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的运用 线是白描的技术载体,历代中国画家都十分重视对线的研究。明代邹德中在《绘事指蒙》中将前人在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各种线描技法样式总结为“十八描”,即行云流水描、高古游丝描、铁线描、柳叶描、琴弦描、蚂蝗描、混描、橛头钉描、曹衣描、钉头鼠尾描、折芦描、减笔描、战笔水纹描、竹叶描、橄榄描、蚯蚓描、枣核描和枯柴描。清代王赢又为“十八描”加上了相应的图例说明,使其成为重要的技法摹本。 不同的线形具有不同的表达功能和审美趣味。画家借助线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轻重缓急、虚实疏密、顿挫刚柔等变化,以及丰富多样的组织形式,可以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精神内蕴。从本质上说,对线的总结是人类精神劳动在艺术形式上的烙印,体现了人们对客观对象的审美观照。所以,只有充分认识线条的内在精神化因素,才能有效地用它去反映创作者的精神世界。 “十八描”是对线形的形象总结,说明了一根墨线可以变化成各种不同的形态并发挥相应的作用。然而,孤立的线条是无法完成造型任务的,只有将它们有序地组织结合起来才能塑造形象。对线的组织应考虑到结构和审美两个方面的需要。造型艺术的核心是通过塑造各种不同的客观对象的形体来达到表意的目的。各种不同的客观对象由于其形状、质地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结构样式。把这些具有不同特征的结构样式准确地反映出来,是组织线条的基本任务。线条的组织形式丰富多样。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大多有自己独特的线条表现方法,如“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等都是对线条组织形式的形象性描述。 线条组织的丰富多样不仅体现在客观对象所提供的形象元素的丰富性上,更体现在作者主观意愿的丰富性和多变性中。每个画家组织线条的风格都不相同,但目的都是使线条的疏密、长短、粗细、刚柔、浓淡,以及线形变化、运动趋向等,能够相互搭配、布局合理。组织线条比描画线形本身要复杂得多,学习起来也更不容易,需要长期的实践、揣摩才能体会其中的规律和妙趣。
高古游丝描
铁线描
钉头鼠尾描
来源:《中国书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