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时敏小像轴
王时敏(1592-1680)简介:
明末清初,画坛上四位享有盛名的画家,他们是太仓的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和常熟的王晖,合称四王;再加上常州的恽南田,常熟的吴渔山,亦称“清初六大家”。
王时敏(1592-1680年),字进之,号烟客,西庐老人,归村老农,太仓人。在“四王”中声望最高。是明代大学士王锡爵的孙子。从小尤爱书画,曾得到画家董其昌和陈继儒的赏识和指教。明亡后,隐居家乡,悉心研究和绘画,临摹家藏宋、元、明各家名迹,尤其推重黄公望和董其昌,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尤以浅绛为清代之冠。
清初,以王时敏为首,及王(辉),王鉴,王原祁为代表,形成受皇室扶植的“四王”画派。他们的山水画风影响着整个清初一代。王时敏的山水画同时也开创了 “娄东派”。
少年时为董其昌、陈继儒所深赏。祖父王锡爵为明朝万历年间相国,家本富于收藏,对宋、元名迹,无不精研。崇祯初以荫仕太常寺卿,故亦称“王奉常”。王时敏少年时学画,颇多方便。“每得一秘轴,闭阁沉思。”对黄公望山水,刻意追摹。入清后隐居不仕,工诗文、书、画。擅长山水,富于收藏。精研宋元名迹,又受董其昌影响,摹古不遗余力,深究传统画法,表示“唯此为是”。并在《西庐画跋》中赞赏王(辉)是:“笔墨神韵,一一寻真,且仿某家则全是某家,不染一他笔,使非题款,虽善鉴者不能辨”,即“摹古逼真便是佳”。“四王”这一派的山水画家正是身体力行,步履古人,于临仿逼肖上,下了实实在在的功夫。泥古之弊,淋漓尽致。但在摹古之中,也总结了前人在笔墨方面的不少经验心得,对于绘画历史遗产的整理与研究,也是有贡献的。王时敏正是溶化古人的笔墨技巧,形成自己的面貌,但他最终缺乏对造化的真切感受,因此,作品大多面目相近,较少新意,他曾自白道:“迩来画道衰 ,古法渐湮,人多自出新意,谬种流传,遂至邪诡不可救挽。”可见他竭力主张恢复古法,反对自出新意而不改初终。王时敏早年多临摹古画,均按宋元古画原迹临写而成,笔墨精细淡雅,已见临 摹功力。
他早、中期的画,风格比较工细清秀,如37岁作的《云壑烟滩图轴》,现存上海博物馆,干笔湿笔互用,兼施以醇厚的墨色,用黄公望而杂以高克恭皴笔,具有苍浑而秀嫩的味。42岁时的《长白山图卷》,则用笔细润,墨色清淡,意境疏简,更多董其昌笔韵。至晚年,以黄公望为宗,兼取董、巨和王蒙诸家,更多苍劲浑厚之趣。如72岁的《落木寒泉图》,75岁的《仙山楼阁轴》,84岁的《山水轴》,均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内,峰峦数叠,树丛浓郁,勾线空灵,苔点细密,皴笔干湿浓淡相间,皴擦点染兼用,形成苍老而又清润的艺术特色。
王时敏,重视培养年轻人,当时画坛名家王晖、吴历都出自他的门下。其孙玉原祁更得其亲承指教,还擅长诗文及书法。作品有《仿山樵山水图》、《层峦叠幛图》、《秋山图》、《雅宜山斋图》等。著有《西田集》、《疑年录汇编》、《西庐诗草》、《王奉常书画跋》等。
王时敏作品选:
山水图
山水
江山雪霁图
王时敏书画艺术历程:
王时敏 (1592—1680 ) 字逊之,号烟客,又号西庐老人、西田主人,江苏太仓人。其祖父是明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王锡爵,父亲是明翰林编修王衡。王时敏于万历年间举进士,因其祖父官爵尊显,故以荫官太常寺尔玉卿,升太常寺少卿,世人称『王奉常』。入清不仕,隐于归村,以书一回自娱。王时敏是清初重要的山水画家,曾与王鉴、王翚、王原祁并称『四王』。『四王』的绘画曾被认为是『山水正宗』, 即山水画中的『正统派』。再后又与吴历、恽寿平,合称『四王吴恽』。他们的绘画对后来的画坛曾产生过巨大影响。
