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什么是齐家文化玉器?

玉器文化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一.齐家文化齐家文化是中国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早期的文化,亦即原始社会末期至文明初时阶段的文化遗存。因1924年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而得名。迄今的考古发现

一.        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是中国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早期的文化,亦即原始社会末期至文明初时阶段的文化遗存。因1924年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而得名。迄今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齐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境内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流、宁夏南部、内蒙古西部的部分的地方。已发现遗址、墓葬1000处以上,已发掘二三十处。齐家文化的特征被学术界公认的有两个:一是有一群独具特征的陶器;二是出现了红铜器和青铜器。根据多个测定数据,齐家文化的年代的公元前2300年至1700年之间,或晚至前1630年,

  考古学告诉我们,中国先民在从野蛮走向文明是进程中,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在距今五千年前后是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将原始农业、畜牧养殖业、制陶、制骨和玉石器等手工业推进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建筑房屋和宫室、原始崇拜和宗教~~~社会组织结构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着重大变化。一缕缕文明的曙光已经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到距今四千年前,夏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和长江流域小部分地方,建立的夏王朝。城市国家、等级制度和礼乐典章等等,已经逐步建立起来,中国古代进入了文明社会。而这个时期,在黄河上游地区的齐家人,他们的经济生活以原始农业为主,种植栗等食物作物,养殖猪,还有羊、狗、牛、马等家畜,过着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制陶、纺织、玉石器制造等手工业以比较发达。陶工不仅烧制生活用器,还烧出生动可爱的鸟兽、家禽、家禽陶塑艺术品及陶玩具等,尤其是能够大量锻、筹青铜器具的冶铜业的出现与初步发展,标志着创造齐家文化的齐家人已随同夏王朝的中原人们一道跨进了文明社会的门槛。

二. 齐家文化玉器的考古发现

在东方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距今万千年前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变革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生产门类和文化现象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玉器制作和玉器文化的形成。考古学证明,在今天的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诸省以及台湾岛上,当时都有玉器制作和使用。一些地方出土的玉器,种类包括有玉礼器、祭器、饰品、工具和武器等,玉器被广泛地运用于礼仪、祭祀和装饰。以至古人就认为中国曾经有过一个玉器时代。但是,玉材毕竟稀有,玉器加工难度大,当时用玉主要是社会上层特别是巫师集团的事情。他们根据需要,将玉加工成各种形制,以至琢出各种纹饰和符号,再赋予它特殊的意义。将某些玉器用于祭祀山川、神祗和祖先,以求神灵和祖先的护佑,这些玉器就成了沟通人与神的“法物”“法器”;将另一些玉器悬挂起来、佩带起来或密藏起来,说是这样可以驱瘟、避邪、攘灾、除祸,于是这些玉器就成了消除不祥、求得安宁的“护符”。当时巫师对于玉的这些观念和活动,成为古代宗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那时开始被神化的玉器,在一定程度上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那么,齐家文化玉器的发现情况怎样?四千年前后,黄河上游地区的齐家人用玉的情况又怎样?这是我们要更为细致地了解和进行探讨的问题。

据已经公布的考古资料或某些文章中介绍的情况看,半个多世纪以来,发现的齐家文化玉器的数量是不小的。主要有:

甘肃威武皇娘娘台墓葬随葬“玉石璧少者1件,多者83见”。

甘肃天水出土玉璧、玉琮各一件。

甘肃广河、积石山等地出土玉器35件,计有斧、锛、铲、凿、钺、多孔刀、镯、环、佩、璧、琮、璜、多璜联璧等器型。

甘肃静宁治平乡后柳村出土玉器三璧、四琮,计7件。

宁夏固原出土玉器10件,计有四璧、琮三、璜、圭、四孔器各一件。

青海省同德县巴沟乡宗日遗址1994年出土玉器5件,计有玉刀3件、玉璧1件、半成品玉料1件。(《宗日遗址》,四川科技出版社)

