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现场 关注正在发生的艺术事件!▲
线上展厅入口
(扫码开启云端漫游展厅之旅)
现场直击
优秀作品速递
前言:建筑艺术设计学院今年选取了“衍生”作为年度关键词,它不仅是建院在迈入第二个十年之际对现有体系的思考与对未来的畅想,也是建院对“好的设计”的理解——衍展自日常生活的观察,发轫于对社会危机的应对,生发于技术前沿的探索,更是学院不断反省设计教学方式,追求更为开放策略、激发学生探索与实践的态度。2021年,“衍生”建筑艺术设计学院毕业展综合展现了六个工作室“城市与乡村”、“人文生态”、“物种溯源”、“液态栖居”、“之间”、“新艺向”等六个议题所展开的思考与探究,呈现132名毕业生围绕这些主题设计的作品。这些作品基于从社会现场中获得广泛而持续的兴趣,保持对既有社会物质环境和运行模式的审视,通过设计的、艺术的、技术的语言,提出对建成环境的主张与对未来图景的构想。
作品名称:《沙田聚落·生命游戏——广州市大稳村沙田聚落更新设计》
作者名称:高万琪
指导老师:张莎玮 何伟 吴锦江
创作说明:本次毕设选取广州市大稳村作为研究场地,尝试探讨在城市化发展进程日益加速的当代都市中,传统沙田聚落面对的困境、挑战和应对策略。
通过搭建“沙田聚落生命游戏”的更新系统,确立一套聚落更新的整体性流程,通过模块化、单元化的建筑表达,让沙田聚落的居民成为城市更新的主要决策者,为聚落带来长久的生命力。希望利用从传统聚落内部总结得到的经验与方法论为未来的聚落更新策略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作品名称:《系水流商——以水为载的流动商业体系》
作品作者:陈琦琦
指导老师:杨岩 曾芷君 许牧川 陈瀚
创作说明:设计于广州城市中心河道——珠江展开,从珠江内河涌纵多的特性出发,通过调研河道使用情况、珠江水上产品、人群需求与出行压力等因素,探讨水域发展停滞缓慢的痛点及开发价值,以时间、空间、体验三维度构建城市中心水上商业体系,在空间设计中加入时间脉络的预判,对商业性物种介入城市空间进行演绎,折射出商业运营背后的逻辑。水域、人群两者间在物理、心理层面的割裂,使得水域商业无法一蹴而就,需要阶段性开展,循序渐进、水到渠成,故以水域交通化、水域商业化、水域信息景观化三阶段进行流动商业体系的构建,空间设计即在水域及两岸构建游线空间-码头、游动空间-漂浮体等。以水为载赋予商铺流动性以连结城市各区域,以商铺流动性缓解空间原地更迭。具有拓展城市水上公共空间,丰富城市水文、信息景观,使千年珠水焕得新生的社会价值。
作品名称:《覞-以人造自然奇观为主体的交往空间系统》
作品作者:林家玉
指导老师:杨一丁 林红 郭振江 常毅恒
创作说明:当今时代处于“液态现代性”社会语境,空间界限模糊后,人际关系不断“液化”。“孤独”个体以各自“爱好”、“取向”为引力,组合并划分出了内部联系,但外部相互独立的“想象共同体”。作为“城市客厅”的太古仓码头,承担广州部分历史载体的同时,更需回应“液态化”城市下生存人们的“真实诉求”。
以人造自然现象奇观为主体的太古仓交往空间系统,明线是诠释码头历史,暗线则通过“地下彩虹”、“云间冰晕”等一系列人造自然现象奇观,将在当代“液态性”社会语境下产生的孤独者、各类想象共同体与外界群体的角色进行交换叙述,使彼此间在码头获得“共感”,如同乘船般,期待三者今后的生活能够步入新的篇章。
作品名称:《弦弦共鸣》
作品作者:冯晓彤
指导老师:覃大立 姬舟 胡娜珍
创作说明:本次创作的主题是“弦弦共鸣”,以椰胡结构为主体,运用现代设计理念、材料与手法,组合简化和提炼,以稍许的夸张变形为辅助,再采用现代化的手法来打散、重构,从而构建崭新的空间形态。以椰胡为设计符号表现出黎族音乐文化氛围、民族个性。其造型扭动,如同音符在此空间跳跃,具有动感。“弦弦共鸣”作为大堂艺术装置具有装饰性和观赏性,是大堂空间的点睛之笔,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设计融入海南藤编,将自然与艺术、传统与现代结合,运用当代审美转换传统形式,让传统文化得以创新和延续,以新的形式展现黎族文化魅力。
作品名称:《陵薮市朝——广州白云山进山序列设计》
作品作者:万裕琪
指导老师:黄全乐鲁鸿滨 韩如意
创作说明:基于对东方传统入园进山序列的研究,通过增加高潮节点,分区段对空间进行氛围处理,改造白云山南大门片区的整体空间形象。在优化原本的行进体验的同时,希望能处理好人车流线的交通问题,提升整体的空间文化价值,塑造好白云山主入口的名片,拉近市民与山的生活距离,为广州的后花园白云山创造一个有氛围的山门序列。