王时敏早年从学于著名一回家董其昌。据记 , 其早年『于画有特惠』,因此祖父特嘱明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教其绘画。据恽寿平《瓯香馆画跋》记『 ( 王时敏 ) 自少及儿时游娱绘事,乃祖父文肃公 ( 王锡爵 ) 属董文敏随意作树石,以为临摹粉本。凡铜川、洪谷、北苑、华原、营丘,树石骨忡筒,效擦勾染,皆有一、二语拈提 , 根极理要。』董其昌教他学习绘画的方法是, 把古代大家山水画中的树石分别缩临为一本,重要的地方加一二语提示,授之于王时敏揣摩、临习。董其昌可谓王时敏少年时画学的启蒙老师。此外,因家富收藏,王时敏又扩而临习家藏名固。据《国朝画征录》记:『每得一秘轴,闭阁沉思,瞪目不语,遇有赏会,则绕床大叫,附掌跳跃,不自知其酣狂也。尝择古迹之法备气至者二十四幅为缩本,装成巨册,载在竹笛,出入与俱,以时楷模。故布置设施,勾勒昕拂,水墨目军章悉有根抵。』其中所说的二十四幅名作多重金购自董其昌的旧藏,其中有李成的《雪景》,范宽的《溪山图》,王蒙的《林泉清集图》、《丹台春晓图》,董源的《山水》,巨然的《雪图》,赵孟俯的《万整松风图》,黄公望的《陡整密林图》、《夏山图》,倪瓒的《清固草堂图》,吴镇的《关山秋后一齐图》等等。从临摹粉本到扩学家藏,使王时敏进一步扩充了眼界,提高了画技,他的国学基础由此而奠定。
丛林曲涧图轴
王时敏的画学老师是董其昌。自二十四岁至董其昌去世,与董其昌交往长达三十余年之久,董其昌至八旬老年还曾给王时敏的回作跋,对王时敏的影响不可谓不深。王时敏三十六岁时的作品《仿倪瓒山水图轴》,从山水画法至简单的款识书法,都能看出董其昌书画松秀自然的艺术特点,看得出他早期曾经临摹过董氏书画。在该图上不仅有董氏书题,还有董氏之友、文人书国家陈继儒的一题:『写倪迁回者,启南老,微仲嫩,王尚笠哀之矣。』董其昌曾指出,明沈周绘画过于苍老,文微明则显得稚嫩, 意思是倪一困难学。而陈继儒则夸赞王时敏的习作兼有沈、文的不同特点。由此可见,王时敏一直将董其昌最为推崇的元四家之一的黄公望,当作自己一生摹学的对象。他认为:『元四大画家皆宗董、巨,其不为法缚,意超象外处,总非时流所可迄及。而山樵尤脱化无垠,元气磅礁,使学者莫能窥其涯。』又曰:『元季四大家皆宗董、巨,浓纤淡远,各极其致。惟子久神明变化,不拘守其师法,每见其布景用笔,于浑厚中仍饶迪峭,苍莽中转见娟婉,纤细而气益阂,填塞而境愈廓,意味无穷,故学者罕窥其津涉。』可见王时敏画学诸家,独尊黄公望。
夜读图
如何看待王时敏的绘画,我们且举一例说明。王时敏六十一岁,也就是其绘画完全成熟,又不至老年颓衰的艺术创作的最佳时期,他曾为女婿吴世睿 ( 圣符 ) 绘制一册十二开的山水,画后有其长题一篇说明该册:『于董( 源 )、巨( 然 )、三赵( 赵令穰、赵伯驹、赵孟俯) 、元四大家,无所不仿。』又记绘画心得『非谓得其形模也。然绘画虽小技,亦必所见者广,日以古法浸灌心胸,而又专精熟悉,乃臻工妙。』此册是王时敏用来教导其女婿学一画的参照物,必然倾其全力而为。如何理解宋元十二家山水的艺术思想呢? 该册除却董其昌倡导的董巨、元四家的南宗绘画外,又包括董氏所排斥的宋赵伯驹的所谓北宗画怯。董其昌《画旨》中有一段话『赵令穰、伯驹、承旨 ( 赵孟俯、 ), 三家合并,虽妍而不甜。董源、米市、高克恭,三家合并,虽纵而有怯。』这是董其昌南北宗论不彻底的地方。即青绿设色山水非文人画家所长,他也不能不看到赵伯驹等人的长处,所以有兼收并蓄的需要。不仅王时敏,与其同时、同名声的王鉴,就以青绿山水作为自己绘画的特色之一。