青海民和县喇家新石器时代遗址1999年调查试掘中,出土有小件玉器、玉料等。在此之前,曾在这里征集到一批玉礼器,计7件,包括玉器、玉瑷、玉刀、玉斧、玉锛等。

喇家遗址2000年发掘中一座齐家文化墓葬出土有玉器。

青海乐都县柳湾新石器时代遗址,2001年发掘中出土有玉片、玉料、装饰品。

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2002年发掘,在出土遗物中有发现部分玉器、玉料及一件大玉刀。还有一部分墓葬随葬有玉料。

青海民河县喇家遗址2000年发掘一座房子(F4)内,出土玉器和玉料5件。

2000年发掘喇家齐家文化祭坛遗址,在一座大墓(M17)出土玉器15件,其中8件出自填土中,7件在墓室内。玉器有璧、三璜联璧、锛、管、环等。

我们无法准确统计出考古出土的齐家文化玉器。但是,仅上述已经表明:

(一)齐家文化玉器的数量较大。皇娘娘台墓葬出土的玉石璧,少者1件,多者83件;喇家遗址每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都有玉器出土,一个墓葬葬玉多者有15件。如果没有较多的玉器制作,不可能用如此多的玉器随葬。

(二)齐家文化玉器的分布范围广。甘肃、青海、宁夏的齐家文化遗址都有玉器发现,尤其以甘肃为最多,所见包括嘉峪关、玉门、武威、永靖、广河、积石山、静宁、永登、庄浪、平凉、镇原、庆阳、泾川、天水等十多个县市。

(三)齐家文化玉器品种多。主要有玉璧、琮、圭、璋、瑗、璜、多璜联璧、斧、锛、刀、凿、钺、刀、多孔刀、佩、镯、环、管等,包括了礼器、工具、兵器、饰品等几大类。

(四)创造齐家文化的齐家人,爱玉崇玉。在随葬玉器中不仅有成品,还有玉料,并且随葬时摆放位置讲究。

 



 

三、清宫旧藏古玉中的齐家文化玉器

齐家文化玉器被发现、被利用和被赞赏,要远远早于齐家文化的考古发现,清宫旧藏古玉里有一批齐家文化玉器,就是证明。

清宫旧藏古玉有多少,都有些什么来源,何时开始大等等问题,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据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新石器时代玉器图录》和《黄河流域史前玉器特展图录》等书著录清宫旧藏的史前玉器,据它们用料、形制、工业和受沁等方面分析,其中有一定数量的齐家文化玉器,绝无疑问。秦孝仪先生在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新石器时代玉器图录》作序中说:“本院旧藏及新收玉器,经详确考证其属于新石器时代之尤精者,得百四十有四件,以功能分,则礼器、武器、工具、饰物,不一而足,至于有少数未详其致用者,则尚待来日探讨。”这说明在台北故宫收藏的新石器时代中,有“旧藏”和“新收”两部分,总数在144件以上。所谓“旧藏”,主要部分均为早年出土,经过古董商买卖,私人典藏、转让,陆续收入宫的。我们今天看见的这些旧藏古玉,因长期埋于地下而均有不同程度的受浸痕迹。它们在经过人们长期的摩挲、盘玩之后,逐渐呈现出圆熟红润的色泽,令人珍爱。由于古玉多素面无纹,或器型较大,因而一部分古玉在流传过程中,有时又被改制成其他玩物,或加刻仿古纹饰。而清宫中的部分古玉更是受到“信而好古”、汉文化修养很高的高宗乾隆皇帝的赏识,每多于器表加刻御制诗、款与玺文,甚至为其配置木座、内胆、锦袱、囊匣,成为帝王闲暇时把玩、爱抚的宝物。《图录》的作者认为,这144件古玉,年代最早的距今约六千年左右,其余的约当据今千年左右。至于它们的文化类型,《图录》作者认为:“本院的新石器时代玉器,多呈现华东风格,诸如红山、大纹口、山东龙山、马家浜、崧泽、良诸、卑南等文化。”并认为这种认识“可支持过去学者们的共识:新石器时代,玉器的雕玉传统,以华东地区较为悠久,制作的数量较多,器类较丰,雕纹繁富,赋予形而上意义可能也较大。”

