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年少的时候,就喜欢上了绘画,尤其喜欢画人物。当时家里条件不是太好,没钱买资料,我就到巷子口摆小人书的摊子上把小人书租回家中进行临摹。就这样临了一段时间后,自我感觉画得还不错,我就把画的画带到学校给老师和同学们看,大家都称赞我画得好。有一次美术老师把我叫到她的办公室对我讲:“你毕业后就去报考美术学校吧,你有这方面的潜质。”我当时不懂,家中又无人支持我,就没有抓住这个机会。结果我毕业后就参加工作了。从那以后我只能把绘画这个爱好留在心里,这一留就留到了我退休。退休后我进入了武汉市老年大学学习中国画,少年时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
刚开始学习绘画时,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一起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理解,我最终选择学习山水画。因为山水画在诸画种中包含更广、技法更丰富,花鸟画、人物画中的很多技法都需要到山水画中来借鉴。我学习山水画是从两个方面去努力的:即一手伸向传统、另一手伸向大自然。向传统学习,就是向古人学习,而学习的方法就是临摹。南齐谢赫六法中“传移模写”指的就是临摹。我曾临过唐宋元十六家的画,临过石涛的画,临过现代画家黄宾虹、宋文治、孙克纲、黄秋园的画,还临过当代王中年、张复兴、于永茂等人的画。其中我比较喜欢黄秋园的画。在临摹的过程中,我慢慢体会到了如何达到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如何做到大胆落笔、小心收拾。
我很喜欢临摹名人的画,但我也清楚地认识到,学习绘画光靠临摹是行不通的。李可染大师曾说过:“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临摹得再好也是别人的东西,而只有将手伸向大自然,到大自然中去与真山真水进行面对面的对话、进行心灵的交流,才能做到心中有丘壑。我多次去过太行山、狼牙山写生,那神奇、险峻、壮美的雄姿让我无比激动,那纵横交错的裂纹如同刀削斧劈般令人惊叹。大自然的造化是多么的神奇啊。山中的那些树木,因为生活的环境严酷,有的千百年来只能在石缝中求生存、在凛冽的寒风雨雪中屹立不倒,顽强的生命造就了它们坚忍不拔、形态各异的姿态。还有那山岩边上用参差不齐的石块砌成的房屋,这一切不正是我们山水画中所需要的景物吗?
“搜尽奇峰打草稿”是石涛的名言,也是中国画家的优秀传统之一。我们练习写生必须从古人的摹本中去吸取他们的精华、到大自然中去以天地为师。写生是为了创作打基础,写生是过程、创作是目的。如何搞好创作、如何将写生素材变成一幅作品,这里面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首先要学习、要有一定的绘画理论基础。我看了不少的资料,其中大部分是我爱人为我提供的。他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我的每幅画,他都是第一观众,他常对我的作品加以指点,我们也经常彼此切搓技艺。他经常带我到美术馆去看展览,这对我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既爱山、也爱水。每次到大山里写生时,我总是感到身心放松,很多疾病似乎也都消失了。大自然的美让我无比的陶醉。我常常感叹:我就是那山那水,我愿与宇宙同在、与天地永存。
在创作过程中,《黄宾虹画语录》中提到的四点对我启发很大:一是“登山临水”;二是“坐望苦不足”;三是“山水我所有”;四是“三思而后行”。此四者缺一不可。“登山临水”,是画家第一步接触自然做全面观察的体验。“坐望苦不足”,是深入细致地看,既与山川交朋友,又拜山川为师,要在心里有自然,与山川有着不忍分离的感情。“山水我所有”,这不只是拜天地为师,还要画家心占天地,得其环中,做到能抒发山川之精微。“三思而后行”,一是作画之前有所思,此即构思;二是笔笔有所思,此即笔无妄下;三是边思边画。此三思也包含着“中得心源”的意思。
总之我在学习山水画的过程中有艰辛、有孤独、有快乐,当然还有成就感。我也领悟到了笔墨是终身的修行、是我终身追求的目标。大自然的存在是永恒的,只有用中正、深刻、宁静的态度去面对它,才能最终达到天人合一,进入禅境。(附图为夏宝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