作品名称:《山麓新“云台”—山城站一体化枢纽空间设计》
作品作者:蔡缤乐
指导老师: 黄全乐鲁鸿滨 韩如意
创作说明:本课题以广州市白云区云台花园在建地铁站为研究背景,旨在探讨地铁上盖交通枢纽实现“山城站一体空间”的可能。即在于原有的城山割裂的基础上,还原城山关系,实现山城站可视化,一体化。通过对比广州花园原有的交通体系跟地铁站上盖交通枢纽,给广州花园云台花园前广场的交通组织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激活广州花园的连贯性和舒适性,促进白云山风景文化区建设的多样化,推动传统岭南文化的发展和弘扬,形成山、城、站、人文一体的文化场所。
前言:本次展览共汇聚工业设计学院“智能与体验创新”“产品与系统创新”“文化与社会创新”“纤维与空间创新”“时尚与品牌创新”五个教研中心300余名毕业生的毕业作品。在今年的毕业展中,我们希望通过自身的思考,将设计化为一种新力量,牵引传统与时尚,链接科技与未来,努力融汇技术与进步、哲思与智慧、文化与发展,作一种新尝试、新探索、新憧憬。
作品名称:《礼品咖啡机》
作品作者:梁泽基
指导老师:陈江 刘毅 宋轩 张嘉欣
创作说明:Geschenk咖啡机从复古相机上汲取设计灵感。通过与咖啡的研磨功能和仿手冲萃取功能的融合设计,形成适合滴滤咖啡机的复古工业风格,从而让滴滤咖啡机实现礼品化的转变,使咖啡机能够更容易地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作品名称:《建筑中的移动空间》
作品作者:程睿其
指导老师:李勇 郝瑞敏 刘夫永
创作说明: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推进,人们遇到的交通问题与生活问题不断增加,最为明显的就是城市拥堵,停车困难,车位昂贵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车内空间的利用率和节约交通资源成为交通工具设计探究的重要方向;而在另一个维度,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现代人需要一个可以调整自我、诗意栖居的空间。本作品从以上两个点出发,提出建筑中的移动空间概念,打造一个既可以与建筑融为一体的居住活动空间,又可以单独使用修养身心的移动空间。
作品名称:《“稻谷小镇”主题活动策划与服务设计》作品作者:陈伊航、邓楚怡
指导老师:丁熊 刘珊 任小红 黄河
创作说明:“稻谷小镇”是为东莞湾区设计粮仓设计的品牌主题活动。活动以吸引年轻人参与、聚集人气为目标,包含年轻化的品牌故事与视觉形象宣传、潮流IP角色塑造、多人实景互动游戏体验以及文创产品销售,为年轻人提供与朋友互动游戏、释放压力的社交服务体验。
作品名称:《幻·视系列——雪花几》
作品作者:谭颖仪
指导老师:张欣琦 段丽莎
创作说明:雪花落下由大变小逐渐消散,作品中通过茶几转盘移动过程中几何图案的交叠变化来呈现这种景象。《雪花几》是一张由三层材料面板组合而成的转盘桌子,其中材料面板夹层的几何图案与其表面的肌理色彩相结合,在转动转盘的过程中雪花图案不断地变化又消失,像吹落的梨花瓣,零零落落地消融,作品兼具茶几的功能特性以及独特的艺术价值,让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得到审美的享受和快乐。
作品名称:《90年代》
作品作者:黄伟育
指导老师:何文才 吴越齐
创作说明:怀旧情怀是当下时尚的主题热潮。过去的旧时光逐渐为当代人们所怀念,期间的老物件也成为了当下人们的记忆符号。围绕怀旧主题,以20世纪90年代珠三角地区的旧物为创作元素,结合旧物特征及实用功能进行箱包设计,最终产品以原色植鞣革为材,通过手工缝制,将能唤醒记忆的“旧物”以时尚手作产品的姿态呈现出来。
作品名称:《无常》
作品作者:林梓炫
指导老师:卢麃麃 何继丹 王莹