我们仅从《图录》照片和文字,难以准确把握这144件藏品中有多少是清宫旧藏,多少是新收古玉,也不便说出每一件古玉的文化类型。但是我们可以作出基本的判断。经过分析判断的结果,我认为:144件新石器时代玉器,绝大部分(既超过一百件)为黄河流域过去出土或近年出土的玉器,属于黄河流域玉器风格,诸如龙山文化、齐家文化、陶寺文化、二里头文化等,而不是华东风格。其中的绝大部分,则属于黄河上游地区的齐家文化玉器,其数量大约超过九十件之多。同样,我们根据《图录》的图片分析判断,清宫旧藏的新石器时代玉器中,齐家文化玉器占了一半以上。

这些分析判断得到了近年来台湾学者的研究支持。在2001年6月出版的《黄河流域史前玉器特展图录》著录玉圭(包括玉锛、玉铲、玉斧等)、玉璋(包括玉刀、玉钺等)、玉璧(包括玉瑗等)、玉琮(包括镯形琮等)、玉璜(包括环玉和联璜等)以及可能与信仰有关的玉器等六类共计67件。按著录注明的情形看,除14件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购进的之外,其他53件有相当数量为故宫旧藏(分别以“古玉”和“中杂”字号编号);其中,有被确定为“齐家文化玉器”或“齐家文化风格”的玉器,达40件,包括了该书著录的除玉圭之外的璋、璧、琮、璜和其他五类玉器。

该书著者不仅以“黄河流域史前玉器的特色”为题,研究和讲述了故宫旧藏的玉圭、玉璋、玉璧、玉琮、玉璜等玉料,十分有价值的是,该书“附录”中收录了一篇研究和论述齐家玉的专文—《齐家文化风格的玉器的玉质、次生变化与工艺制作技术》,从玉质、玉器的次生变化和工艺制作技术几个方面,作了较为具体的研究。这是近年来海内外研究齐家文化玉器的重要文章之一。

我较为详细地引用和分析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新石器时代玉器,特别是黄河流域史前的齐家文化玉器,又特别是清宫旧藏古玉中的齐家文化玉器,主要是想说明以下几点:

1.清宫旧藏古玉中已有齐家文化玉器。按常识,如前所说,这些齐家玉应该是早年出土,又经过古董商买卖,私人典藏、转让或贡献,陆续进入宫中的。据为数不少的齐家玉上有高宗皇帝的御制诗、款与玺文以及宫廷的装潢、装饰和包装看,至迟是在乾隆时清宫中已有这些齐家玉。按历史情形知道,中国古玉出土的时间和宫廷收藏古玉的历史,都远远早于清代。那么,我们自然有理由推测齐家文化玉器进入宫廷收藏不仅可能早于乾隆,还有可能早于清代。

2.清宫收藏齐家玉并给予礼遇,高宗皇帝在齐家玉上题作诗文、加琢藏玺,表明齐家玉的品位和重要性已被认识。清宫旧藏中有一件齐家文化玉璧,直径28.4厘米,单位钻孔,孔径5.35厘米,厚1.9厘米。据说,此璧原为寿皇殿中陈设。高宗称它为“径尺璧”,为它先后赋诗二首,不但加刻于璧面,并刻字泥金三角于紫檀木座后面板的两面;玉璧上刻有乾隆皇帝的玺文四方:“信天主人”(表示璧的主人相信天道)、“古希天子”(主人七十岁时的玺文)、“八微耄念”(主人八十岁时的玺文)和“太上皇帝之宝”。高宗皇帝的诗词中,涉及到玉的诗词有几百篇。可像他对一件齐家文化玉壁那样钟爱,却是不多见的。

