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艺术生涯简述:
第一章 出家
公元1626年,正值明朝日益衰落的时候,在江西南昌的一所大宅子里诞生一个男孩,这家的男主人把这个孩子取名为朱耷,这就是后来在中国画坛立派开宗的一代大师--八大山人。八大山人是弋阳王朱权的后裔,但是生为皇族的他,青年生活的并不富有,明朝中道叶衰,二百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王孙俸禄时有时无,家里只能靠他的父亲卖字鬻画贴补家用。他打心眼里希望明室复兴,希望重现钟鸣鼎食的生活。天不遂人愿,就在万历年间,明朝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义军后来攻占了北京,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吊死在当时的煤山,也就是现在北京的景山,明朝灭亡了。在中国东北辽河流域的游牧民族--满族,趁此机会,也打进山海关,只用十七天就赶走了踞守在北京的李自成,满族人对汉族人说:杀了我们皇帝的,是我们的仇人流寇;杀了我们仇人流寇的,就是我们的皇帝。从此满族的爱新觉罗取代汉族的朱氏做了皇帝,建立了清王朝。就在这当口,朱耷的父亲得了重病,死了。
国已破,家已亡,朱耷面临着人生的一次抉择,要末留在南昌,*新觉罗的顺民,可是顺民是那么好当的吗?他的出身,他的朱姓,很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朱姓啊朱姓,想当年的皇室尊崇的大姓,竟成如今的生死符。要末出家做和尚,效仿明太祖朱元璋故事,以图东山再起也。朱耷选择了出家,毕竟他是皇室宗亲,毕竟曾经“普天之下,莫非朱家”,当时他十九岁。
第二章 理佛与绘事
朱耷拜佛教净土宗弘敏法师为师,法号传綮(qi)。
朱耷澎湃的心情,随着佛理的滋润而复归平静。历经家国之变的朱耷,在理佛之余,将他的情感的倾寄于书画创作,早年朱耷的画风严谨,笔法丝丝入扣,颇有庙堂气象,这主要得益于少年时期接受的笔墨训练,他的父亲本是丹青妙手,再加上近水楼台式的博览与游目,使他对这种风格驾轻就熟,我们可从八大山人早期的《传綮写生册》,《牡丹松石图》等作品窥出端睨。但是,这种庙堂气象,随着他对历史、对佛理、对世态的体悟而逐渐消融殆尽。
所谓庙堂气象,不过是粉饰太平罢了。
想我华夏,从三皇五帝开始,粉饰庙堂的工作也就开始了,无论是圣君雄主、还是乱世枭雄,他们都幻想江山永固、万载一统,他们迷恋长生不老、吉寿永昌,都想再活五百年!在这种幻想和迷恋下,“粉饰太平”自然应运而生。朱耷逐渐明白“粉饰太平”于我于时于历史,所具有的意义--粉饰太平,改变不了灭亡的结局!汉朝粉饰,亡了,唐朝粉饰,亡了,宋朝粉饰,亡了,元朝粉饰,亡了;明朝粉饰,亡了;清朝粉饰,早晚也的灭亡。一切权力、霸业、富贵、迷梦,都是空的,然则自其空者而观之,那些画师、画匠,不过是在用笔墨,粉饰一个空物而已!满目江山非吾土,朱氏政权不存在了,这种庙堂式的崇拜,对他这个皇族,他这个遗民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连那点自欺欺人的本钱都以荡然无存了。慢慢的,朱耷的画变得平实了,粉饰没了。从他的莲花就可以看出他的画风的演变,早期的莲花是媚俗的,匠气的,后期的莲花超逸的,没有斧凿痕迹的。
有题《奇石》诗一首可以为证:
击碎须弥腰,
折却楞伽尾。
浑无斧凿痕,
不是惊神鬼?
八大山人是画莲圣手,他情属莲花,除了莲花本身的脱俗之外,对佛教的虔诚亦是主因,因为佛门把莲花看做最清净出凡的花,净土宗的佛教徒甚至强调死后托生莲华。八大就是净土宗。
八大画风的形成,盖由佛理影响至深是也:
“众生平等”-一切生灵来到这个世上皆为平等,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芸芸众生,甚至鸟兽虫鱼,皆为同等价值的生命,佛陀为了成全生灵,可以割肉贸鸽,可以舍身喂虎。朱耷悟其理,明其宗,他平等视众生,笔下孤禽则冷眼看世人。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物质、一切的方法都是虚妄的,画家要从我心,而不是随空物。
八大的绘画原则,曾使齐白石叹曰:雪个绘画,思想千古不二!雪个者,八大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