创作说明:随着当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热衷于表达自己的个性,追随自身的想法,喜欢有个性、独一无二且富有内涵的设计。以具有东方传统审美特征的服饰材料,蓝染土布与羊毛毡等,结合禅宗美学思想,和东方传统服饰结构,探索现代设计理念和材料的结合创新与应用,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前言:视觉艺术设计学院2021届有289名本科毕业生,共展出100件作品。作为专门培育视觉艺术与设计专业人才的苗圃,视觉学院当仁不让成为青年新视力的策源,为中国尤其是大湾区输送源源不断的视觉主力军。今年的毕业展,视觉学院引入年轻策展人制度,以青年的眼光和视角去规划和指导,并带动更年轻的青年,锐意创作,以期给毕设展带来新主张和新气象。5月20日晚刷爆网络的新媒体展演,已然拉开广美2021季“青春毕秀”大展的序幕,凸显视觉力量,发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设计之先声。
作品名称:《汉字时空》
作品作者:何秋盈 彭旖茵
指导老师:田博 黄启帆 史春生
创作说明:作品想通过汉字时间与空间之间的映射关系来谈汉字的维度,汉字不仅是二维的,其中存在着时间形成空间,空间呈现时间的联系。时间形状一定对应了一种空间形状。时间与空间是一个时空整体,时间结构与空间结构存在映射关系。汉字的维度通过笔画构成的时间与运动空间之间各种关系而表现出来。在汉字构成中,空间和时间不是概念的,而是“直观”的。时间与空间是汉字之间的一种次序,空间作为表现汉字构成时间变化的一种介质,空间用以描述汉字的位形;时间用以描述汉字构成的先后顺序。汉字在宏观上具有时间的记录性,在具体艺术形式产生的微观空间中也具有时间性。
在作品中我们选择了三种字体去呈现汉字的时空次序。书籍封面通过时间刻度来区分三种字体的时间快慢,其中刻字的耗时最长,手写字体速度最快,因此刻度上的时间数值也不一样。这就是汉字的时空。
作品名称:《屏视世界:融合与聚变——启元、侵蚀、熔断、逆转、慧聚》
作品作者:徐萌倩、高志鸿、吴思琪、王巧玲、赖炜惠、徐小妮、陈劲威、卢俊宏、王彦文、张卓君、罗嘉威、招伟林、黄晨芳、吴芊芊、庞颖思、陈卓仁、黄浩鹏、林艳莉
指导老师:洪荣满 曹瀚 刘子媛
创作说明:广州美术学院2021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18名毕业生、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12名毕业生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联合推出沉浸式新媒体服装艺术展演——《屏视世界:融合与聚变》,展演旨在屏视时空中创建四维之国,将《管子》中建构的九制之邦、提倡的礼、义、廉、耻融合于两个毕业班学生对现代社会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并结合当下现状,在时代变革中架空构建出一个和谐友善的圆融世界。展演结合了媒体艺术、服装设计、舞台美术、声音艺术、当代舞、戏剧等各种艺术媒介,通过孤鸣、启元、侵蚀、熔断、逆转、慧聚和涌歌共七幕来展开叙事。
作品名称:《流·声》
作品作者:黄浩俊 陈浩境 陈权成
指导老师:周立均 高汉威
创作说明:收音机与主人公之间拥有着不离不弃的伙伴之情,共同唱响一段奇幻人生。“流”包含了细水长流的一生,有缘起、缘结、缘终等抽象之意,又恰似流年韵味;“声”既代表了收音机,又表现了承载过往回忆与寄托未来陪伴之声。
某一天,作为收音机的我,与他相遇了。
一生光阴似水流年,貌似我刚播放一出音乐,便与他相伴走过了一生。那首歌,装下了大小点滴回忆;那首歌,承载着酸甜苦辣滋味;那首歌,恰似用来比喻一段人生。
当你我再也发不出声音,以为一切都已经结束的时候,我发现你仍然陪伴在我身边。窗外吹拂的风声,又似奏起了那首歌。流年的歌在倘佯,仿佛一切都未曾结束,仿佛一切都是刚刚开始。
作品名称:《光种植计划》
作品作者:林千桦 许博婉 赖育锴
指导老师:黄露莎 余胜钊 黄军
创作说明:作品设想未来人类移居海底,由于光源稀缺所以十分重视光,将光作为作物进行栽培,形成光文化。作品提取海底发光生物体内的荧光素与荧光素酶发生反应以及发光生物会对光源刺激做出反应的现象,将其运用到装置之中,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贡献促使光作物生长壮大,即观众通过自带的光源照射装置启动光作物生长最终得到光的产物。所想表达的理念是希望观众与自己生活的环境发生一种介入关系:通过人和光影的互动,引起大家对于海底生活的畅想以及对当下人与环境问题的反思,同时探讨自然环境与人、科技、社会的未来相处关系。
作品名称:《虚拟调酒师小疯饮》
作品作者:温浠 邱小静
指导老师:周春源 程学章
创作说明:说到夜经济,我们首先会想到一个着重点,就是酒,酒应该如何在新零售的业态中做创新?如何提供更好的体验?
