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 第217期美术新闻
本期话题:
审 美 素 养 如 何 评 价
【编者按】 审美素养固然无法像数学一样量化,但仍然有其自身的衡量标准。以往的美术测评主要关注审美素养的两个因素:艺术常识和艺术技巧,但未能全面涵盖审美素养中的创造性、沟通能力和心灵层面。建立健全审美素养测评的重心,就是要更为全面、全过程地考察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心灵发展。就现阶段的教育评价而言,学生对审美的个人理解、交流分享与独立创造,尚未被现有的测评所全面地考察。只有契合审美教育理念、科学有效的测评,才能确保其在现实的大中小学教育中有据可依,形成可持续发展。2020年12月,清华美院社会美育研究所针对“审美素养如何评价”组织探讨,本期时评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审美素养的评价原则
□清华美院社会美育研究所
学生审美素养评价的方法与思考
□高登科弋语可
延伸审美素养评价的“思想土壤”
□李春光
审美素养评价,“美术”岂能代“美育”
□孙墨青
众家谈
□李睦、袁媛、陈昱、王冲
在传统意义上,美育,全称为审美教育,以培养理性与感性统一、人格健全的人作为美育的基本宗旨。其本质是以人文艺术为主要途径的感性教育、价值教育,是丰沛情感与心灵、创新思维的重要源泉。从美育的学科归属来看,美育的基本原理源起于美学,归属于教育学,而在教育实践中广泛地采用艺术学科的观念与方法。在此基础上,美育更有其新时代的扩展内涵,亦即:美育是一个艺术、人文与科学的跨学科交叉领域,美育用“育”的方式将美的理论与美的实践融合为一体进行领会和表达。不仅如此,美育也是科学的求知原则和人文的生命天性在“育”的作用下碰撞熔炼的独特领域。因此,我们认为:美育是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在审美层面的教育实践。以下所示的审美素养评价原则的提出,主要基于审美教育的经典思想,并在其中融入了研究所对于美育扩展内涵的解读,望与各界教师、学者与社会公众讨论,以期不断完善,更好地助推当代学校美育的教育实践。
审美素养的五维及其评价背景
美育是全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渗透审美精神的跨学科领域,而审美素养则是美育的人格展开与行为表征,是美育在每一个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审美素养关乎人最基本的情感能力、价值判断与人格整全,主要包含:审美发现、审美表达、审美理解、审美共情、审美创造五个维度,缺失其中某一个维度,都不算具备健全的审美素养。
人们不禁会问,审美素养既然超出了传统教育的知识层面,那么它是可以“考评”的吗?以往的美术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审美素养的两个方面:艺术常识和艺术技巧,但未能全面涵盖审美素养中的创造性、表达沟通和心灵层面。建立健全审美素养评价的重心,就是要更为全面、全过程地考察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心灵发展。
有一个问题至今较少在公开场合被严肃讨论:为何学生的审美素养需要评价?评价学生的审美素养不是出于美学和艺术的必须,而是出于教育实践和学生成长的现实需求。审美教育的理念和精神无论如何高远,要想在学校教育中形成普及,都应落到实处,而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方法三者缺一不可。就现阶段的教育评价而言,学生对审美的个人理解、交流分享与独立创造,往往尚未被评价所全面地考察。只有契合审美教育理念、科学有效的评价,才能确保其在现实的大中小学教育中有据可依,形成可持续发展。
审美素养的评价对象、评价权与适用范围
有一个前提应反复强调,审美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非仅仅是少数艺术专业学生。这意味着审美素养评价的标准并非专业艺术素养的低阶版,而是有其自身的考评重点,应结合一般学生的核心素养标准,关注有助于长期成长的核心能力,包括独立思考、情感、沟通等因素。
教育评价往往是教学的指挥棒,那么谁有权力评价学生的审美素养呢?教师应当是主角,但不是唯一的角色。应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共同组成,而各自所占比例尚需进一步的探索、实验和研究。在教育评价的现实语境中,努力保证学生审美评价标准的学术性、公正性和共识性至关重要。学生审美评价标准应由与审美教育相关的领域专家共同研讨、提出草案,由主管教育部门制定和出台。有关专家应包括但不限于美育学者、教育家、心理学家、艺术家、人文学者等。在草案阶段,应广泛邀请大中小学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发表意见。
学生审美素养评价的结果对评估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创造力、情感能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衡量一个学生未来综合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但不是一种“判决书”。因为审美发展受多重因素影响,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会发生变化。同时,学生审美素养是对全体学生的评价,不宜以其来决定一个学生是否适合以艺术为职业。
审美素养评价,须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审美素养评价不能孤立来看,它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支柱之一,人的审美素养的健全与发展,有助于促进人的感知、思维等多种学习能力,因而审美素养与其他素养(科学精神、健康生活、实践创新等)并行不悖,且相互促进。与此同时,学生审美素养评价的一些误区应引起重视。审美素养,与其他核心素养一样,是相对长的时间里形成的,因而它的评价应重视发展多于重视结果。审美素养不是竞技比赛,仅以一幅考场上的画、一张艺术常识考卷来评价学生的审美素养是极其片面的。我们应当承认,在国内外,学生审美素养评价仍是一个备受教育界关注、然而年轻的领域。其中有代表性的探索之一是哈佛教育研究生院“零点项目”,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曲线,以及审美素养对元学习能力的促进程度。■
(清华美院社会美育研究所)
编辑| 李振伟
制作|千 惠
校对|王密林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1年出版40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192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13071178285
此文章为原创,任何个人或机构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不得擅自转载或引用用于商业用途。如有用于商业用途的目的,请提前联系本报同意后方可转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