”,分别为“促”“尽”“叩”“福”。蔡哲夫欲为其甲寅年(1914)所购清德宗即光绪皇帝载恬贵妃恪顺的两印盒制紫檀匣,请沙孟海作篆字以镌于匣面。其时蔡哲夫52岁,而沙孟海方31岁,其篆书、篆刻为名流所重已如此。信中易均室(1886—1969)即易忠篆,字均室,号稆园,湖北潜江人,善书画,精金石学,收集元明以来诸家印章颇可观,惜“文革”中连同书籍文物、著作手稿被焚掠一空。易氏曾任西北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教授,讲授词曲、古文字学,著有《古籀诠中》《静偶轩集古录》《艺海扬尘录》《说文部首形成》等。新中国成立后,其为四川省文史馆研究员。陆丹林(1897—1972),字自在,号非素,别署于勤、长安老人、风侣等,室名红树室、因英楼等,广东三水人。陆丹林早在上世纪30年代便有“名笔”“名编”之誉,是集史家、思想家、评论家、收藏家于一身的著名学者,著有《革命史话》《红树室笔记》《美术史话》《艺术论文集》等,以“著作等身”誉之则毫不夸张。此信中的“野鹤兄”不知是指何人,待考。 蔡哲夫(1879—1941),原名守,易名有守,再改名守,号寒琼,晚号茶丘居士,广东顺德人,南社社员。长于书画、篆刻及碑版研究等,曾为沙孟海作《石荒图》。不过其平生书画多有代笔者,未必为其亲手所制。其如夫人谈月色亦善书法、篆刻并工画梅。 四、徐悲鸿致沙孟海手札 孟海先生足下:久别渴念,乍奉手教,知有采薪之忧,想就痊愈。令弟习业有恒,下笔笃实,吾党之秀,敢不举告所知,尽其才量,幸释廑念。足下治印精妙,久所钦心,俟健康恢复后,拟有以奉烦,幸甚幸甚。敬颂文祺!弟悲鸿顿首,九月廿七日。 此札为徐悲鸿请沙孟海治印婉言也。想沙孟海当时虽身体欠安(“采薪之忧”),但必无大碍。信中还提及沙孟海堂弟沙耆于1937年,经徐悲鸿推荐到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学习。沙耆旅欧十年,在油画艺术上表现出优秀的天赋。1946年回国后,徐悲鸿即聘他为北平艺专教授,只是他由于疾病缠身未能赴任。其后由于精神分裂症的影响,沙耆一直在浙江鄞县沙村养病。当周恩来总理得知沙耆窘境后,嘱中央统战部每月发给他生活费。1983年,沙耆画展先后在杭州和北京举办,社会反响强烈。1984年,在秦基伟的关怀下,沙耆的户口由老家转入上海,并被聘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台湾卡门艺术中心在策划《中国油画轨道史经典系列企划》时将沙耆列为“近代中国油画最负盛名的十位大师”之一。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自幼随父亲读书学画,后赴欧洲深造,先后在法国、德国、比利时、瑞士、意大利等国游历。1927年回国后,历任南京、上海、北平等地大专艺术院校教授、系主任、院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主席,对新中国的美术教育及中国画、油画创作影响深远。

中国书画报

蔡哲夫致沙孟海手札

中国书画报

徐悲鸿致沙孟海手札

中国书画报

朱鼎煦致沙孟海手札(局部)

中国书画报

钱君匋致沙孟海手札

来源:《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书画知识-有关沙孟海与印学二三事——《若榴花屋师友札存》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