我们针对年轻人的夜经济与虚拟偶像的结合,把调酒品类做成一种无人销售。在目前的商业形态中,所有的定制化都需要有专业的调酒师根据不同的人进行专门的调酒,这就导致了很多人渴望更快、更便捷地享受自己的专属调酒却无法获得满足。于是我们有了一个设想,希望让调酒变得更加便捷、便宜,同时保留以往喝定制调酒的仪式感。因此,在创作中我们提供了一个无人化售酒的方向:我们创作了一个虚拟调酒师角色,通过自动贩卖机和虚拟调酒师的结合来还原定制化调酒的过程。
用户来到这台调酒机前,进行简单的操作,虚拟调酒师就可以很好捕捉到这个人的性格特征,从而为他(她)推荐一杯属于他(她)的专属调酒。
作品名称:《海之边境》
作品作者:陈敏荃 李思力 范贤美 姚玉婧 潘秀芬
指导老师:陈赞蔚 廖向荣 秦龙
创作说明:《海之边境》的主角是一位灵魂徘徊在边境之地,患了重病快要去世的小男孩。他不停地穿梭在边境与现实之间,躲避边境中追逐他的“黑影”。最终小男孩到达了边境的目的地,与“黑影”得到和解,也把自己的眼睛捐给了一位陌生的小女孩……虽然最后还是离开了,但他的生命也以另一种方式留在了世上。
中国画学院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2021届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共有30名毕业研究生参展,其中中国画艺术研究方向(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25人,壁画研究方向3人,书法篆刻创作研究方向2人。作品呈现了同学们自攻读研究生以来,不断探索、不断尝试、不断追求的学习成果,同时也饱含了研究生导师们的谆谆教导。
纵览本届研究生的毕业创作,能感受到同学们在生活中善于"师造化",善于收集积累素材,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触碰美、体会美、表现美、传递美,丰富的题材和多元的艺术面貌可谓是"各美其美”,同时又彰显出"美美与共"的传统美学精神。展览较为全面地体现了中国画学院中国画、壁画和书法研究生教育与时代同步、紧贴生活、立中研西、守正创新的教学传统和崭新风貌。
2021届中国画学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线上展厅已开放,欢迎大家登陆观展:
http://zghds.gzarts.edu.cn/front/#/home
刘欣池《春睡画院》,国画,150x190cm
指导教师:林霖(王大鹏)
创作说明:创作主题围绕岭南画派师承关系展开。岭南画派精神代代相传,正是在于岭南画派尊师重道的品格,在于高师们的言传身教。在考察十香园、陈家祠、沙湾古镇等岭南古迹后,我尝试创作了该幅历史画。
韦玉婵《边疆巡雪》,国画,240x184cm
指导教师:张彦
创作说明:“老西藏精神”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受,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我希望在创作中能充分将这种精神展现出来。
林山珊《释梦是梦》系列,壁画,220x 110cm x3
指导教师:陈舒舒
创作说明: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记忆中的敦煌在潜意识里徘徊,让人惊奇、喜悦、迷茫。广州繁华,敦煌的斑驳迷离,此刻在梦里交织。恍然惊醒后,一似庄周梦蝶。
王孜婳《祎祎》国画,225× 110cm×3
指导教师:陈钠
创作说明:我试图运用敦煌壁画的形式元素来激发新的绘画理念,在各元素看似散漫孤立的关系中隐藏着一条贯穿全幅的线——纯一不杂的安静,目的是呈现一种内敛的意境,引导观者走进一片虚静之地,寻找内心的栖息之所。
罗望超《米诺斯·神颂》壁画,145x400cm
指导教师:陈舒舒
创作说明:在历史长河中,文明的兴替掩埋在无数残垣断壁的遗址中。爱琴海一个小岛上,残存的恢宏壁画和精美器物,让人仿佛穿越了四千五百年,亲历了米诺斯文明的辉煌与繁荣,如梦幻的神话般让人不禁陷入遐想 。历经了数千年的历史洗礼,这个古文明正朝着我们踏歌而来......
