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孙过庭,书谱,草书
【导读】孙过庭,名虔礼,字过庭,吴郡(今苏州)人,生卒年月不详,大约活动在唐太宗贞观至武则天垂拱年间,唐代著名书论家。其代表作《书谱》不光是一部名垂千古的书法理论著作,同时也是一都小草创作的宏丽巨著,研习《书谱》对后学者,特别是草书学者,可获得理论实践的双重收效。
对于草书、在中国古代书论中有多种称谓,但究其实质只不过是对向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理解罢了、从其明显特征上看、草书不过由三种样式构成,即章草、小草(今草)、大草(狂草)。
小草有哪些特点?可通过与章草、大草的比较得知。标签:孙过庭,书谱,草书
首先与章草相比,从用笔上看,小草完全脱,去了章草的“波磔”笔法,运笔过程中提和按的动作较多,于是线形变化较章草来得丰富。从字形结构上看,不像章草因为隶书的扁方因素的影响多呈横向发展,而是受行楷两体的影响较多,所以逐渐变为长方结构,在线条的连接方式上,小草虽然也多呈字字独立的面貌,其连接方式也为字内连接,但很明显,小草线条之间的锋向更加多变,细线牵丝的数量也明显增多。
与大草比,小草用笔不如大草跳荡,更多的是手指的灵活运用,而不像大草的胳膊的挥运。小草行间的穿插较弱,整体还是以“平正”为主,不像大草的相互穿插避让。从字形上看、没有大草占据的空间大。另外,在单字的草法上,大草的线条抽象性更加强烈,有时甚至要靠上下文的联系才能够识读。事实上小草与大草的出现是并行的,可称其为今草,张怀理所谓“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为今草,如流水速,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奇形离合,数意兼包,若悬猿饮涧之象,钩锁连环之状,神话自若,变态不穷。”(《书断》)标签:孙过庭,书谱,草书
在其发生期并没有出现“大草”与“草”的划分,只是到了后来,出现了像王羲之、智永、孙过庭等书写的较为独立、字形较小、相对规范的草书和张旭、怀素等的狂放不料、字形较大、连绵不绝的草书样式的时候,为了学书的便利,便把前者称为小草,后者称为大草。而狂卓电可说是大草的一-种,只是在大卓的创作过程中情绪更加奔放激烈,艺术技巧更加忘我。
《书谱》是一篇经典的小草之作。在艺术特色上,它已具备了重视法度、非常娴熟的店代书风的风范,是典型的“二王”书风,特别是王羲之书风的继续,所谓“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米芾)、从《书谱》中的字形结构看,孙过庭非常推崇王羲之,很多字的写法与王羲之小単相比,几乎可以乱真、在用笔上开辟魏晋飘逸书风之外另一条秀美流畅之路,正如他自己所言“质以代兴,妍同俗易”。标签:孙过庭,书谱,草书
对于孙过庭和《书谱》的评价,历来毁誉皆有,主要的还是赞成的占多数。大体有:
唐吕总《续书评》:“(孙过庭草书)丹崖绝壑,笔势坚劲。”
宋米芾《书史》:“孙过庭草书《书谱》,甚得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宇,皆孙笔也。”
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此帖浓润圆熟,几在山阴堂室,后复纵放,有渴猊游龙之势。细玩之,则所谓‘一字万同’者,美璧之微瑕,故不能掩也。”
清刘熙载《艺概》:“孙过庭草书,在唐为善宗晋法。其所书《书谱》,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著,婀娜愈刚健”。
清孙成泽《庚子销夏记》:“唐初诸人无一不摹右军,然皆有蹊径可寻,独孙虔礼之《书谱》,天真潇洒,挥臂独行,无意求合,而无不宛合,此有唐第一妙腕。”标签:孙过庭,书谱,草书
对孙过庭《书谱》持反对意见的主要是唐代的窦息,较有代表性,他认为“虔礼凡草,闾同之风,千纸一类,-字万同”。
以上是古人的看法,下面我们用现代的眼光从用笔、行气节奏、章法构成上分析一下《书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