今天,综观这块大玉璧,青白玉料,原素面无纹,表面受沁后盘红,真实无华,浑厚、大气。或许这些正是高宗皇帝如此珍爱此璧以及齐家玉的魅力所在。也或许,它会给我们今天研究和认识齐家文化玉器一种启迪。

 四、目前齐家文化玉器的收藏情况

盛世收藏。在我国方兴未艾的收藏热中,已经有一部分收藏家和古董爱好者在收藏齐家文化玉器。虽然对于齐家文化玉器由于考古发掘品的局限等原因,并不像其他原始文化玉器如红山文化玉器、良诸文化玉器那样被人比较清楚的认识(其实这也是相对。迄今有一些学人对红山玉等原始文化玉器的认识也还仅停留在已有的部分考古发掘品上),但今人有一些人在继续收藏。不用说还有一些海外收藏家、古董商早就对齐家文化玉器收藏在参与和追逐了。

我本人亲自看到过在北京、甘肃兰州、内蒙古呼和浩特、四川成都、重庆、广东深圳等十多位收藏家收藏的齐家文化玉器。目前所知,尤以甘肃兰州、北京、四川成都和重庆,计超过十位收藏家的收藏品最为丰富。这些玉器的情况怎么样?一是数量多。多者达六七百件,少的也有百多件以上。二是品类多。除考古出土品所见齐家文化玉器都有之外,还多见各式大型玉璋,各种多孔刀、多孔器和玉戚、璇机,各种玉琮和和琮形器,还不乏浮雕和圆雕作品,如玉羊、玉猴、玉兔、玉神像等。三是纹饰丰富。用收藏家的话说“带工的玉器”不少,“带工”的(即装饰纹饰)包括阴刻、减地雕、浮雕纹饰或图象,还有坎错(或说镶嵌打磨)绿松石等。四是大型玉器多。就其尺幅说,玉璧在30厘米以上、玉璋在40厘米以上的不在少数,个别玉璧直径在五六十厘米,玉璋长达六七十厘米,加上精细的雕磨甚或有装饰等工艺,让人震撼。仅就目前知道的民间收藏看,齐家文化玉器收藏不可小视,它所引发的问题,带来的震撼,不可低估。这一点,下面还将接续探讨。

 五、齐家文化玉器的物理特征

“物理特征”可能是一个不准确的用词。这里所谓物理性主要包含三个内容,即1玉料;2制作工艺与技术;3受沁。这是研究和认识齐家文化玉器十分重要的方面,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这方面,目前已经有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最为突出的是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研究所钱宽和先生的研究成果——《齐家文化风格的玉器的玉质、次生变化与工艺制作技术》一文,此外,北京、成都、兰州等地的专家、学者和收藏家的研究,也有重要成果。

钱先生在对“齐家文化风格的玉器的玉质”分析、研究之后,归结为如下两方面:一是齐家文化玉器所用玉材种类极多,有质地极为细腻均匀的微晶质玉材,有组织均匀的粉晶质玉材,组织均匀的细晶、中晶、及粗晶玉材;二是齐家文化玉器的玉质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与其他地区的玉质有不很相同,不论是微晶、粗晶,齐家文化玉器有一同性是质地均匀,颜色常为青玉、青白玉和墨玉。青玉常呈青绿色或青灰色;细腻微晶质地的玉器玉质带有乳质感或瓷质感。

