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中国国家画院
承办单位
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
《中国美术报》社
开展时间
2021年2月1日
展览地点
中国国家画院明德楼三楼颂厅
“笔游墨戏”何加林专访
制作:黎健宇、武广宇
部分观展嘉宾合影
2月1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中国美术报》社承办的“大道不孤——中国国家画院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笔游墨戏·何加林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明德楼三楼颂厅启幕。本次展览作为中国国家画院“大道不孤”系列展的首展,展出了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何加林在京十余年创作的小品画百余件。
展览现场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表示,2021既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党的100周年诞辰。在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特别谈道:“大道不孤,天下一家。”习近平主席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语汇,高度概括地表达了全世界人民在“经历了一年来的风雨”之后的共同心声——“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切体会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为了表达我们始终遵循与坚守“大道”的初心和决心,传递我们始终与全世界人民风雨同舟、命运与共的信念与信心,传达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之间一种以艺传道、以艺接力、志同道合、薪火相传的精神。经中国国家画院院委会决定举办“大道不孤——中国国家画院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以个展的形式,展出院内中青年艺术家群体的创作成果,以“大道不孤”为主题,鼓励艺术家们在弘扬艺术大道的同时,不断探索、追寻,交流、互鉴,携伴攀登、弘养正气,培根铸魂、守正创新,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为创作要求,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精品力作,为当代文艺事业的繁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包括了山水、花鸟、书法等多种类型,皆是何加林工作之余的闲暇之作。谈及此次展览,何加林表示,居北京十年,因公务繁忙画的不多,服务即是快乐成为日常鞭策。偶有闲情,画些花鸟,练些书法,写些小诗,亦不虚度时光。自学画以来,也只办过三次画展。此次画院要我参加“大道不孤”系列画展,而且是第一个,仓促之余,选一些平日里的随兴之作且为付梓。所画即杂,无非笔游墨戏,诸君莫笑,僅作抛砖而已。
展览现场
展览众家谈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主任,中国画学会会长田黎明
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美术观察》杂志主编牛克诚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贾广健
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范扬
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史国良
赵卫(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
何加林在近20年来的中国山水画领域里一直是一位佼佼者,他从中国美术学院调到中国国家画院,从南方来到北方,其作品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中年画家,其作品取得今天的成就得益于三点:第一是传统笔墨的扎实。其作品在用墨上充分体现了南方画家笔墨淋漓的精神,在用笔上又体现了北方画家的干裂秋风,用墨讲究,用笔潇洒,笔墨结合十分到位。第二是他的综合修养非常高,精通诗文书法、美学理论,也关注当前的时尚,最重要的是他能把对当前时尚的理解和审美追求转化到笔墨运用上,将时代融汇到笔墨中。第三是他保持了中青年山水画家不断探索的精神,形成个人风格后能够保持个性并进一步探索,在传统规矩之内不断前行,使个人风格进一步生发,与时代同行。
林容生(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
在何加林的作品里,他的才气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年,他的时间很多都放在了处理行政工作和一些社会活动上面。然而我们依然看到他不断有新的作品呈现。这几年他创作了很多花卉动物题材的作品,相对于他技法表现丰富、笔墨沉静厚实山水画,这些作品在表面上看似简单,但同样充满了生命的机趣和形式的意味,轻松而且散淡。这和他在山水画里追求的那种超然的气息是相通的。加林具有非常全面的传统文化素养。除了笔墨,诗文书法也很见才情和功夫。难得的是他能把这些学养转换成为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艺术表现,并透过他的这些作品在日常实践中彰显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力量。
另外,他是一个对自己有很高要求的画家,同时也是不断挑战自己,不断有新的追求的画家。不论是笔墨表现还是形式建构,他总是能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思考和理解,同时在创作中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索并给予我们读画的欣喜和启示。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期待的展览,祝展览圆满成功。