最重要的是王时敏点出:『非谓得其形模也』,而要在『专精熟悉,乃臻工妙』。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当时,王时敏决不仅是「熟读』,其笔下所仿诸家,确各具特点,却又不同于所仿诸家。他所追求的是董氏所说的『虽纵而有法』,『虽妍而不甜』,欲表达自己的一种超逸意趣。值得注意的是,王时敏所欲追求的『乃臻工妙』与董其昌所说的绘画应『脱尽廉纤刻画之习』有所距离。在《画旨》一书中,董氏曾说:『潘子辈学余画, 视余更工, 转工转远。』就是 , 像潘子这样的人, 下得功夫越深, 学得越像, 反而距离董其昌的绘画, 以及董氏所倡导的画之韵趣越远。当然王时敏较之名不见经传的潘子辈要高超的多,因为除了一个『工』字之外, 还有一个『妙』字, 妙在能得画中之趣, 但其中还有一个『工』字的工能表现。如果我们联系王时敏作画时十分投入的神情描绘, 就知道他是如何地全神贯注, 也就不能不有所工能处。绝非董氏所说的『非如董巨米三家, 可一超直入如来地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开始与董其吕所挖苦的明四家中工匠出身的仇英, 其作画时『耳不闻鼓吹阕妍之声, 如隔壁钗驯戒, 顾其术亦近苦矣。」之间似乎没有了本质的区别。但仍有所不同, 仇英擅画人物、仕女 , 擅青绿山水, 而王时敏则主要以文人画传统为师法对象。这样的分析并非贬低王时敏的绘画, 恰恰说明王时敏绘画本身的特点 , 以及明末。清初画史中文人画中所存在的一种变化。
仿大痴山水图轴
王时敏在画坛的地位和影响, 清陈田在《明诗纪事钞》中有所概括, 曰:『烟客 ( 王时敏) 续华亭(董其昌) 之绪, 开虞山(王翚) 之宗, 太原(指王时敏) 、琅玡哪(指王鉴), 一时匹美 , 石谷、瓯香( 恽寿平)、渔山(吴历 ), 皆亲炙西田(王时敏), 得其指授。麓台(王原祁) 之衍家传, 又无论矣。』王时敏为四王之首, 在清初有『画坛领袖』之誉。他与另三王之间存在着年龄、辈份间的差异及师承等方面的联系。其中王鉴 (1598—1677) 与年长他六岁的王时敏相 , 谦居王时敏之后, 视为同一代人,在当时并重画坛, 时称『二王』,与董其昌同为『画中九友』中人物(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曾作《画中九友歌》, 称董其昌、杨文嗯、程嘉烧、邵弥、李流芳、王时敏、王鉴等为「画中九友』)。王时敏、王鉴均崇尚董其吕所倡导的以南宗为主的绘画传统, 师承于董其昌, 并传授于王翚、王原祁、吴历等后人。王翚 (1632—1717 ) 先被王鉴发现, 后引介于王时敏, 遂成为他们的学生。王时敏将家藏的真迹秘本拿给王军观赏临摹, 并将家藏的董其昌的《树石卷》转赠予王翚, 如当年董其昌传授于自己一般。并经常为王翚的画题跋, 对其画作大加称赏。王翚很快地在画坛崛起, 是与他们的奖掖提携分不开的。王原祁 ( 1642—1715) 则为王时敏之孙, 继承其家学。在其绘画成长过程中则更多地受到其祖父的呵护,其所受影响更深于他人。王时敏曾亲手绘制了一套临仿古人名作的册页, 名为《小中见大图》册, 供王原祁学习临摹、研究之用。王原祁画忆曰:『余先奉常赠公汇宋、元诸家, 定其体裁, 摹其骨髓, 缩成二十余幅, 名曰「缩本」……先奉常于丁巳夏初, 忽以赠余, 其属望深也。余是年三十有五 , 拜藏之后将四十年, 手摹心迫。庚寅冬日, 方悟「小中见大」之称, 亦可「大中见小」也。』只恽寿平一人未曾亲聆其教诲, 但大半生与王翠交往密切, 生活在这样的一种艺术氛围中, 间接的艺术转承在所难免。由此可见, 王时敏引领三王及其后学, 沿袭董其昌南北宗论, 对王维、董源、巨然、元四家等所谓的南宗绘画进行研习, 意以继承和确立所谓文人画的正脉。