骆威威《购物车》,国画,180x300cm
指导教师:周勇
创作说明:购物车是人与社会产生交集的重要媒介之一。购物和消费被当代人视为能获得愉悦的活动形式之一,成为一种能够缓解负面情绪的解药。通过作品,我希望表达对自我与外部社会等关系的关注和思考,以及对相关符号、图像的探索。
林锦卿《田园交响》,国画,215x173cm
指导教师:方楚雄
创作说明: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田园里的丝瓜经过了出芽、成长、开花、结果,最后干枯地挂在篱笆上,随意萦绕,让我体会到一种坚韧的生命力。小鸟路过歇脚,则别有一番诗意,似乎成了大自然的乐章,左上角的八哥是此曲的休止符。
许程振《杂书手卷》,书法,23.5cmx272cm
指导教师:王忠勇(祁小春)
创作说明:我的硕士论文是研究傅山的杂书手卷——《啬庐妙翰》,在撰写过程中,也深入了解了作品的特殊性与其中所体现的审美追求。因此我的毕创之一,希望融入研究傅山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我选取了日常抄书的几个局部拼接而成,内容没有主题性,主要为历代的金石题跋、金石学录、书林藻鉴等内容,目的是通过这件作品来展现日常书写的真实性。
跨媒体艺术学院
2021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中,跨媒体艺术学院共有11位研究生参展。在秉持我院“立足当下、实验创新,整合公共知识、运用前沿技术”的理念之下;同学们通过影像、装置、雕塑、插画等媒介呈现出他们对个人经验的梳理、对当下问题的聚焦、对用艺术介入社会的思考、对未来图景的展望。无论是亲情间的对话,自我的询问,还是对未来数字化生存的反思,作品都让我们感受到科技与艺术叠加的力量、人文与艺术间的温度,以及艺术融入社会的必要性。
展览现场交织构建出既有对话又有对峙的复合景观,延展出了丰富的关照视角和线索,呈现了时间、空间与个体的多维探索,成就了一次跨媒体艺术语言与实验精神的综合表达。
于音《国王与顽石》,综合材料/装置,52×43cm
指导教师:刘庆元、冯峰
创作说明:《国王与顽石》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以刺绣的方式制作我与父亲的合影,以补偿父女15年间无一张合影的遗憾;第二部分在放置着“时间物证”的吊板两头悬吊我与父亲常穿的衣服,上面流动着爱的诗句,试图展现父女间既对望又对峙的关系。
郑小龙《碳硅原子》,灯箱装置,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冯原、冯峰
郑小龙《比特人类学DNA-1.0》,灯箱装置,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冯原、冯峰
创作说明:在“数字化生存”语境下,机器正在人性化,人类正在数据化。科技伦理、数据隐私成为了不可忽视的议题。这一组作品以数据、电子元件等作为叙事的“原子”。表达人类需要面对的未来科技所带来的新型“数字化统治”难题。
邓雅《时·碎片》,影像 空间装置
指导老师:劳业辛
创作说明: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样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在影像时间和装置空间中,感受一段拾取时间碎片的旅程。
工艺美术学院
工艺美术学院今年共有11名硕士毕业生,他们秉持着手工艺设计的特点,注重材料在创作中的多种可能性应用,强化手工艺设计与空间的关系,在更广阔的视野下进行创新。创作主题包括了关注自然、环保,对自身身体的关照,对内心的审视,对疫情下人与人关系的探讨等;在创作手法上,则特别注重民间工艺的现代化转换。作品充分展现了同学们对传统文化与手艺的深度分析与研究,对材料可能性的反复实验和大胆尝试,对手工艺术设计的多方位创新。
陈钏《民间喜乐》120cm×120 cm 综合材料镶嵌
指导教师:齐喆
创作说明:《民间喜乐系列》描绘的是民间的习俗活动,第一张表现的是潮州饶平端午节时赛龙舟前“抢龙卵”的仪式,第二张表现的是流行于珠海、澳门、中山一带的民间舞蹈“醉龙舞”。两张画表达的是对过去美好事物的庆祝,对当下生活的满足和对未来生活的期许。
陈嘉恺《祭坛》《夕沉》,纸本岩彩、金属箔,116.7×91cm×2,
指导老师:齐喆
陈嘉恺《日蚀》《海月》,纸本岩彩、金属箔,
72.7×116.7cm×2
指导老师:齐喆
陈嘉恺《日月星辰》(部分),纸本岩彩、金属箔、漆、墨
22.7×22.7cm×5、18×18cm×2、18×14cm×3
指导老师:齐喆
创作说明:比起恒星的隽永与光辉,我更关注一颗星星的诞生与消亡。黑夜中一个光点悄然隐没,远处某个世界就此坍塌。许久,一个光点再度出现,就像它来时一般,如此忽明、忽灭,沉重而轻微。它们好像悬浮在每个人心底的尘埃,浩荡而寂寥。
梁凌《脊》系列,陶瓷,5.3x28.5x36cm,
指导老师:魏华
