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海塞尔史话

摄影理论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1945年5月的一天,年轻的fritzsennheiser带着7只工艺精湛计量精密的电压表,乘兴踏入了西门子公司诺威分部,从这时起,fritz就乘尚了西门子顺风船,谱写了成功序

 

1945年5月的一天,年轻的fritz sennheiser带着7只工艺精湛计量精密的电压表,乘兴踏入了西门子公司诺威分部,从这时起,fritz就乘尚了西门子顺风船,谱写了成功序曲的前奏。

fritz sennheiser在柏林大学研读电子工程学期间,曾协助heinrich hertz技术学院vierling教授研究一种回响器,这为当时的奥运会庆典作处了突出贡献。fritz获博士学位后,与vierling教授一起在汉诺威技术学院建立了“无线电与电声研究术研究所”,不幸的是该所在二战期间被炸毁。在二战后的德国,几乎所有的研究机构都相继关闭,这给fritz的研究工作造成了不可阻挡的冲击,由当初的50多人减少到了7人。就在此时,剑桥大学向他发处了研读博士后课程的邀请,但是他婉言谢绝了,因为他不希望自己仅仅是一位学院主义者,决定继续租用几间空房,建立了“labor wennebostel”实验室,简称“labor w”。很幸运的是,英军在二战后撤退时留下的一些生产设备和测试仪器,成为他生产那7只精密电压表的好帮手。

辉煌的创业历程

在二战期间,欧洲战场上有一种称为“电子巨人”的指挥设备,上面装有一种供无线发射用的话筒,其型号为md1,供应商是西门子公司。md1的生产商在战火中不幸被摧毁。由于frizt和他的7只电压表给西门子人留下了良好而又深刻的印象。于是主动将md1的复制任务交给了“labor w”。可以说,这是labor w命运的转折点,他们在精心复制md1的过程中,也学到了不少工程技术知识,提高了独立设计能力。直到1947念,labor w实验室成功推出自己的第一代产品md2,由于品质优良,胜于md1,很快在电台及录音界流行起来,labor w也开始借助西门子的力量建立起自己的销售网络。

受md2成功的鼓舞,labor w人开始热情洋溢地投身于电声事业。生产规模和销售网络不断扩大,迫于市场的压力,labor w很快走上了公司的道路。fritz教授在纯技术与商业行为之间找到了一个折中。但他认为,商业与技术是截然不同的,工程师要有充分的自由,而商业行为就不只是能推销产品,更重要的是推销一种思想。

sennheiser的许多产品如话筒、无线传送设备和助听器方面的特殊配件等早在50年代就设计生产而沿袭至今。在1950年的汉诺威博览会上,sennheiser发布了一种迷你话筒md3,如铅笔一般小巧,这在当时可谓是一种奇迹。

1951年,世界上第一只抑制反馈的抗噪话筒md4在labor w诞生了,在sennheiser的历史上走过了25年。

1952年,开始研制微型磁电换能器,其大小相当于德国10分铜币(1分铜币相当于百万分之一马克),这为sennheiser在60年代飞速打开德国市场,并成为德国工业助听器上换能器和军用指挥设备上话筒的**生产商。

1954年推出了md21动圈式采访话筒,采用磨砂金属表面设计,品质超群,具有极强的风噪声和砰噪声抑制能力,在最恶劣的环境中也能正常工作,这支话筒沿袭至今仍被广泛选用,其返修率仅0.4%,这足以证明其超常的可靠性。

1958年,mikroport无线系统问世了,它由一支手持话筒和一个袋装无线发射器组成,被电视演播厅和舞台演出广泛选用,明星们告别了表演空间受制于话筒线的历史。同年,labor w更名为“sennheiser electronic”,次年首创世界第一支立体声话筒mds1。

1962年,sennheiser研制出一种供电影电视专用的强指向性枪式电容话筒,这是继1956年推出md82枪式话筒后的第二部杰作,使sennheiser electronic一举成名,找准了市场定位并独占鳌头。研究人员兴致高涨,fritz sennheiser抓住时机,重奖了研究与发展中心一批业绩卓著的科技人员,同时,将每年营业收入的11%用于研究与发展中心,几乎超出了其他同行的2倍多。

