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三届全国舞蹈展演自10月21日开幕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舞蹈节目陆续与广大观众见面,线上线下观众超过1000万人次。为了帮助这些优秀的舞蹈作品更上层楼,每场演出后专家都与主创团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专业交流。今天,让我们推开“一场一评”的大门,带着舞台上的“热闹”,听听内行里的“门道”。
三人舞 《晨耕》
选送单位: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创作单位: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西双版纳州民族文化工作团
作品简介:
主创人员:但丽鹏、王亚玲、王盛伟
作 曲:马 辉
演 员:孙 杰、李 晨、史 毅
《晨耕》讲述了傣族的农耕田园生活,展示着最早农耕文化的一剪彩页,表达出了傣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讴歌了傣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美丽家园,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愿景!
点评:
张居淮:安徽演艺集团原董事长
《晨耕》反映了傣族人民早期的农耕田园生活。人和犁、犁和牛,在云南小山村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一条串联起来的特殊关系。
编导抓住了傣族舞蹈独有的舞蹈动律和风格语汇,编排得非常风趣和洗炼,演员们的呈现也很自然贴切,让人们遥想起农耕时期文化。那一盏忽明忽暗的灯光,反映着先民们的勤奋和努力,舞蹈中偶尔传出的几声牛叫,唤回了人们记忆中的乡村田野味道,犁地中抓到了鲜活泥鳅,使劳作增添了几份乐趣,整个舞蹈很接地气。
不满足的地方是整个舞蹈体量小了些。如果在劳作的直线处理中,编排再丰富一些、处理再复杂一点,更加充分发挥想像力,让舞蹈从小品变成作品,效果可能会更好。
群舞《我们看见了鸿雁》
选送单位: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
创作单位: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
作品简介:
编 导:谢 飞、姚 磊、何华铭
作品以“深扎”内蒙古采风团的现实经历为蓝本,融合蒙古舞与现代舞语汇进行创作。作品中,城市青年们满怀期待地搭乘去采风的大巴,在“鸿雁”的带领下,深入牧民生活,扎根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中,获取艺术创作的灵感。“鸿雁”是驾鹤归去的贾作光,也是活在当下城市中的青年人。舞蹈既表达了“深扎”精神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也反映了青年舞蹈工作者的精神传承。他们虽然不穿蒙古袍、不踩蒙古靴,但他们的心灵深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印刻着永不褪色的文化记忆。
点评:
张小芯:原海政文工团一级编导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北雁南归的时候,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蓝天飘闲云,队队鸿雁飞”的悠慢和美丽。而在第十三届全国舞蹈展演的舞台上,我们却看到了一群不一样的“鸿雁”,它就像一股涌动的清流,给这多彩却即将迈入冬季门槛的秋色,增添了一份独特的生机和活力。
舞蹈《我们看见了鸿雁》以“深扎”内蒙古采风团的现实经历为蓝本,意在向多年深扎草原、为人民而舞的贾作光先生致敬。作品以鸿雁为喻,走近贾老,在建构看见的鸿雁、引领的鸿雁、心灵的鸿雁内在结构的同时,形成了蒙古族舞与现代舞节奏融合、动律融合、形态融合的外化表述,使两代“深扎”人一道同行成鸿雁一群。“一群”的结构则游走于传统叙事的时空之外,“我们”与“鸿雁”隔空并存是作品构成的主要亮点。而这个熟悉的陌生人则以“看见”为叙事点展开创作。
我们看见了“鸿雁”,并不在乎是看见了先生之本人,而在乎看见了先生带给草原人民的翩翩舞影以及浓情厚爱。我们看见了鸿雁,似乎鸿雁也看见了我们,吾辈与先辈穿越时空两相对望,心心相通,只因为我们都有着同一颗真挚的心在历史的某一瞬,从这片草原深情地走过。而舞蹈中多次出现的先生之代表作品的动作语汇,则融合了现代舞元素,让观者用符合时代气息的审美感受到过去所发生的一切,突破而又不失传统的创作魅力,不断地将传承性与独特性相融贯通,很好地体现了内在与外化双线并行——重叠——交错——融合的意蕴。舞蹈既表达了“深扎”精神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也反映了青年舞蹈工作者的精神传承。而这份力量的传递,就像作品里所表达的:那不断飞翔的群雁,跨越一切,永不止息……
《我们看见了鸿雁》是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这个命题作品的创作是艰难的,其表现形式是独到的,生活气息是浓郁的,艺术追求是有品质的。略显不足的是,舞蹈结束在“永不褪色的文化记忆里”落点小了,如果能放在“永远的鸿雁”意象上会更加饱满感人。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群志存高远的鸿雁,一定会飞得更高、更远。高飞吧,永远的鸿雁!