创作说明:脊椎错位系列是源自于自身脊椎疼痛的一种思考,从(体验)疼痛的感觉转化为观察身体疼痛的视觉,这种对疼痛的转化,让我感觉到我与我的身体感受分离,暂时脱离了痛苦的体验。把人类的脊椎问题显现出来,通过脊椎错位出现的长短脚,高低肩等反映这个时代病态趋于年轻化,也是想借此来提醒人们,聆听身体的声音,观察身体的内部结构,才能有力的去拥抱世界。作品主要以挂墙与摆设的形式展示,以x光片的穿透力来显现负空间在陶瓷中的应用,以及正负体块之间的联系。
美术教育学院
本届美术教育学院研究生毕业展共有20名同学参展,包括了“美术教育研究”“设计教育研究”两个方向,其中学术型硕士9人,艺术硕士11人。毕业生们根据各自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及自身特长,借助传统、多元的艺术媒介,以扎实的艺术语言,创作出具有一定水准的作品。其中既有对社会的关注,也有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作品不乏创新意识,体现了美术教育学院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热爱生活、善于思考的优良品质。
作为美术教育人才的后备力量,期待同学们以艺载道,以美育人,全心投入到文化强国的建设浪潮中。
邓春润 《禺山东郊》,纸本彩墨,172×192cm
指导老师:安林
创作说明:郊区离城市不远,离农村也不远,恍惚间它们变换着身份,而烟雨依旧,雨后杂草在新开的土地里静静生长。
邓春润 《雨后水东湾》,纸本彩墨 ,198×138cm
指导老师:安林
创作说明:水东湾大桥新建落成,雨后之夏,果农忙于售货,小镇老桥依旧,山水也依旧。
邓文冲 《古人诗两首》,白宣, 244×124cm
指导老师:吴慧平
创作说明:创作这幅作品时,就有意往大作品的方向考虑,面对八尺整纸有些许压力,不过稍微平复后顾虑全消,一挥而就。想法还是按传统文化审美为主导,相对法度严谨,力求平正中跌宕起伏。
邓文冲《书论节录》,白宣,244×124cm
指导老师:吴慧平
创作说明:草书若能动中有静,气度沉练,心手合一亦不失为上乘。此作用笔多为“二王”,线条凝重中求遒劲,字势飞动中求雅正,章法开合中求变化。而守正有余出奇者少。
吴锦洵 《天游》,纸本,183×107cm
指导老师:陈湘波
创作说明:如果说,水的流动是一种时间流逝的表征,那么,倒影存在的意义, 可能是一种对时间倒流、对重返往昔的假想。游鱼、海洋,被赋予了自由、归隐的意涵。离尘境而与天游,清晖澹忘,不可以言传矣。
吴锦洵 《浴月》,纸本 181cm×143cm
指导老师:陈湘波
创作说明:画面从右往左,从校园到社会。借画小龟望月,取古代“浴月”文化,是对艺术道路的不忘初心、对诗意栖居的向往。假如你要问我,为即将毕业的自己准备了什么?我的回答是“一片心灵的空地”。
谢尹蔚 《春日小憩》 绢本设色 100cm×160cm
指导老师:张弘
创作说明:生机盎然的春日里,一群青春少女正练习着布马舞,我钟情潮汕特有的民俗,以及她们衣服特有的纹饰和懵懂的脸。
谢尹蔚 《饮味良品》,绢本设色,185cm×130cm
指导老师:张弘
创作说明:随着新茶饮行业的兴起,奶茶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研究生
研究生毕业作品展首场展出的是绘画艺术学院和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共81名研究生的作品。
绘画艺术学院71名硕士毕业生,在坚持钻研绘画本体语言的同时,以立体多元的视野,借助多重综合的媒介,将新科技、新观念注入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当中,实现了从技艺到精神的升华,并对时代和社会新动态给予了敏锐的关注,用真挚的情感和自信的力量,向观众呈现出一场视觉盛宴,体现了绘画艺术学院研究生的独立思考、青春活力以及家国情怀与时代使命。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共展出24件(套)雕塑作品,有以写实的手法从区域历史文化视角出发反映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的作品,有以实验性的表达方式记录社会环境的变化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冲击,也有带着明确的“问题意识”反映人与自然、人与城市、人与社会关系的开放式作品,创作者们以强烈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意识,通过真挚、鲜活的作品回望历史、记录当下、眺望未来,表现出了新时代艺术青年应有的社会担当和家国情怀。
部分作品
绘画艺术学院
★油画系
伦欣妍《虚在风景之山河》(组画),布面油画,150×150cm
指导老师:范勃