1968年,首支开放型立体声hi-fi耳机hd-414,以其佩带舒适,音质表现自然和价格优势,体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技术性,创下了几百万只的销量。这个奇迹吸引了来自全球的著名厂商,都希望能同sennheiser合作并取得“open-air headphone”认证,不过只有sony公司以其walkman的优势得通过。

60年代,是sennheiser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md421取得了全球性的成功。早在1965年,法国总统查尔斯戴高乐访问德国的演说,就是通过md421向全世界发布。从此,这只话筒领域的里程碑产品销量一举突破35万只。

sennheiser作为电声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他的创业精神也为其他同行树立的榜样。面对来自海内外的各种商机,fritz sennheiser依然坚定不移地开创电声事业,这是他的骄傲。

Sennheiser的工程师力求研制毫无修饰的hi-fi系统,坚持“a specialist for specialists”的商业信条,并将“defining sound”的设计哲学贯彻始终。

随着电视进入千家万户,观众的期望越来越高,影视明星和制作人对器材的要求也更加苛刻,然而sennheiser产品在高可靠性和视觉两方面都满足了他们的特殊要求。同时,他们还研制和推广一种便于摄象机上使用的强指向性电容枪式话筒,为音视频的同步录制带来了极大方便,这种首创很快被全世界的电视演播室和录音棚广泛采用,甚至好莱坞的电影录音棚也必须依赖sennheiser产品才能满足他们的艺术要求。mkh16枪式话筒已作为60年代电影录音的标准设备。这为sennheiser产品走出德国,威震全球定下了前奏。

在好莱坞,几乎集中了世界上一流的电影专业人士,他们的技术要求往往让人生畏,谁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谁就可取得全球胜利,这几乎是一条“黄金准则”。多年来,好莱坞影片那优秀的电声质量只能是sennheiser的杰作。正因为如此,mkh816超心型强指向性话筒在1987年获得“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工程技术奖,即闻名的oscar奥斯卡奖。

oscar奥斯卡工程技术奖肯定并宏扬了sennheiser的技术权威,获得这种殊荣的首要条件是麦克风必须满足非常严格的数字录音技术需要。因为模拟录音技术中不可排除的干扰噪声及失真容易掩盖话筒的不足,而在数字录音中,话筒的稍许弊露也会暴露无遗。正以为mkh816产品具有无限低的本底噪声,能在高噪声环境和远程录音中发挥得淋漓尽致,音响细节分辨入微,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举世瞩目的奇迹。

10年代末,sennheiser工程师在sk1007无线系统的基础上推出了新产品,之后受托设计德国z-df的专用电视台工程,当时德国邮政局批准450-960mhz作为zdf的专用频段,1981年,sennheiser成功地提供了样机。当时,sennheiser在无线传输技术方面取得成功,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突破:

(1)hidyn plus降噪系统研制成功,使信噪比和音质取得了空前提高,这项技术也用在后来的rs8无线耳机中。

(2)采用多通道分集接受技术,使几套无线话筒同时使用也有很高的可靠性。

(3)新开辟的频道获得批准。

zdf工程成功开创了70年代末期无线传输技术的新纪元,sk4031手持话筒是现代rf技术的先锋,sk2012腰挂式发射器和em1036接收机至今还广泛受人青睐。后来采用pll技术与hidyn plus发展起来的skm5000无线系统已成功问世。

随着rf无线话筒的发展,人们也渴望无线耳机的诞生,然而当时没有获批更多的频段。不过低廉的红外发光二极管为这项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从1976年第一套红外耳机hdi/si406的诞生到1993年世界上首套数字红外线耳机is850的问世,hi-fi红外技术登上历史巅峰。

针对飞机驾驶室既是高噪声环境,而又对安全条件要求很高的情况,sennheiser工程师发明了noisegard抗噪系统,其工作原理是将噪声相位反相180度,与电子系统产生的抗噪声anti-noise相互抵消,这样噪声至少减少10db。时至今日,noise gard都还是sennheiser的专利技术。

sennheiser不断巩固他在录音领域的地位,坚持不懈地追求最佳技术答案,“that only the best will do."