仿黃子久山水
在画史上有为王时敏、王鉴所开, 继而为王原祁所成的山水画称『娄东派』, 另有王翠所创立的『虞山派』。王时敏、王原祁的家乡江苏太仓, 地处太湖流域, 是富庶的鱼米之乡, 又是文人荟萃之地。太湖的支流娄江, 东经太仓城而入长江, 太仓又地处娄江之东。清初, 王时敏祖孙二人画名已显,特别是王原祁成为康熙皇帝所赏识的文学侍从之臣, 拥有一批从其习一画的弟子门生及朝野间的慕习者,故渐成以类东为名的一画派。请人唐岱著《绘事发微》, 书前有陈鹏年撰序一篇。开篇即以『正派』为论。所谓『正派』是沿袭董其昌南北宗论, 以王维、董源、巨然、元四家以及董其昌所谓南宗画家为正派。文中曰 :『画之正传, 于焉未坠, 我朝吴下一二王继之。余师麓台先生。家学师承, 渊源有自。』三王之后, 王原祁为正派的接武者。接下日『近日同学诸子, 各具所长, 探讨六怯, 深究三昧。』唐岱诸人又是正派的延续了。这里没有娄东派之名, 而有娄东派之实。并以绘画『正派』自居。自此以后, 王原祁、王翚二人的门徒日众, 影响越来越大, 日渐形成两个不同门派。于乾隆年间后期, 娄东、虞山的画派名目开始出现于文献记载。如王起《国朝画识》记『国朝娄东、虞山毗陵 ( 指恽寿平的花鸟画 ) 诸大家, 笔力浑厚, 直入元四家之室。师友相承, 风流未坠, 百五十年, 精于六法者, 几于家握灵蛇矣。』清方素继之又分析说『国朝画法, 廉州(王鉴)、石谷为二泵;奉常祖孙, 独以大痴为派。两宗设教宇内, 法嗣蕃衍, 至今不变宗风。』两宗即是两派, 并进一步指出:『海内绘事家, 不为石谷丰笼, 即为麓台械扭。』其实从康熙至乾隆年间的画坛并非如此。人们所熟悉的清代画史中的『清初四僧』、『金陵八家』『海阳四家』『扬州八怪』等一画派在此期间也活跃在各地。但从唐岱的『正派』论中看, 显然都已排斥在外, 仿佛是不能比肩的。事实上其他画派的影响确实没有『四王』那样大, 故『两宗设教宇内』的现象也是当时画坛普遍存在的一个现实。由此可知, 娄东派是一个渐进的画派, 是由王时敏到王原祁, 他们的绘画影响了朝野间画家, 王原祁的影响更大而已。王时敏、王鉴是明末画家, 在康熙早期已卒, 其对国坛的影响, 除画史发展的因素外, 是与王原祁、王望日后的巨大影响连带产生的。王原祁、王辈在康熙朝中期, 即康熙盛世中, 分别以不同身份以画供奉。王原祁以词臣身份, 入直南书房, 为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之臣。王翠则应其学生宋骏业之召请, 主持、参加《康熙南巡图》的绘制。王原祁的绘画影响至宫廷院画山水, 这也是途径之一。据《国朝画征录》记, 从师王原祁的弟子众多,如华假、金明吉、唐代山、王敬铭、黄鼎、赵晓、温仪、曹培源等等。这是直接从习者, 而慕习者当不可胜数。在这些人当中, 一类为其子弟或门生, 一类则为宫廷院画画家或间接与院画有密切关系者。如王原祁族弟王昱( 字日初 , 号东庄 ) 、王愫( 字存愫, 王时敏曾孙)、王玖(字次峰, 号二痴, 王翚孙)王宸(字小痴, 号蓬心, 王原祁曾孙), 并称『小四王』。继之, 又有后四王之目, 即王三锡(字邦怀、号竹山令, 王昱侄)、王廷元(字赞明, 王政长子)、王廷周(宇皑如, 王玖次子)、王鸣韶(字要律,号鹊溪)。真正对宫廷绘画中的山水画影响至深的, 是王原祁弟子唐岱和再传弟子张宗苍。唐岱、张宗苍都是以画供奉内廷的职业院画家, 但以画供奉内廷的不止院画家, 还有所谓的『词臣画家』, 王原祁就是这样的词臣画家。继王原祁之后, 又有董邦达、钱维城、蒋廷锡、邹一桂等人。至此, 在画史上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怪现象』, 即由董其昌所倡导的文人画, 越经『四王』成为了宫廷山水的一种模式,仿佛走向了文人一圆的反面。
