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
信誉
消费者权益保护
艺术品鉴定是保障艺术品交易双方财务安全的重要程序,不可或缺。在我国从事艺术品鉴定的人员常常被冠以“专家”之称,主要源于艺术品鉴定人员需要有扎实的历史、文化知识,较高的人文素养、丰富的鉴定实践经验以及经得起考验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质。拥有这些品质的鉴定人员,才能被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艺术品鉴定专家。
近几年,一些知名艺术品鉴定专家发生错判的事件在行业内掀起轩然大波,致使大众偶一听闻艺术品行业,既认为“水很深”“砖家很多”“鱼龙混杂”,这一行业的信誉跌至谷底。
那些名声在外、被认为有鉴定能力的专家,他们为何会出现错判?
ONE
利益输送
知法犯法
艺术品交易中涉及的金额较大,因而需要对交易的“艺术品”进行鉴定,以保障买卖双方的权益。鉴定专家在某种意义上承担的是“裁判员”一角,直接对“艺术品”的真伪进行判断。
几年前的“金缕玉衣”骗贷案中,几位知名鉴定专家,为一公司老总自制的“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错判为“真品”,并评估出24个亿的天价,老总据此骗贷10亿。在法庭上,根据当事人的供述,这几位专家也得到了数万甚至十几万的“鉴定费”。
类似的案件并不是仅此一件。鉴定专家在金钱的诱惑之下发生错判,是损坏艺术品鉴定行业信誉的重要原因。
TWO
人情面子
心口不一
在古玩一行中,有一条半公开的“行规”,即“古玩市场不打假”,并且一锤子买卖(一旦交易便不退货、不换货)。在诸多行业都在大力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之时,有些艺术品交易商仍然提倡着这样一条“行规”。
正因如此,使得鉴定专家的责任承担问题得到转移,似乎错判也无需为鉴定结果负责、为送鉴人负责、为整个行业发展负责。在这样的心态之下,碍于朋友亲戚等人际关系,鉴定“专家”在鉴定时也就难以保持中立的角色,做出公正的判断。
TREE
观念保守
知识陈旧
艺术品鉴定专家和博物馆的文物藏品研究人员,二者研究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艺术品鉴定专家除了研究器物的器型、纹饰、材质等历史时代信息外,还需要研究艺术品市场内的造假群体和作伪方法。鉴定专家需不断了解最新的造假手法及其背后的原理,以便在鉴定时做出正确的判断。
同时,随着考古发掘成果的不断更新,一些原来未见的器物呈现在世人面前,并随着研究者的深入探索,不断拓宽人们的知识边界。如艺术品鉴定“专家”观念保守,不对所掌握的各种技术、知识进行更新和拓展,那么,在鉴定过程中便容易发生错判。
FOUR
盲目自信
工作失误
多数艺术品鉴定机构,基于成本考虑,在开展鉴定工作时,多为一位鉴定专家说了算。有的甚至还存在书画类的鉴定“专家”去鉴定陶瓷“艺术品”的现象。而往往,这位鉴定“专家”还有多种职称在身,受到藏家们以及鉴定机构的追捧。
如果某些鉴定“专家”沉迷于此类称赞中难以自拔,便容易对自己的鉴定结果过于自信,而缺少小心、精细求证的过程,继而导致工作失误,做出错误的判断。
诚然,艺术品鉴定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正如以上所提到的各种原因都可能导致艺术品鉴定专家出现错判。那如何去保障艺术品鉴定专家结果的准确性、客观性、公正性?如何提高艺术品行业信誉?这才是当下我们需要去认真研究、探讨的主要内容。
文/苏木
- END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艺术品鉴定网立场
中国艺术品鉴定网投稿:jiandingwang@163.com
觉得不错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