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蓝字“中国艺术名家”可直接关注
作者简介
郭熙(1023-约1085)〔北宋〕中国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字淳夫,河南温县(今属河南)人。工山水。出身布衣,好道学,喜游历。善画,初无师承,后在临摹李成山水画中受到启发,笔法大进,亦能自放胸臆,笔势雄健,水墨明洁。画山石多用卷云或鬼脸皴,画树如蟹爪下垂。熙宁(1068-1077)间为图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成为宫廷画院重要成员。于画论方面亦有建树,总结出对四季山水的审美感受及山水构图三远法等。创作活动旺盛的时代正是宋神宗在位的熙宁、元丰间(1068-1085年)。
郭熙绘画作品欣赏
此图原载《四朝选藻册》,图绘春江风光。近处窠石间几棵高大的松树,摩天而立,松下竹篱茅舍,近岸数船停泊,对岸远岫丛林。两只小船饱帆乘风剪波而行,以点出主题。画风学郭熙一派,笔墨率之洒脱,造型生动自然,为南宋小幅山水画精作。画中无款印,对幅有清高宗弘曆的题诗。曾经清内府收藏,《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窠石平远图》绢本,立轴,画幅尺寸纵:120.8厘米,横:167.7厘米,画幅左侧有款“窠石平远”四字及“元丰戊年郭熙画”。钤“郭熙印章”一方。知为郭熙作于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画深秋清旷之景,神韵独绝。树石画法与郭熙《早春图》相似。但细部描画较简略。有“敕赐临济壹宗之印”等印记十一方和半印一方。
画面近景,溪水清浅,岸边岩石裸露,石上杂树一丛,枝干蟠曲,有的叶落殆尽,有的画出老叶,用淡墨渲染。远处,寒烟苍翠,荒原莽莽,群山横列如屏障,天空清旷无尘,是一派深秋的景象。在郭熙的山水画理论中,主张深入真山实水作观察体验为创作的先决条件。在深入实际体察时,他采用了对比的观察方法。《窠石平远图》画的是北方的深秋。从对比观察中,他体会到“西北之山多浑厚”,“其山多堆阜,盘礴而连延,不断于千里之外,介丘有顶而迤逦,拔萃于四逵之野。"画中的窠石和远山正体现了这些特点。窠石用卷云皴法,以表现北方山水的浑厚和盘礴,是郭熙的创造。而秋天,他的感受是“秋山明净而如妆”,“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画中没有萧瑟和悲凉,从构图的气势,用笔的利爽,给人以肃穆、庄重、清神的美感。特别是曲折的溪水,明澈澄鲜,不激不怒,且清且浅,与历历的窠石相联系,给人以“水落石出”的感觉。这一深秋景色富于神韵,是一般画家难以察觉和表现得出的。中国山水画取景构图的“三远”法则是郭熙首先总结出来的。“三远”即高远、深远和平远。《窠石平远图》标明了所采用的是“平远”法。郭熙解释说:“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画中取景,视平线在下部约三分之一处,平视中使景物集中。自前景透过中景而望远景,层次分明,表现出纵深的空间距离,画面虽着墨不多,但境界阔大,气势雄壮,用笔硬劲而秀俊,全图情景交融,出神入化,显示出画家的晚年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使人观之精神振奋。现今能见到的郭熙作品并不多,真正可信的不过六、七幅。《窠石平远图》是其中署有年款的一幅,创作于元丰元年戊午(1078年),是郭熙晚年的杰作,也是欣赏他的画作和理解他的美术理论的绝佳作品。
双松水阁
山水真迹 郭熙 宋代
幽谷图 郭熙 宋代 绢本墨笔,纵167.7、横53.6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此图作者无款印。所绘景物具有典型的中国西北山川风貌。图中山石轮廓方硬,全以淡墨渲染皴擦而成。近景枯枝寒树墨色焦浓,笔力刚健,十分简练;远处的林木则以淡墨点染,所费笔墨不多,但层叠错落之状,非常清楚,显出幽谷清寒的意境。
郭熙 蜀山行旅图卷
溪山秋霁图 纵35.5、横103.2厘米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郭熙,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温县)人,生卒年不详,神宗时为画院艺学、待诏,是北宋接触的山水画家。郭熙喜画山水、寒林,他虽然借鉴李成的画法,但有所发展,具有自己的特色。他尤其善于表现自然景色的「迴溪断岸,岩岫巉绝,峰峦秀起,云烟变滅,晻霭之间」等种种状态。沈括在《图画歌》中咏道:「克明已往道宁逝,郭熙遂得新来名。」说明郭熙在北宋忠厚期的画坛是颇有影响的。后世以至于将他与李成并列,有「李郭」之称,后学者将其画法奉为楷模。郭熙将自己的绘画心得加以总结,著有画论《林泉高致》传于世。是画境界开阔,卷首绘水渚沙洲,远山逶迤,画幅的左侧绘坡堤起伏,秀石隆起,枯树劲峭,孤亭隐现。其后景色茫茫,迷濛一片。作者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人们欣然出游的平远景致,意境恬淡悠长。郭熙绘画借鉴李成之法,李成画迹不传,文献记载他山水得「烟林平远之妙」,郭熙此作较其《早春》、《关山春雪》等作品应属更为接近李成面貌的作品。此图无款,拖尾有元冯振、赵孟俯、虞集、柯九思等人题跋,《庚子销夏记》、《石渠宝笈初编》著