陈平(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
加林兄俊杰聪慧,才学过人,丹青独步。人近耳顺但仍壮年,笔墨亦如人寿。兄年轻求学国美,执教国美,授博士学位。今已别杭居京,作中国国家画院画家。兄之绘画书骨诗心,古今为肌肤,开新派,得山水逸趣。兄业之馀仍教于徒,可谓桃李天下。兄还热心公益,谱济美育,祖国各地均见其影。兄与余交甚情合,辄思曩岁有跨石梁,遊太湖,勾留一处,唱和传笺之乐。时谓再期日作旧地遊,入山水云烟深处矣。
刘建(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
赏读加林作品已20多年,他那时年轻,却在画界影响颇大。我们先后调入中国国家画院成为同事和朋友,一同写生、出国、谈艺、共事,便知他文雅不失豪情,练达且又率真,有性格,最重要的是画好。加林学养深厚,作画却能深入浅出,所作山水清新高雅,境界空灵。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山山水水,轻描淡写间意趣盎然;即便是现实题材、重大主题性创作,也是驾轻就熟,且能别开生面。加林的画,品读轻松,回味绵长。加林近年忙于工作事务,不少耽误作画,且常做跳跃性思维。但凭他的才情,在“高原”攀往“高峰”的路途中,分明会有他清晰的身影。
谌宏微(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何加林是一个修养全面、汲古出新,有使命感和远大抱负的画家。我很喜欢何加林的山水画,但通过此次展出的他近年所作的包括山水、花鸟、书法等作品,让我更加理解了他在创作上的切入点,即以花鸟画笔法、书法融入到山水画的创作中,营造出率性简约的章法、苍润华滋的笔墨,极具个人特色。
尚辉(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艺术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
何加林的很多代表作品均源于写生,并在写生的过程中针对物象造型进行了格式化、节奏感以及平面构成的精致处理,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叠加重复特色的当代山水画。他的作品区别于程式化的传统山水绘画,显示着他的思考与着力,并在笔墨本性的清韵与秀雅中建构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创作方法。
张捷(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
与加林兄相识近40年,一路走来,彼此情笃谊厚,称得上是言无不尽的兄弟。自其离浙往京,南北相隔,难得碰面,也是一见如故,“相见亦无事,不来忽忆君”,年复一年,各自竟多了些许“留得桑榆残照,白发添多少”的感叹。如今,加林虽值耳顺之年,依然本色不改,像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多才多艺,随兴而发;嬉笑怒骂,好恶分明。与生俱来的率真和禀赋揉捏成了作品中刚柔相济、落墨写心的人文情怀。加林深知读懂传统、读懂当下、读懂未来之间的必然联系,更能领会与天地相往来的生命智性,无论倾其心力的恢宏巨制,还是闲情偶寄的短案尺素,累累盈幅,情满意足。如果说,北方的“干裂秋风”与江南的“润含春雨”,共同造就了加林笔墨语言中的苍润之致,那么,南雁北归的艺术旅程,则成为他再次放飞自我的高远之境。
李冬(全国公安美协主席):
此次展览在2021年新春之际和大家见面,从展览面貌上可以看到何加林老师通过自身研习、大量的写生以及自身学术驾驭,让展览呈现出了高度的学术面貌,这个展览无论对当下中国画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难能可贵!
方向(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所长):
加林兄此次展览的作品有别于他平常典型风格的创作,闲来的手笔更真实展现他当下的生活态度,花鸟脱俗绮丽,山水孤峭清逸,书法遒劲苍润。他醇熟的笔墨技法以及诗书画的能力在同辈中禀赋卓异,然而他不为其所囿,始终追求精神上的不断升华,多元融合,我们在画面中看到了追求一种“生”的气象,他的这种“生”是脱去尘俗后的真实所在而非刻意隐藏。他关注当下,关注社会,有着不同身份的转换,他在孤寂、清幽的境界里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同时他在出世与入世之间体验本我的生命价值。
王平(《中国美术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在当代山水画坛中,何加林是坚持传统出新的标杆式人物。当人们圈点传承中国山水画精粹的艺术家时,会想到何加林;当人们圈点山水画坛中锐意创新的艺术家时,也会想到何加林。他从中国美术学院调到中国国家画院工作的这十年,他的艺术风格从强调笔精墨妙、细腻儒雅转为强调求新求变,作品视觉图式越发富有新意。何加林早期的山水画风更多体现为“诗心寄逍遥”,而近年来又更多呈现着“大笔开新风”的创作状态,实际上这二者并非对立存在,而是一体二面,只不过在某个阶段某个方面更为突出而已,“诗心寄逍遥,大笔开新风”,既是对何加林山水画生涯一路走来的概括,也是对其山水绘画语言整体特色的总结。
丘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7年,法国西部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关于布列塔尼的精美画册——《美丽的小城》。那是我们几位中国艺术家在布列塔尼各个古城写生的作品集,画册最后有何加林先生与我合作的花卉手卷。那时何加林先生、陈曦女士和我在布列塔尼结伴写生一个多月,转辗十几个古城。记得一个酒酣之夜,我们用厨房卷纸即兴挥毫,何加林画、我题跋,一花一题,涉及十余种花卉题材而兴致不减,这个长十米多的小手卷后来被布列塔尼当地的博物馆收藏,那是我第一次见识何加林先生对各种花卉情态的细微观察和充满实验性的笔墨驾驭。
何先生以山水名世多有评说,近几年他工作闲暇之余常以花鸟寄兴。不同于十日一水、五日一石郁密苍茫的山水造境,其花鸟往往是疏朗简宕,了无挂碍的一花一世界。南田论画有云:“画以简贵为尚,简之入微,辄洗尽尘泽,独存孤迥......”观何先生的花鸟颇有此种少少许胜多多许的意象,删拨大要,简赅生动,其用色丰腴古雅-—得清、润、净、透之妙,会心者亦可从中窥见其赋彩及水法之妙全从山水出,这使我想起沈石田写花鸟绝佳处,其用墨法亦得之于山水经验,陆俨少先生曾评好的山水画家写花鸟往往宽绰从容,犹如拥千兵而布阵五百兵之兵法,信然!
