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
在大多数人看来,由于实用性不高且制作困难,“非遗”们往往被作为记忆的碎片,被搁置在历史深处。
但这届却年轻人却偏偏「剑走偏锋」,对“非遗”别有兴致。他们玩得了时尚潮流,也爱这些精巧秀美的古老技法。在他们看来,非遗并不是只能远远瞻仰的“文化遗迹”,更是可以感知的一部分。
小印特别采访了这样一群青年,听听他们怎么说?
最近,小印受邀参加了一个关于非遗保护的创新成果展览。在展览上,看到了许多年轻人的作品,也在这里看到了“非遗”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这些兼具现代性与传统元素的作品让小印流连忘返。无论是传承非遗的工匠们,还是利用现代设计将它们进行再创造的设计师们,都同样值得尊敬。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所独具的创造力。
湘绣是湖南长沙一带刺绣产品的总称,传统针法有近百种,掺针使物象生动立体,鬅毛针使狮虎成为湘绣代表性题材作品。
佛山彩灯俗称“灯色”,是佛山民间艺术与当地习俗结合而形成的工艺品。 佛山彩灯的制作包括设计、扎廊、扪衬、装配四大工序成品彩灯以佛山独有的铜衬剪纸做装饰,给人以金碧辉煌的富丽之感。
钧瓷为宋代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瓷之一,始创于唐,盛于北宋,其独特的窑变技艺在中国陶瓷烧制工艺中自成一格。
看完展出后,小印特别采访到了一些热爱“非遗”,前来观展的粉丝儿们,来听听他们怎么说吧~
Q:在你的日常生活里,“非遗”出现频率最高的地方是?
@花栗鼠:
应该是各种画展和作品展。特别是最近几年的毕业作品展,会看到结合了非遗元素进行创作的作品,有时候去逛展也会不经意看到“非遗”的影子。
@SnoWy:
我觉得是短视频里边。偶尔刷抖音看到编竹篮的,觉得很有趣,会进他的主页里看更多的视频。
Q:什么样的契机让你爱上了这些“老玩意”?
@花栗鼠:
其实日常生活里多多少少都会听到一些关于“非遗”的宣传,但真正开始对这些产生兴趣实际上是看了up主的一个用蜀绣做衣服的视频之后吧。
那期视频我看了好几遍,小姐姐拍摄的画面实在太美了,记忆很深刻的就是蜀绣各种变化的针法,还有一面是大熊猫一面是娃娃的双面绣,最后成品做出来的那件衣服也真的是把我惊艳到了。
但看完那个视频之后我也觉得有些难过。这些东西可能因为工艺太复杂了,太少人能够沉下心来去学这些东西,很难传承下去,太可惜了。真的觉得我们国家的这种手工绣的服装才是名副其实的奢侈品、工艺品,而不是像现代一些品牌靠溢价和噱头来空抬价格。
@SnoWy:
我是一个美术生,所以中西方美术史是我们的必学课程,对于文物对于文化遗产也是越学习越有感情,这些文化遗产可以帮我们了解一个时代的,他们就是活生生的历史。后来从文物这样的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到了非遗,更是十分感动,原来真的有人一代又一代让自己的子孙去传承、发扬这些优秀的文化、技艺。
@岩冬:
大概7-8年前,关注到嘉德拍卖会上的一件中国传统首饰,明代金镶白玉宝石发簪,很精美,但是成交价格只有3.22万。一件传统中国首饰,做工这么精美而且还有羊脂玉和宝石,又是明代的文物,价格却不比一些国外的奢侈品大牌贵。
从那时候就开始萌生一种对传统非遗产品的喜欢。之后养成喝茶的习惯后,对各种瓷器和烧制方法也很感兴趣,至今看到汝窑钧窑的杯子都会爱不释手。在国内的各地旅游中,也特别会去关注当地的手工艺制品。所以家里会买很多小竹篮,小雕塑之类的。
Q:最喜欢哪样非遗工艺?为什么?
@花栗鼠:
我非常喜欢“扎染”!青色和白色交织非常好看,简直自带“艺术感”。
之前去云南旅游的时候也简单的在当地了解了一下这种工艺,记得好像由于印染的方式不同,染出来的花纹也是有随机性的。这种充满惊喜的点也很吸引我!
@SnoWy:
最喜欢的还是帛画,中国最早出土的帛画应该属于战国时期的《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了吧,在两千年前存在的技艺,在现在我们依然能看到它,不由得令人心生敬佩。
@岩冬:
喜欢能在生活中每天都能使用到的日用产品。比如竹篮竹筐,瓷器茶具、可以日常穿戴的小首饰等。造型和设计上一定具有一些实用性,而不能仅仅是“样子货”。
因为一旦非遗产生的价值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被使用,融入到生活中去,他们就会有更多的使用价值,也更容易被大众化传播。一些仅仅用来把玩或者单纯欣赏的小物件,没有那么多的空间和时间给他们,就会被遗忘。
Q:用emoji形容一下看非遗的相关展出给你的感受?
@SnoWy:
️ ️
Q:请和我们分享一下今年你最喜欢的具有非遗元素的作品?
@岩冬:非常喜欢这个,其实就是一个储物盒,但是实用性非常好,而且编制很密。
@花栗鼠:最喜欢的是这个!看到的第一眼就很喜欢,五颜六色的色彩很有民族特色而且很抓人眼球。
有些人看不到文化遗产价值,认为它就应该是失传的。
但是有这样一群脑洞大开的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方法,使用新鲜的理念和价值观,把它们变活的同时,也让它们成为了时尚,当然自己也得到了相应的物质报酬。
文化遗产与经济效益,其实并不一定完全分割。
小印了解到,BMW所发起的“BMW中国文化之旅”项目从2007年开始就以提供资金的方式赞助中国的一些非遗传承人。2016年开始和清华美院合作,每年在全国范围内遴选非遗传承人到清华参加四五个月的专业培训。
今年开始除了来北京被培训之外,也会和清华美院的老师团队一起创作产品,帮助非遗产品市场化和艺术再创作。
“BMW中国文化之旅”项目经历了13年,将中西方的美学相连接起来。自此,宝马携手清华美院联合打造了新BMW7系华彩辉耀典藏版,以凸显中国传统文化。
这辆车首次在北京亮相,大家去展览现场就可以看到它了。
车内饰以“山水云”纹为设计元素,同时选取汉代玉环纹样、霁蓝瓷、降真香等中国文化象征元素,并结合刺绣、大漆、螺钿等的制作技艺。
它由宝马与鲁晓波院长领衔的清华美院合作推出,从细节看起:
霁蓝瓷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历经72道工序,BMW Logo则以霁蓝瓷和白瓷交相辉映。
而“螺钿”是指用螺壳与 海贝磨制成薄片,根据画面需要而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的总称。螺钿工艺也被称为中国传统奢侈品工艺。
内饰空间借鉴传统的中轴式布局,内饰颜色以烟白色为主基调。
中轴线扶手上采用传统刺绣工艺,如中国画传统技法般层层晕染,远近之间只见精妙。
车身采用特殊定制的红色外漆,从霁红釉汲取配色灵感,C柱印有汉代玉环纹样,以汉代螭龙形玉环为造型灵感,并配以云纹元素,寓意龙腾四海,自由驾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