树色平远图纵35.5、横103.2厘米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郭熙,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温县)人,生卒年不详,神宗时为画院艺学、待诏,是北宋接触的山水画家。郭熙喜画山水、寒林,他虽然借鉴李成的画法,但有所发展,具有自己的特色。他尤其善于表现自然景色的「迴溪断岸,岩岫巉绝,峰峦秀起,云烟变滅,晻霭之间」等种种状态。沈括在《图画歌》中咏道:「克明已往道宁逝,郭熙遂得新来名。」说明郭熙在北宋忠厚期的画坛是颇有影响的。后世以至于将他与李成并列,有「李郭」之称,后学者将其画法奉为楷模。郭熙将自己的绘画心得加以总结,著有画论《林泉高致》传于世。是画境界开阔,卷首绘水渚沙洲,远山逶迤,画幅的左侧绘坡堤起伏,秀石隆起,枯树劲峭,孤亭隐现。其后景色茫茫,迷濛一片。作者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人们欣然出游的平远景致,意境恬淡悠长。郭熙绘画借鉴李成之法,李成画迹不传,文献记载他山水得「烟林平远之妙」,郭熙此作较其《早春》、《关山春雪》等作品应属更为接近李成面貌的作品。此图无款,拖尾有元冯振、赵孟俯、虞集、柯九思等人题跋,《庚子销夏记》、《石渠宝笈初编》著
这幅画的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轴线上,以全景式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之构图,表现初春时北方高山大壑的雄伟气势。近景有大石和巨松,背后衔接中景扭动的山石,隔着云雾,两座山峰在远景突起,居中矗立,下临深渊,深山中有宏伟的殿堂楼阁。左侧平坡逶迤,令人觉得既深且远。郭熙 (1023—约1085),字淳夫。北宋神宗熙宁间图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神宗年间,郭熙给宫中画了许多屏风和壁画。郭熙擅长画山水寒林,格调清新。他取法李成,亦吸取董源、范宽,并勇于革新创造,终自成一家。当时画院画家无不师效其画,有“独步一时”之誉。
作者以粗阔扭曲的线条,描绘山石轮廓,再用干湿浓淡不同的墨色,层层皴擦出岩石表面的纹理,因为形状像卷曲的云块,所以称为「卷云皴」。树木枝干虬曲,枝桠像伸指布掌的样子,称为「蟹爪枝」,是承袭自宋初李成一系的特色。 画幅左侧画家自题:「早春。壬子(1072)年郭熙画。」顾名思义,这幅画作是在描写瑞雪消融,云烟变幻,大地复苏,草木发枝,一片欣欣向荣的早春景象。 画面描写的是早春即将来临的山中景象:冬去春来,大地复苏,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的信息。远处山峰耸拔,气势雄伟;近处圆岗层叠,山石突兀;山间泉水淙淙而下,汇入河谷,桥路楼观掩映于山崖丛树间。在水边、山间活动的人们为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山石间描绘有林木,或直或欹,或疏或密,姿态各异。树干用笔灵活,树多虫枝,枝条上多有像鹰爪、蟹爪之类的小枝。画中山石以抑扬顿挫、粗细有变十七的墨笔勾勒,皴法多用“舌坛皴”,挥洒恣意,具有干湿浓淡的效果;有的石头形状奇特像鬼脸,而远山又“多正面,折落有势”。整幅画用笔劲健、精练,笔法生动多变,用墨清润秀雅,气格幽静清旷而又浑厚。正如《格古要论》中所说,郭熙所作山水“山耸拔盘回,水源高远,多鬼面石、乱云皴、鹰爪树,松叶攒针,杂叶夹笔、单笔相半,人物以尖笔带点凿,绝佳”。指出了郭熙山水画独特的技法风格和鲜明的艺术特色。郭熙长于作大幅,善于表现高远、深远、平远空间和四时朝暮的变化,其构图奇变、画面内容之丰富的特点,在此幅画中尤可得见。《早春图》细微处有呼应,大开合处相顾盼,气势浑成,情趣盎然,为观者营造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该画有着明确的纪年,画面左侧题有:“早春,壬子年郭熙画。”下有“郭熙笔”长方朱文印—方。钤盖作者印章,这在北宋的画中是很少见的。画作右上有乾隆皇帝御题诗:“树才发叶溪开冻,楼阁仙居最上层。不藉柳桃闲点缀,春山早见气如蒸。”
长按指纹,识别二维码 可关注
如果您欣赏“中国艺术名家”公众平台,合作共赢的朋友和老师请加私人微信:w58285131,推广投稿信箱:58285131@qq.com
网址:http://网址未加载网址未加载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