创作说明:我的作品是对虚拟景观、日常视觉经验和记忆碎片的研究,及其与风景构造表达之间的联系。新冠疫情的到来使互联网活动加速占据人们的生活,人们的视觉经验更多地从虚拟空间中获得,我结合互联网视觉语言与对自然风景的记忆和印象,构造出虚拟的风景图像,尝试从中找到网络虚拟语言对视觉经验的影响。我从最简易的虚拟图形出发,寻找虚拟图像语言与绘画的关系,在画布中随机地构建图像,画面中只剩下图形的形状与形状、颜色与颜色之间的碰撞、重叠和对比,所形成的景观成为更抽象、更具想象空间的“场所”。
李家茵 《你那边几点》,布面丙烯,30×40cm
指导老师:范勃 郭祖昌
创作说明:我收集不同城市的夜晚图像,强行并置为一幅街景长卷。地方特征被模糊后,仿佛可以把它认作任意地点。对象特征隐藏在内无处可寻,只剩下同质化的、混沌而不分昼夜的场景。
林致言 《丰碑》,布面油画,240×175cm
指导老师:郭润文
林致言《画像砖》(部分),布面油画,11× 21cm
指导老师:郭润文
创作说明:《丰碑》是我对“主题性创作”的一种新尝试,灵感源于画像砖。画像砖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图像形式,不仅具有独特的视觉价值,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时过境迁,尽管当代的视觉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在我的油画创作中尝试将其“古为今用”——先挪用画像砖的视觉图式,再注入新的时代内容,以写实绘画的手法进行创作,让峥嵘岁月记录在画像砖上,砌成一座不朽的丰碑。
路通 《失准》,布面油画 ,150×380cm
指导老师:邓箭今
创作说明:创作灵感来源于年轻人所面对的生活压力,呈现的是对自我认知的再次审视。外部环境所表现出来的秩序和平衡之下,掩盖着内心世界的丰富与躁动。在我看来,这是人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一种不匹配,因此命名为《失准》。
谭景聪《未来进行时》,木板丙烯,3x5m
指导老师:罗奇
创作说明:作品延续了作者不规则画布绘画的创作形式,去除传统绘画的矩形边界,使作品与展示空间结合,能够更好地与观者互动。
形式灵感来源于中国四大发明的“活字印刷”,通过改变平面图像的固定样式,图像区块化,作品成为可拆解,可重组。扁平化与冲突的色彩构成是作品的特点。
创作的主题为“未来进行时”,是我对当下科技跃进,艺术定义不断被刷新而有感而发。作品中使用作为现代艺术的开创者之一的“马歇尔·杜尚”的图像作为曾经的先锋艺术代表,鲜艳的双手则代表未知的力量在重组与构建新的艺术语境。
★版画系
袁炽彬《镜花水月》系列,纸本木刻版画,200×600cm
指导老师:黄启明
创作说明: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理想是“天人合一”。这个思想和当下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一脉相承的,这既是理想,也是现实,犹如镜中之花,水中之月,似有似无,见仁见智,全看个人的境界。
武艺《可触摸的平面·之二》,石版画,48X64cm
指导老师 :宋光智
创作说明:作品产生于对生命的思考。我会被某一个物象突然打动,或者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以自己的经验将它们组织起来,最后形成倾向于抽象语言表达的作品,画面中的凸起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排布,内外的相互作用达到了我想追求的尖锐而又平衡。
林录 《在场》 铜版画 37.5×255cm
指导老师 :李全民 胡贤武
创作说明:《在场》以老式胶片相机、线路作为画面中的主要元素,通过铜版画的方式呈现,画面中主要采用了飞尘的技法营造出一个冷清的漫游空间,表达了本人对曾经辉煌但却将要被现代电子摄影技术淘汰的胶片摄影时代的怀念。《在场》是我研究生期间对铜版画创作学习的成果,也是我通过画面建立的乌托邦,表达了我对胶片和一次成像摄影的喜爱,尽管现在胶片已经淡出主流市场,但在我的心目中,胶片相机仍然是人类创造史上的一段传奇。
我选择以长卷的形式展现整个画面,画面的最左端是这个世界的入口,当观众从左到右完成对画面的游览时,最右的路线则走向了双反相机造型的建筑,这也是双反相机的两个镜头所在之处,代表这个世界的出口,同样也代表摄影师所拍摄的画面都通过镜头走向观众的视野。
欧阳洁《夜曲之变形记》, 丝网版画,41×60cm
指导老师:罗必武
创作说明:人们在烛光和美食中侃侃而谈,在游戏和嬉闹中尽情享受,和猛兽和平相处。盛宴,酒杯,人声鼎沸;狡黠,警觉,张牙舞爪;当想象和现实逐渐进入还原的范畴,一切欢愉在夜曲之中显露出他的真实面目。
乔路遥《生活·不在别处之三》,石版画,50×77cm
指导老师 :宋光智、郑星球
创作说明:夜景题材具有朦胧性和偶然性。在夜境中当“社会的自我遇到镜像的自我”,使得主体意识的建构变得错综复杂,而这正是夜景题材所具备的特性。作品结合石版画“沙目技法”微妙的语言特点,对夜境的未知与弥漫在其中无限的游离感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找到创作的内在寓意与精神表达。
