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古老的乐器合奏形式“琴瑟和鸣”得以重现

民族音乐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新华社武汉专电(记者戴劲松)历经20余年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武汉音乐学院丁承运教授不仅恢复了失传千年的古瑟演奏方法,而且使“琴瑟和鸣”这一我国最古老的乐器合奏形式得以重现,从而

新华社武汉专电(记者 戴劲松)历经20余年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武汉音乐学院丁承运教授不仅恢复了失传千年的古瑟演奏方法,而且使“琴瑟和鸣”这一我国最古老的乐器合奏形式得以重现,从而解开了“琴瑟之好”的千古之谜。这一学术成果已被收入最新出版的《中国音乐史学文集》中。

  年届花甲的丁承运出身于河南省一个艺术世家,10岁起学习中国乐器,对古琴情有独钟,后拜川派大师顾梅羹先生为师,为清代泛川派古琴代表人张孔山的第四代传人。

  丁承运介绍说,瑟曾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弹弦乐器,先秦时期与琴齐名,且两者往往相提并论。像《诗经》等古籍中就有琴瑟合奏的大量描写,如“妻子好合,如调琴瑟”“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近几十年来国内考古出土的古瑟有近百之多,主要集中在湖北省,河南南部、湖南等地也有发现,有明显的楚文化特征。出土古瑟最常见的为25弦,分上下两组排列,其原理类似于钢琴的黑键与白键,两千年前的古人有这样高超的智慧,实在令人赞叹。

  上古时代瑟的演奏方法,在唐代以后就失传了。丁承运对此分析认为,古瑟演奏方法失传有可能是追求音律完美造成的,因为一个八度间有12个音律,而古瑟两个五声搭配一组仅有10个音律,要用另外两个律位时则需临时调弦或另设一张低半音的移调瑟。而唐代以后的瑟是用12音律定弦,25根弦一顺排列,这种设计看似完美,但演奏找弦极不方便,明代音乐家朱载堉曾在每根弦侧贴上标签,可见演奏这种瑟时的尴尬,这样一来,被淘汰似乎是必然结果。

  丁承运通过古文献研究和对出土文物的直接取证,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战国古瑟、河南淅川战国楚瑟和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初期瑟提供的实物形制数据,还参考河南淮阳于庄汉墓鼓瑟陶俑的双手弹弦姿态,最终考证出古瑟定弦是相差半音的两组五声音阶,可以进行较广泛的旋宫转调。

  在此基础上,丁承运与身为武汉音乐学院副教授的妻子傅丽娜开始研究古瑟的演奏法,发掘古曲,并逐步与古琴演奏相和,让《神人畅》《卿云歌》等上古时代的乐谱得以“复活”。近年来,这对夫妻组合的“琴瑟和鸣”演奏会,在美国以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地均获成功,并得到了国内外业内专家的认同。知名音乐学家何昌林说:“这项成果真可以用‘恍然大悟’这四个字来做标题。”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影音戏剧-民族音乐-最古老的乐器合奏形式“琴瑟和鸣”得以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