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乐器:马骨胡(广西壮族拉弦乐器)

民族音乐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马骨胡简介:马骨胡是壮族拉弦乐器,因琴筒以马骨制作而得名。主要流行于广西左右江一带,多为壮族独脚戏伴奏,亦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地方戏曲和说唱音乐伴奏,在民乐中也可作为高音乐器

民族音乐

马骨胡简介:

      马骨胡是壮族拉弦乐器,因琴筒以马骨制作而得名。主要流行于广西左右江一带,多为壮族独脚戏伴奏,亦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地方戏曲和说唱音乐伴奏,在民乐中也可作为高音乐器。

      马骨胡:壮族民间弓弦乐器,相传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传说是模仿古代奚琴而做。因琴筒用马骨制成而得名。琴杆多用红木制作,琴皮用老蟒蛇皮,琴轴用角制,不易跑音。主要流行于广西左右江一带,音色高亢、明亮,悦耳动听,多为壮族独脚戏伴奏,亦可用于独奏、齐奏、器乐合奏、地方戏曲和说唱音乐伴奏,在民乐中可作为高音乐器。

      马骨胡---最初人们常在节日里拿起马骨胡和其他乐器到邻近的村寨去演奏,称为“游院”,这便是壮族民间器乐合奏——“八音”的早期形式。1985年,当隆林县成立半职业壮剧团后,后来用于壮剧伴奏。

     演奏时,将琴筒夹于双膝之间,左手执琴按弦,右手持弓在两弦间拉奏。马骨胡发音明亮、清脆、高音区圆润透明,低音区较浑厚,音色介于京胡和高胡之间,但较京胡柔和。它在北路壮剧伴奏中,是乐队的主奏乐器,并且使用两支马骨胡。马骨胡还是靖西、德保一带莫伦说唱的伴奏乐器。在桂西隆林民间器乐合奏——八音乐队因使用马骨胡、士胡、葫芦胡、三弦、无膜竹笛、锣、鼓、钹等八种乐器演奏而得名)中,马骨胡更是重要乐器之一,常居于领奏地位。

马骨胡结构:

       马骨胡琴筒用马或骡的大腿骨制作,椭圆形,琴杆木制,琴杆顶端雕以花纹或马头。

      传统的马骨胡琴筒用一段马或骡的大腿骨制成,长10~12厘米,直径5厘米,琴筒呈椭圆形,筒前口多蒙以蛇皮,也有蒙鱼皮或青蛙皮的,用鸡蛋清做粘合剂。琴杆呈圆锥形,上粗下细,多用红木或红椿木制作,长46~60厘米,在琴杆的顶端,常常雕出花纹或马头作装饰,使整个马骨胡的造型极为优美、别致。也有用竹子来作琴杆的。弦轴多为木制,也有用黄猄角制作的,美观灵巧、风格独特。琴弓较短。琴弦使用两条羊肠或丝弦,按五度关系定音为c1、 g1,音域有一个多八度。

      建国后,改革的马骨胡用内蒙马及牛骨拼粘琴筒,尤以大洋马腿骨拼粘的琴筒发音最好,音量宏大;并将琴杆加粗改短,弦轴改为红木制作,琴弦用钢丝弦,采用二胡琴弓,演奏时还将双膝夹持琴街改为置于腿上,60年代已用于独奏。今天的马骨胡,定弦为d1、a1,音域由d1~e3,有两个多八度。音色清脆、明亮,既与京胡近似又较之柔美,已成为富有壮族特色的独奏、齐奏乐器。在北路壮剧乐队中,马骨胡是主奏乐器。为它配奏的,还有一种琴筒较大的中音马骨胡。它们衬托唱腔,使壮剧音乐更加优美动听。

马骨胡传说:

      马骨胡又称冉督、冉列。壮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很久以前,土司抢走了美丽的姑娘阿冉,又杀死了她心爱的马。阿冉取下马腿骨,让土司的家役帮助送给她的情人阿列。阿列把它做成马骨胡,拉起琴,声音响彻山谷。阿冉从美妙的音调中得知阿列救她的时间和办法。后来,阿列终于射杀土司,救出阿冉。从此马骨胡世代相传,为纪念阿冉和阿列,人们把它叫做“冉列”。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影音戏剧-民族音乐-中国民族乐器:马骨胡(广西壮族拉弦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