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8日下午,一场题为“竹报平安:思奎堂藏中外家书文献展”的展览在上海芊荷艺术空间开幕,本次展览展出翁同龢、罗振玉、郑振铎、陈梦家、孙毓修等晚近名流家书原迹五十封,同期展出与家书有关的信笺、信封三十余种及各种家书撰写指导专书二十余种。
展览海报
本次展览除了中国传统家书,还展出部分外国家书原迹,其中抗战援华的美国飞虎队上尉利特尔(Wilbur Wilton Little)在抗战期间写给母亲与妻子的一百零三封家书堪称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据本次展览策展人、华东师大古籍研究所副研究员丁小明介绍,“竹报平安:思奎堂藏中外家书文献展”为上海市2020年文教结合紧缺艺术创新人才工作室——“小绿天楼中国古代书画文献整理工作室”阶段性成果。“竹报平安”源自中国古代典故,后来引申为家人间互报平安的家信,简称“竹报”。本次“竹报平安”展品以中国社会名流的家信为主,也有部分普通人的家信,兼顾少许美日涉华友好人士的家信,这些信件从内容上来看,无论是累累百言的长札,还是只字片语的短简,无疑都以日常琐事为主,但笔下娓娓的问候、反复的叮嘱无不凝聚着浓浓的亲情与企盼,盼望家人平安,盼望时局稳定,盼望子女上进,盼望老辈康健。本次展览策展人丁小明认为,就家书展览而言,有以下几方面意义:
展览现场
首先,这些泛黄纸张上的笔迹间流淌着的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家书中那些为人父、人母、人子、人女间的情感交流不仅深深的打动过当事人,也让后世读者为之动容。从这个层面上看,尽管时代进步,科技日新,带来世界巨变,个人视野变宽、行走更远。但是亲情不变,亲人间的祝福与牵挂不变。本次展览所展示的一封封中外家信,其实就是承载着人类自古以来亲人之间最真挚、朴素的情感。只要人类存在,这样情感就永远存在,且非常重要。
其次,家书的教育意义也是历久弥新,影响深远。一部《曾国藩家书》不仅曾氏子弟奉为人生圭臬,而且深深地教育了晚淸民国时期的几代人,甚至对日本、韩国都有影响。就我本人而言,在我从事家书收藏与研究之前,《傅雷家书》无疑是对我甚至我们那一代人影响甚深。正如楼适夷在《傅雷家书》代序中所写的那样“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类似傅雷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式的家书在本次展览中也随处可见,如文献学家孙毓修致其子孙贵定的家书,大夏大学校欧元怀致其子欧天健的家书等等。
最后,用毛笔书写的家书自中国东晋“二王”以来,就留下大量名垂青史的书法精品。本次展览的家书,特别是翁同龢、罗振玉、郑振铎、陈梦家、孙毓修、于安澜等人的家书就堪称精妙的艺术品。这些家书不但内容感人,字迹亦各具神韵,作为书法展品,每每让人有驻足品鉴、赏心悦目的乐趣。所以说,中国家书特别是擅长书法的名人所写的家书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一封家书就是一件精美的书法作品。
展览现场
丁小明表示,家书中既有浓浓的亲情,也有循循教导的人生指引,甚至会成为一件书写精美、流传后世的书法妙迹,家书这一文化瑰宝理当值得我们共同守护。当然,本次家书展的初衷与目的也正是希望通过展示、介绍与研究家书来推动全社会共同珍现这份瑰宝。
展品赏析
翁同龢家书(致翁斌孙)
罗振玉家书(致范兆昌)
孙毓修家书(致孙贵定)
夏仁虎家书(致柏儿)
郑振铎家书(致郑小箴、女婿萨空了)
欧元怀家书(致欧天赐)
陈梦家家书(致赵萝蕤)
吴祖缃家书(致吴葆刚、周萼)
于安澜家书(致子于辉山、女于采芙、于谿柳)
美国抗战援华飞虎队飞行员上尉利特尔(Wilbur Wilton Little)家书百通
平安笺(清中期)
竹报平安笺(民国)
“事事如意“封(晚清)
新增尺牍称呼合解(清光绪刻本)
历代名人家书(民国印本)
编辑| 李振伟
制作|千 惠
校对|王密林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1年出版40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192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1307117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