群舞《走呦走呦》
选送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创作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学院
作品简介:
编 导:覃祉幸 、覃福邦 、秦 伟 、杨富程
作 曲:邓 鹏、黄志乐
服装设计:胡忠海
“矮矮的身子要爬过高高的山,短短的双腿要走过长长的路,抬脚就是路,走在路上的永远是壮族。”舞蹈以广西壮族板鞋舞为元素,演绎了壮族老阿妈向年轻的姑娘们传授板鞋舞技艺的情节,虚实结合地表现了“板鞋”就是“路”的艺术意像,深刻表达了壮族人民追逐幸福,团结一心向前走的精神向往。
点评:
文祯亚:广东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一级编导
舞蹈本身保持了地方民族单纯而朴素的民族属性。采用了踩踏板的形式,时而是一条路,时而是一座桥,时而是板凳,时而是天梯,让人联想到她们祖祖辈辈延续着一种生活方式,用这种方式诉说着她们心中的喜怒哀乐与人生哲理。走的意向,逻辑清晰、线索清楚、线条明丽,一拉一拽都有涵义,一扭一动皆是表情。情义形相合,理寓于心。加之调度的主观色彩鲜明,构图的主体意识凸显,使得舞蹈颇具内外兼修、情理相融的艺术感染力。
建议应用间离效果将一个女人化分为三个阶段,而不是一个奶奶在讲诉她的一生,作品可能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群舞 《彩云追月》
选送单位: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创作单位:广东省广州芭蕾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作品简介:
艺术总监:邹罡
导演(编导):陈燕敏、赵洁
作 曲:关鹏
作品其风格轻快独特,描写人民平凡生活的轻松写意,彰显了典型的广东民间音乐风格。该舞蹈将芭蕾与广东民间音乐有机结合,创作出具有广东特色的芭蕾作品,反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点评:
卢慧: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学院院长、一级演员
《彩云追月》从传统古典芭蕾强调开绷直、欧洲宫廷舞蹈华丽浪漫的审美中脱胎而出,体现出一种清新淡雅的舞蹈风格,以独特的舞蹈形式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欣赏《彩云追月》将芭蕾舞和广东传统音乐相结合的这种方式,它有意识地表达出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中国人说柳树,寓意着留恋、惜别;说到月,总是与家、与和合的愿望相关,作品融合东西方艺术语言的方式使《彩云追月》具有了独立的当代芭蕾舞作品艺术价值。
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交流的工作过程中,我们一方面感受到舞蹈在迅速拉近彼此心灵距离时发挥的独特艺术感染力,一方面也多次听到建议,建议艺术创作者更多尝试将东西方艺术门类相结合,用这样的作品开展文化交流,效果既好于学演西方经典舞蹈作品,也好于单纯呈现中国舞。也许这是因为选择融合的方式,首先释放出了一种认可对方文化的友善姿态的缘故吧。基于此,《彩云追月》也具备了更多的国际文化交流价值。
正能量、权威性、兴趣点、新语言
欢
迎
关
注
微信号:CAH-2017
网友信箱:cah201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