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兹:《希望》

西方油画作品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瓦兹的代表作《希望》,对于中国来说,并不陌生。早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人还很少知道欧洲绘画的时候,中国新文学的先驱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就曾试图将《希望》介绍给我国的读者。那时,他

西方油画作品


      瓦兹的代表作《希望》,对于中国来说,并不陌生。早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人还很少知道欧洲绘画的时候,中国新文学的先驱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就曾试图将《希望》介绍给我国的读者。那时,他在日本筹建刊物,定名“新生”,创刊号的封面就是英国画家瓦兹的这幅《希望》。可惜后来刊物流产,画也始终没有刊载。

      到1935年,《希望》以其彩色图版,大幅地印在《美术与生活》画报上,立刻引起中国艺术界和读者的注意,对于它的深厚的抒情风格,象征的诗意和细腻的刻划技巧,赞叹不已。《希望》,在欧洲绘画史上的确是别具一格的名作,而其最大的特点是深含哲理和强烈的抒情风味。乔治·弗雷德里克·瓦兹(1817-1904)所走的道路的确不同于十九世纪英国乃至欧洲的一般艺术家。1848年以前,英国的绘画陈陈相因,恪守着皇家学院一切法则,题材、技法、艺术风格都是传统的文艺复兴以来的那一套,远离生活现实。瓦兹对此极度不满。青年时代他就学于伦敦美术学院,1843年他因创作《卡拉克塔克斯》壁画样稿而获得首奖,1847年他又因绘制《阿尔弗兰德大帝Ji励撒克逊人》历史画获得五百英磅奖金,赢得极高的社会声誉,然而这一切并不能使瓦兹以学院的艺术为其楷模,他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他爱古希腊的雕塑所具有的那种崇高的美,而且一直追求这种崇高,将它融化和移植到绘画中去。他是画家,同时又是杰出的雕塑家。他的绘画中有深刻的雕塑感,特别是肖像画,如《皮格玛利霞之妻》就被人称为“一种半身雕像的肖像”。

      另一方面,他认为艺术应该宣传普遍的真理,应该“给人以德性上的启示”,而不是为了取悦于人。他因此采用文学性的手段,画了许多深含人生哲理的寓意画,《希望》就是其中最杰出最著名的一幅。画面是一个年轻的女神,蒙着眼睛,抱着一只古希腊的七弦琴,坐在象征世界的黎明前的地球上。她正在弹拨这琴,而琴已经只剩下一根弦了。她垂着头,在凝神倾耳细听那根弦上发出的微弱的声音。背景是一片蔚蓝的晨曦和混沌朦胧的太空,棕色的球体飘浮着白云。这个女神是美好人生的象征,也是希望的象征。画家的意图是表现人类直到最后也不能丧失希望,不过观众的感受恐怕不全然如是,觉得女神只剩下生命的最后一根弦,正流露出生的危机。“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裴多菲的诗也许正可以借来作为此画的寓意的揭示。此画作于1885-1886年。瓦兹此类作品还有《命运》、《爱与生命》等。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作品欣赏-西方油画作品-瓦兹:《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