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中华文化的“天下大道”

艺考培训
+关注
 

6月28日,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化顾问”、著名学者余秋雨在接受央视专访时,从汶川大地震谈到对中华文化的重新读解,引起广泛关注。 

    余秋雨教授对这次访谈进行了整理,并授予《解放周末》发表。 

    马东(中央电视台主持人):余老师,汶川大地震发生至今的一个多月里,一直出现在您脑海里的,是什么? 

    余秋雨:当然,首先是那些感动了全中国和全世界的画面。这些画面与我们过去看到过的英雄画面不太一样,里边的人物全是最普通的中国民众,职业、年龄都不相同,数量却很大,他们的反应和表情正是所有中国人都会有的。因此,我从这些画面,重新读解了中国人,重新读解了中华文化。 

    马东:这些画面中最响亮的口号是“救人第一”,随之而来的是速度。这是您重新读解的契机吗? 

    余秋雨:对。不能小看这件事。因为不管是中国还是世界,都经历过漫长的所谓“铁血英雄”时期。人们一直在津津乐道于几个古代强权好汉的成败谋略,赞叹一次次毫无正义可言的占领和烧掠,完全不在乎因此而生灵涂炭、民众死伤。直到现代,“生命第一”的意识还是不强,例如我们在读小学和中学的时候,老是被灌输一种思想,如果学校附近的仓库起火,仓库里有不少棉花包,孩子们都应该跳进火场去抢救棉花包,因为那是国家财产。直到前些年才明确,最珍贵的国家财产是孩子们的生命,而不是棉花包。 

    这次,是中国人对于“生命第一”原则的大普及、大响应、大感动。天下万事万物,第一珍贵的是人的生命。废墟下的人,不管他是谁,不管他是处于生命的起点还是终点,只要还有一丝呼吸,救援人员就会花费几个小时、十几个小时,挖,挖,挖。一时挖不出来,就会伸手进去,握住受难者的手,要他坚持,但又不让他多讲话,怕他消耗精力。一旦挖出,全场欢呼;一旦失败,全场默哀。 

    这些场面,全国观众都在电视机前屏住呼吸看到了,这实在是一次“以人为本”、“生命第一”原则的空前大普及,也是一次有关文化终极意义的空前大展示。 

    马东:在我周围,有很多朋友平常愤世嫉俗、玩世不恭,但在这次全国向死难同胞默哀三分钟的时候,他们也都肃然起敬。有的朋友,一直拒绝崇高,但这次,也决不否认全社会所Ji发出来的崇高。这是为什么? 

    余秋雨:这是因为,他们终于遇到了终极价值。在日常生活中,终极价值很少体现出来,大家都只是走在“半道上”,因此产生了各种奇奇怪怪的想法和做法。有的人,一辈子也没遇到过终极价值的拷问,也就是一辈子都在“半道上”。尽管他们用“愤世嫉俗”、“玩世不恭”、“拒绝崇高”作为胄甲来自我护卫或自我安慰,也还是庸庸碌碌,很值得同情。 

    但这次,与生命底线相关的事件和画面以震撼的方式突然出现了,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去寻找自我护卫或自我安慰的胄甲,就已经以一个自然的生命体感同身受了。他们流泪了,为那些献出生命而救学生的教师,为那些不顾亲人安危而救乡亲的官员,为那些历尽艰险而救民众的军人。这就意味着,他们已经与那些英勇的忘我者建立了精神沟通,他们自己心中深藏已久的“天使”已经被唤醒。这是终极价值的点燃,而且,立即被周围的同事、朋友、家人共同验证。全国性的集体验证是强大的,包括各个城市排成长队的献血队伍、包括东南西北大量几乎倾其所有捐款的普通民众,更体现于那次举国默哀。结果,这些原先走在“半道上”的人也相信了:不管如何看破尘世,这个星空下还有让人热泪盈眶的时刻。 

    这次地震大拯救,对于我们的精神领域也是一次大拯救,它救助了大量没有遭到生命威胁的人。我们发现了我们心底原来还有最温暖、最善良的光亮,因此产生了对自己的信任。这种对自己的信任和对他人的信任是同时产生的,两种信任结合在一起,使我们对民族、对人类的未来增加了更多的信心。当然,灾难总会过去,明天我们可能还会过庸常的日子,但是,既然有过了昨天的感动,庸常的明天也就不一样了。

首页

热门艺考培训搜索

最新艺考培训文章

艺考培训-艺术-新闻平台-文化动态-余秋雨:中华文化的“天下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