水墨艺术是表现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无论是古代或是当代,它兼具日常性、生活性、行为性、仪式性。世俗情怀与超越精神相融相化,何加林先生不少山水作品把走兽动物置于山水间,表达了对人类自然环境的关怀与美好家园的向往。而他的花鸟则是日常化的自足自娱,以生活所见的自在情态中展现思古之情与求新之念,是在平凡琐碎的日常应景中挖掘和提炼美,自有一种心体澄澈、气和清静的可贵温情。
杜松儒(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展览处处长):
我与加林老师相识多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他作为一个学者型的画家,是我们一直以来所学习的对象,纵观他近十多年的作品,沧桑中带有秀美,浑厚之中尽藏清雅之气,是南北画派融合的典范,可以说,何加林老师是当今难得的文人画家。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
我眼中的何加林老师,其人其艺都有特别之处。我曾说在他的身上“凝结着一位现代知识分子画家的完整人格”,或者可以说,何加林是一位拥有着“有趣的灵魂”的艺术家。从他的言谈和创作都可以看出,他的艺术理念始终是把绘画创作和日常生活合为一体,譬如在绘画之外,他常通过写诗、作文、画陶、篆刻、书法等不同媒介的文化修养,表达寄托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思考。这不单体现了他的多才多艺、全知全能,而是反映出他能够以“玩世”“遣心”的态度智慧地面对严肃的艺术和真实的生活,并在其中完成有机的融通和升华。
何加林老师的山水画创作一直致力于表现自然的山水造化,但实际上他对古人丘壑的汲取早已转化为个人心象,从而建构出一种既源于江南山水的园林风貌,又自然而然地转换为笔墨的清润与恬淡,还具有水墨氤氲质感和现代视域下的山川造化肌理。他的创作天然渗透着中国江南传统绘画的笔墨精神,也呈现出超越于江南地域风貌的率真和古雅。
这次展览呈现了加林老师近期的花鸟、山水小品、扇面,笔墨写意与没骨兼有,虽很多为戏笔之作,却更能反映出他温润、文雅、诙谐的人格精神和艺术品质。这些作品充分融合了诸多现代性的绘画元素,无论是色彩表现的鲜亮与明豁,还是创作题材的都市化观照,都显现出他一方面放松笔质,使得画面更加清透和飘逸,另一方面吸收多元化的形式语言,体现出融通万物的包容性的格局。
董雷(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处长):
此次“大道不孤”系列邀请展,是中国国家画院又一个重要的学术品牌,以个展的形式,呈现院内中青年艺术家的最新学术成果。以展览促进创作,展现中国国家画院的新风貌。作为系列展的首展,何加林老师以“笔游墨戏”为主题,展出一系列饱含趣味的小品画,呈现出他不同以往我们熟悉的另类面貌,也体现出他日常的创作状态,值得深入的品味、揣摩,展览的成功举办为“大道不孤”系列展开了一个好头。
常欣(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副馆长):
何老师创作上是严守传统标准、勇于创新求变的践行者。他不重复传统。也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年轻画家去学习。
这次展览集中展出了何老师案头探索、笔墨精研的一批作品。有很多作品首次看到,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与形式美感。这批作品突出特点,是一个“生”字。这个“生”是生机、生趣、是一种生命迹象的真情流露。而这个“生”又离不开何老师长期的写生积淀与多年对笔墨语言的深入理解,才能将记忆中那些闪光的东西付诸于案头笔端,删繁就简,心手合一,最大限度的实现了精神畅游与笔墨自由的结合。
此展览给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感觉,为我们全面地感受何加林老师的艺术状态、更好地诠释何加林老师的艺术世界作了深层展示。
链接:展讯|大道不孤——中国国家画院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笔游墨戏·何加林作品展
编辑| 黄家馨、刘 晶
摄影|武广宇
视频摄制 | 黎健宇
制作|千 惠
校对|千 惠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1年出版40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192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1307117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