《仙山楼阁图之二》
从王时敏、王原祁绘画、娄东派、宫廷绘画点景式的介绍中, 大体可以看出画派的构成, 以及遍及朝野的巨大影响。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 为了冲击腐朽的、有巨大社会作用的旧文化, 提出打倒代表旧画坛的『四王』, 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感情色彩颇浓的打倒, 不能代替冷静的分析批判, 以及从中汲取应予继承的成分。当所有这些都成为历史的今天, 就需要在历史的范畴内进行梳理、归纳、分析和批判。仅从画史发展的现象看, 文人画越经元明的发展, 已经在艺术实践中总结出文人一画的主体模式,尤其是元四家之黄公望、倪赞、吴镇、王蒙的山水画。董其吕继之发展 , 并总结出:『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 以笔墨之精妙论, 则山水决不如画。』对于变化万端的自然山水而言, 用以表现山水的笔墨, 更是离形得似的表现主体, 主客两面终得协调吻合。一旦有了恰当的表现方法和可以师仿的艺术范本, 文人画同样也就可以从临习、揣悟中得以模仿。就像董其昌传给王时敏的《树石稿本》, 其实就是一种课徒稿, 但倘若如此, 与画师之师傅传徒弟又有何两样?可以说, 从这一作法开始, 文人画与画师画除表现形态的差异外, 就本质而言已经趋于一致。更何况类如王原祁把自己的绘画作为范本交给弟子、学生们去临习, 连树石稿本再加组合的过程都省略了。如此的方法其实不仅对绘画创作的学习者, 对欣赏者而言, 同样也有了如何去欣赏、体会的问题。正像张宗苍面对乾隆皇帝, 能如此这般地画出『气韵生动』, 气韵也就在他的具体画法中。总之, 这一系列的文人山水画与画师画、院体画合流,是中国绘画史中值得注意的一个课题。
浮岚暖翠图
虽然如此, 王时敏、王原祁毕竟和他们的弟子学生还是大有不同的。二王出身官宦人家, 从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王时敏师从董其昌, 又亲自教授王原祁, 是其他画家望尘莫及的, 更兼家中富藏法书名画,往来莫不是当时的饱学之士或鉴赏书画水平为一时之秀的人物。如此兼而有之的条件, 不能不使他们的绘画有所充分的学养、品味在其中。而他们对绘画的一生钻研、不断的实践, 特别是笔墨的运用, 既功力深厚, 又蕴涵着诸多的意味。因此, 他们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也非偶然。但到了娄东派传人那里, 对于老师则高山仰止, 只是加以临仿, 断难出新, 陈陈相因, 画于成法之中, 则品味越来越寡, 不过徒具面貌, 以功力求之。正如董其昌所言『转工转远』, 渐成衰败气象。与此同时, 在王原祁的时代, 当时画坛上还有清初四僧的朱耷、石涛、渐江、髡残;还有以龚贤为首的金陵八家, 还有活动于安徽一带的查士标等合称的海阳四家。他们的绘画, 大多是少了一些格套, 贴近了现实生插和自然, 因而也表现丰富, 多了一些生气, 反倒继承了更多一些的文人画传统, 乃至今天的人看起来仍有不觉时代隔膜之感,这正是绘画规律的辩证。
答菊图
仿北苑山水
仙山楼阁
层峦叠翠图
仿王维江山雪霁軸
山水图册之一
山楼客话图轴
夏山飞瀑图
秋山白云图
《仿北苑山水轴》
南山积翠图轴
《仙山楼阁图之一》
山水画册
落木寒泉图
枯松图
江山雪霁图局部
仿黄公望浮岚暖翠
云峰树色图轴
虞山惜别图轴
陶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