1991年,sennheiser推出orpheus耳机系统,所到之处无不称赞orpheus是世界上最好的耳机,它由静电耳机he90和单放大器hev90组成,制造商几乎集中了人类所有的电声技术精华与音乐鉴赏智慧,可惜这套音响珠宝只向全球限量供应300套。之后演化为he 60/hev 70,静电耳机he60和纯甲类放大器hev70属于黄金组合,随与orpheus相比有所不及,但也被广大的一流录音师和发烧友尊为“大师”,于1994年获得“金耳朵”奖,之后,hd565 ovation和hd475e先后在1995年、1006年获此殊荣。

1994年,sennheiser electronic kg经过短暂准备,顺利通过了iso 9001认证,1996年美国电影电视协会颁发emmy艾美奖,以表彰sennheiser在无线传输技术奖上的突出贡献。

走向世界

在1950-1960年的10年期间,公司在技术与经济效益两方面都取得了辉煌业绩,销售量从1950年的51万马克猛增至1960年的990万马克,几乎增长了20倍。

在1958年,由“labor w”更名为sennheiser electronic后,陷入了短暂的阵痛,但到了1964年,以sennheiser命名的产品占营业额的23%。至1966年,增至39%,1969年为50%;随着sennheiser商业信誉的增强,出口量也由1964年的22%增至1964年的28%,1969年为34%。

进入70年代,sennheiser在市场扩张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同23个欧洲国家、9家美国经销商及25家亚洲代理商建立了封闭式国际网络。销售量从1970年的1800万马克增长到1980年的6300万马克。

1976年,fritz sennheiser的儿子jorg sennheiser作为一个股东加盟sennheiser electronic,组建成了sennheiser electronic kg。jorg sennheiser博士在苏黎世理工学院时也修读电子工程学,从小在家族的商业熏陶下长大,毕业后就职于西门子集团,吸取了不少先进的管理经验,他认为科技只是工具,目的是为改善人类生活提供方便,而不是制造难题。1982年,jorg完全接替fritz的经营管理权。当时的sennheiser公司已有了稳定的市场基础、雄厚的经营实力和稳固的专业地位。这给jorg的工作带来了考验和Ji励。

fritz退休不久,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种类,收购了汉诺威附近的巴多夫市一间破产工厂,在德国境内建起了第二家生产基地。针对80年代末期,国际上愈演愈烈的价格竞争和越来越多的用户对顶级hi-fi产品的渴求,sennheiser不得不将一部分生产基地转移到劳动成本低的国家,1991年在爱尔兰建立了耳机生产基地,但生产工艺和技术要求完全由威德玛的sennheiser实验室控制。

1992年,德国的另一个威震全球的话筒制造商neumann被sennheiser兼并了,将生产线由柏林迁到了文莱波斯特。这可谓如虎添翼,sennheiser electronic kg在传声技术领域的地位更加巩固了。

从1988年开始,着手建立地区性分支机构。先后在法国(1988年)、英国(1990年)、美国(1991年)、比利时(1991年)、加拿大(1991年)、新加坡(1992年)、荷兰(1995年)、墨西哥(1995年)、中国香港(1999年)建立分公司和办事处。

1996年,sennheiser引进全套cam计算机辅助生产线和cat测试站,这在话筒领域属于首例,1997年,更优秀的一代产品——“evolution革命系列话筒”就在这条生产线上诞生了。其中e845、e855可谓站在动圈技术的巅峰,e602更是创下贝斯话筒的奇迹。digital 1000型无线数字系统已于1999年面世。

海森塞尔公司为了照顾不同层面客户的实际需要,将旗下王牌无线话筒skm 3000/skm 5000系列之科技加以浓缩和改良,更重要的是它的价格也调整到大众可以接受的水平,作为千禧年的献礼——evolution革命系列无线话筒于1999年底推出。

sennheiser除了发展自己的家族产业外,还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

zvei组织是德国电子工业与技术的权威咨询中心,着重解决和协调大中型电子企业所关注的问题。fritz于1964年成为zvei理事会成员,满腔热情地投身于语音分会的工作。1980年,被授予“终身荣誉委员”称号。1984年,forg sennheiser被吸纳为zvei研究与发展中心成员,宏扬优良的家族思想,着德国乃至世界电声领域的新潮流。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摄影艺术-摄影理论-森海塞尔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