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各界和民众对遗产保护的意识较前有提高,但是,在遗产保护意识和行为方面依然存在较大的偏颇:往往对圆明园、长城等“重要”的世界遗产较为关注和重视,而对“普通”遗产的保护却不太关心,甚至视为可有可无,仍在不断地进行破坏。
遗产的价值观直接决定了公众对其所抱的态度,决定了政府对其所采取的措施。多年来我国遗产破坏严重,保护不力,投入不足,一个基本的原因是全社会对遗产的价值认知不足或存在误区,遗产事业在我国尚未确立应有的地位。在这方面,欧洲国家对遗产的认识和处理值得我们学习。
我国五千年文明留下来的具有东方特色的遗产,是中华民族不可再生的、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对我国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精神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
2007年是圆明园建园300周年,圆明园古建修复工程在争议中重新启动,迅速引起社会多方面的关注。联想到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一些重大遗产新闻,比如长城保护、大运河申遗、圆明园文物回归和“南海1号”打捞等的广泛关注程度,笔者深切地感到,与10年、20年前相比,社会各界和民众对遗产保护的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这是一种可喜的进步。
然而,在欣喜之余,有一种担忧,即我们在遗产保护意识和行为方面依然存在较大的偏颇:人们往往对圆明园、长城等这些关系到国家形象和民族感情,或秦始皇陵兵马俑和敦煌莫高窟等这些具有重要旅游经济价值的世界遗产较为关注和重视,而对“普通”遗产的保护却不太关心,甚至视为可有可无,仍在不断地进行破坏。
过去几十年来,受深刻的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我国的遗产一直都在遭受不断的破坏。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尤其是无约束的建筑热和房地产投机活动中,一座座旧城被摧残得面目全非,一片片具有传统风貌、积淀了丰富历史人文信息的城市历史街区被挤占或夷为平地。在不少地方文物古迹的狂热旅游开发过程中,许多重要文物古迹周围的历史环境甚至文物本体遭到严重破坏。此外,大量文物因为缺少经费和保护设备而遭受严重损坏。
这种一方面对“重要”遗产保护非常重视,另一方面对“普通”遗产破坏又习以为常的现象表明,我们的遗产价值观和保护意识还很不成熟。
众所周知,遗产的价值观直接决定了公众对其所抱的态度,决定了政府对其所采取的措施。多年来我国遗产破坏严重,保护不力,投入不足,一个基本的原因是全社会对遗产的价值认知不足或存在误区,遗产事业在我国尚未确立应有的地位。在这方面,欧洲国家对遗产的认识和处理值得我们学习。
欧洲国家十分重视遗产的保护,都有强烈的遗产保护意识。他们认为:遗产来自历史积淀,不可再生,一旦破坏,就不能复得,其损失难以估量。破坏遗产,就是丢掉历史文化。因此,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十分重视保护本民族的历史遗产,无论是古代的考古遗址,还是近代优秀建筑,无论是细小的单体文物,还是成片的历史古迹,甚至整座城市,都得到了妥善有效的保护。他们认为,不论是城市建设还是发展旅游,都必须服从遗产的保护,文化是城市和旅游经济的灵魂。他们还十分重视培养国民的遗产保护意识,认为公民了解并热爱本民族的历史遗产是做好遗产保护事业的社会基础。
正因为欧洲国家有成熟的遗产价值观和保护意识,所以其遗产保护成就斐然。并在保护好遗产的前提下,精心开发遗产经济,利用遗产吸引游客,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些国家因此而成为世界旅游大国,遗产经济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持久而强大的动力。
法国首都巴黎的整个旧城就像一个古建筑博物馆,城市布局、古建筑、街道和环境氛围都保持原来的历史风貌。2003年以来巴黎的游客达到7300万人,近年来游客以每年100多万的速度递增,遗产经济已成为巴黎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意大利首都罗马是著名的古城,保存得原汁原味,其主要遗迹,如斗兽场、古罗马市场、图拉真市场、元老院等仍在繁华的罗马市中心保存。这对寸金之地的大都市来讲,实在难得和不易!遍地的断墙残壁、东倒西歪的建筑构件、矗立的希腊式柱子、斜躺的大理石拦板、长满杂草的祭坛、残破的凯旋门等在原地整体得到了很好保护,同时吸引了世界各地大量的游客,创造了良好的遗产经济效益。
2002年英国历史建筑和古迹委员会发表的报告——《变化的伦敦:一个变化的世界中的古老城市》指出:“古建筑不是伦敦经济增长的累赘,而是目前伦敦繁荣的基础。在过去的20年里,伦敦没有拆除多少建筑,它的人口数量和就业却经历了显著增长。伦敦所有最繁华、最有吸引力的地方,那些人们最愿意居住、工作和参观的地方,是那些历史环境保持完整的地方。一个城市要得以维系,它需要稳定的社区;破坏人们熟悉的有历史意义的建筑,会造成社区的失衡,需要付出破坏性的代价”。
较之欧洲国家,我国的遗产保护事业从意识、理念到措施和行动都较落后。这种落后状况不仅与我国这样一个遗产大国的身份很不相称,而且与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
我国五千年文明留下来的具有东方特色的遗产,是中华民族不可再生的、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对我国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精神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在政治上,它是国家身份的象征,代表着国家形象和成就。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文物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诉说着中华民族曾经为人类文明做出的卓越贡献。保护好承载五千年光辉灿烂文明的文物有助于扩大中华文明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精神上,它是我们的民族血脉,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素质;保护文物,就是保护我们民族悠久的文明特征,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千年血脉,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社会经济生活上,它是文化消费的核心资源和重要的旅游经济资源。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人们日益增长的对遗产的享用,使得遗产显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经济价值。保护和利用好遗产资源已成为各个国家的重点发展方向。
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时期往往是遗产破坏的高危险期。如果再不提高我们的遗产价值观和保护意识,再不纠正我们在遗产保护意识上的偏颇,依然只重视“重要”遗产的保护而忽视“普通”遗产的保护,那么,用不了几十年,我们就可能只剩下少量“表演式”的遗产旅游点了。
(作者:陆建松 ,原载上海《文汇报》11月26日,标题有改动,作者为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