李诗航《好想爱这个世界啊》墨、中国画颜料、水彩颜料 20x26.9cm
指导老师:李喻军
创作说明:这个长得不是很好看的、头发黑黑的、拧巴的小朋友,其实就是我自己。她正在经历我曾经的困惑,并且代替我去到我无法经历的轨迹上。我想通过这个系列治愈我自己,同时,去治愈别人。
★水彩画系
陈瑞切《桌上的围巾》,纸本水彩,130x150cm
指导老师:李凯煌
创作说明:绘画创作是作者表现自己情感的形式,在绘画过程中首先以自己的情感为重要条件,从繁杂的自然里去筛选概括,组织提炼,取舍置换,从而将源于生活的客观构成与情感相联,通过准确技术把握的表现展示出来,成为作品。
官晖胜 《黑色物品 · 系列组画》,水彩 ,18×24cm×5
指导老师:陈海宁
创作说明:作品试图通过自身的组织手段去揭示隐藏在事物表象之下的本质,摆脱一些既定概念的束缚,追求更多视觉上的可能性。并由此呈现出一个包含着无限丰富性的简单世界,这个世界像梦,让我们感到真实,却与眼前的物质世界有着不同的存在方式。近期的水性材料创作中,我开始推进画面的简化因素,更多地使用以点为主的绘画语言,以此统一画面的各个角落,增强画面的整体意识,并在概括、提炼、超越事物表象的同时,思考何为艺术的真实,以及如何更好地把握真实。
杨文辉 《生存空间》, 纸本水彩, 61×303cm
指导老师:陈海宁
创作说明:图像是一种信息,任何图像单独存在都有着自身的视觉信息,当将图像进行编辑,重组和放置一组图像里,因为互相关联而产生新的诠释。故此,这组作品中,通过消解色彩来突出形象,完成中性色彩的主基调,用绿色的帘布作为连接,将失去象牙的大象、张开双手的女人、破损的建筑及树林形成某种假定式的关联,引导人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魏文香《沉睡的轮廓》,布面油画,210×90cm
指导老师:钟蔚帆
创作说明:我画人物却又不想画出真实的人,只是借助这个形象去进入绘画,每次在画之前会有一个想法,但在开始之后,常常与预想的画面完全是不同的。在反复纠结、挣扎的过程中,探索、试错、修正,通过反复重来的手法在不确定中寻求画面的完整性,与画面对话。事物是不断流变的,而想在静止的画面上还原这流变,只有抹去重来。在这不断发生的涂抹过程中,慢慢学习、切近。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许群波《公元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十一日凌晨三时许广州起义》
铸铁,400x75x88cm
指导老师:黎明
创作说明:作品再现了1927年12月11日凌晨3时左右广州起义发生的历史场景。画面以张太雷、叶挺、周文雍、恽代英、杨殷、聂荣臻为主体人物,工人赤卫队、军官教导团为背景人物,以具有岭南风情的广州街道为场景烘托,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起义时的现场。作品用铸铁的材质美感来强化对革命意志的表现。
邢雨《喂?Hey! -3》,综合材料
指导老师:陈克
创作说明: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一个丰富的存在,而瞬息万变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对人的内心深处产生触动,有时因为外部信号过于杂乱让深处囵囤的你我屏蔽了外界的喧嚣,甚至关闭了与自己对话的通道。
本组作品分别以“疑问”“思索”“可感与可知”“流溢中的一秒钟光斑”为创作主题,镜面作为主要元素贯穿其中,为这场“对话”勾勒出具体的对象,目的是将观众融入作品营造的场域,用丰富的视觉效果吸引人们进入自我的深度空间,展开一场久违的与自己的“对话”。
李辉《雾霾河》,翡翠熔融物,56x40x20cm
指导老师:陈晓阳创作说明:不被重视的翡翠边角料经高温熔化后显得浑浊、粗糙、脆弱、荒蛮而廉价,与玉石原本亮丽、坚韧与稀有等特质大相径庭。本作品高温分解翡翠的物理结构,目的是突破翡翠玉雕尺度小、过于工艺与匠气的问题,让翡翠材料成为可以进入美术馆空间进行表达的雕塑作品。同时表达对翡翠开采带来的环境、生态、区域文化问题的深层反思。让翡翠材料进入到现实主义创作层面,对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和突破;在雕刻创作中,又融汇传统玉雕的俏色技巧。
相关连接:
2021美院毕业季线上展丨中央美术学院Chinaliveart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中国艺术现场微信号
获取正在发生的艺术事件!
【联络我们】
机构合作、广告刊登、资讯发布
主编邮箱:iap110@126.com
微信:wenyilouzhang
星球市集丨艺术类图书精选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星球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