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侧锋,偏锋
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有很多初学的朋友总是在问帖中的某一个点画是中锋还是偏锋这样的问题,有些时候觉得怎么还在问这样的问题,但仔细一想,这是一个很有深度的问题,学用笔,不就是研究如何玩转笔锋的过程嘛!
用笔,就是对毛笔合理的使用,而毛笔的合理使用,古人已经经过千年的实践早已总结的很清楚,翻开字帖就可以看到,问题是,你能不能看到这些,清晰的知道怎么回事。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明白的是,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合乎古人笔法的,我觉得很有必要把我想今天可以通过图例把这个问题再说说,关于中锋、侧锋还有偏锋,怎么个用法,不说不快!
中 锋
中锋很简单,顾名思义,就是笔锋在中间。
再往下想,就是行笔的时候,笔尖与行笔方向是平行且相反的,这样的用笔,说的就是中锋。
理论上的,是这个样子,其实在这样的用笔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同样是笔锋和行笔方向平行相反,但是会出现铺开和收束两种状态,束状线圆,铺状线扁(再严重就可能是你按死了),二者相互转换这个就扯出来裹毫了,此处就不展开说了(其实关于中锋还有说不完的话题)。
侧 锋
再顾名思义,就是笔锋在线段的一边嘛,笔锋和行笔的方向是有一个夹角的,注意,我是说,笔锋还在线条里面,这是侧锋。需要说的是,侧锋不是错误的或者不合理的用笔,王羲之能立得住书史,就和把侧锋用的好有很大的关系,不信你看看他早期点的姨母帖和比较成熟的丧乱帖,对比看看!再不过瘾,你把篆书、隶书到行草的整个流变过程梳理一遍。
话说回来,有时候侧锋多了线条会变弱(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会合理的调峰。使用要有一个度,况且现在很多人写大字,古人帖上的字很小,看着问题不大,你放大写的话,就更需要侧锋的合理运用了。任何一个事情超过一个度,或者数量级,可能性质就不一样了。
因此,你要注意起笔时笔尖与行笔到线条中段时,这两处的夹角,有没有调锋的需要。再复杂点,收笔、转折、提按时中锋与侧锋的变化...标签:侧锋,偏锋
偏 锋
偏锋,就笔法来说,属于扯淡。
有人老把侧锋和偏锋混为一谈,其实他想说的是侧锋。偏锋的概念,就是用笔肚子在纸上抹。你想想"偏“这个字的性质,组词造句好像都没有好事,“路走偏了”、“偏科”、“偏袒”...当然也不能绝对~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之前也很清楚的分析过,而且还告诉大家用三分笔即可,笔肚子是做支撑、弹性用的,你用它来写线条怎么可能精到么。
不信你试试那样写会出来什么效果。你炒菜的时候会把整个铁铲都放进锅里炒吗?
顺便说一句,让大家临原大或者稍大与原大,就是为了训练你对比笔尖的控制能力,古人写的那么小,那么精到,就是靠笔尖的控制来的。
说了这么多,还是要去训练,理解了原理就需要实践,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常给大家说四步临帖,也是这个意思。
不妨可以试着这样做:
(1)理解中锋和侧锋运笔的基本原理后,在纸上书写横画,按下笔尖后,使其保持中锋,侧锋则让笔尖偏离线条中间。
(2)按上述要求写竖划、撇捺。
(3)观察不同用锋情况下的线条形态。
(4)对这种线条有了认识和实践后,把帖拿出来,找一个字分析分析(比如上面三张局部图),然后临,临完和原帖对比,再改。
磨刀不误砍柴工么!不读帖就临帖和抄书区别不大,“知错不改”效率会很低,它的“末期”就是所谓的习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