钱先生根据对故宫旧藏和新收齐家文化玉器得出的这两方面特征,在考古发现的齐家文化玉器和民间收藏的齐家文化玉器中,一方面得到了充分证明;另一方面是比之更为丰富多彩。我所见到甘肃兰州市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青海民和博物馆收藏的青玉璧、墨玉璧等,稍微注意一下它的玉质,即可发现玉质都是比较均匀细腻的,在其表面往往还有明显的多种沉积和构造。在近年青海喇家遗址发掘出土的玉器,也基本上是这种情形。至于民间收藏的齐家文化玉器,由于它数量更大。来源更广,地域更宽,品类繁多,更充分体现了玉材种类极多的特点,表面看来除了青玉、青白玉和墨玉之外,还有黄玉、翠玉、石英石等。在民间收藏的牙璋、玉刀中,往往见到尺幅很大、切割很薄的器形,且十分平静、光润,这应当是同玉质的组织均匀的特殊有关。因为只有组织均匀,才会使在作薄片状切割时不会破裂。

至于玉材的来源,鉴于玉石材料天生沉重的特性和原始交通的局限,我赞成齐家文化玉器有明显的地域性的观点,更确切地说我们齐家先民制作玉器时,基本是都是就地取材或就近取材的。昆仑山、祁连山产玉,这是古人就知道的。今天,我们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的马寒山、积石山都发现大小不等的玉矿,而且也正是在这一带地方出土了不少的齐家文化玉器。还要说到的是,在齐家文化玉器中,有为数不少的玉质精美的玉器,过去有学者将它视为和田玉,并认为是先民最早使用和田玉的见证。恐怕实际却不然。因为甘肃、青海的玉料的检测表明,硬度也在6.2度以上。所以,我们不能将玉料组织均匀细腻、触摸时有细腻感,看起来有乳质感或瓷质感的齐家文化玉器,就断定为和田玉,只能说它近乎于和田玉而已。要知道我们的祖国,西土多美玉!

齐家文化玉器工艺与技术,是一个值得特别研究的问题之一。我们今天在齐家文化玉器中,能看到长直平整、槽宽一致的玉刀、玉璋,能看到直径达三四时厘米、四五十厘米浑圆平整的大璧玉,也能看到孔璧平整、微痕粗细相同的高达二三十厘米的大玉琮,以及阴刻、减地雕和圆雕作品。这其间可以看到齐家人高超的薄片切割技术、钻孔和管钻技术,以及高超的琢玉工艺。

本人多次为齐家文化玉器作鉴赏,多次看到并触摸齐家文化玉器中长达六七十厘米,宽约10厘米左右,厚仅0.7厘米左右的大璋玉之类的器物。当将这样的玉璋从匣盒中取出来放置在桌面或平台上,看到玉璋与台面百***的吻合的时候,总要产生一种由衷赞美之心,感叹之情。其实像这样长直平整、光滑均匀的远不止玉璋,还有玉刀、玉钺、玉璧等玉器,它们都能叫人看到距今四千年前后的齐家文化玉器切割加工技术所达到的高度水平,只有二里头玉器、三星堆玉器可以与之相比。

齐家文化玉器的钻孔,分单面钻孔和双面钻孔两种。一般地说,包括玉璧在内的块状或片状玉器,施单面钻、多呈现单面斜孔,玉琮之类器物用双面钻孔方法。对于齐家文化玉器的钻孔和官钻技术,钱宪和先生作过较细的研究。他在作钻孔剖面、切割槽沟剖面的分析后认为,玉器制作很多是用带有琢玉砂的工具上所嵚带的琢玉砂软硬都有,玉琮中孔的管辖平直,微痕粗细相同,应该是由带软硬的琢玉砂的管钻所钻成。这无疑是正确的。

齐家文化玉器的装饰纹饰很具特点。我们今天能见到的齐家玉除大量是素面无纹之外,也有不少调琢或镶嵚纹饰的,其装饰手法主要有阴线雕琢、浅浮雕、浮雕和圆雕以及嵚绿松石等。常见的是细线平行线阴刻装饰。这是齐家文化玉器装饰纹饰的一个突出特征。不少玉璋的阴刻细线,细如发丝,线条极其规整娴熟。部分浮雕装饰,可看到琢磨十分均匀的远弧线,而圆雕的人物、鸟兽或不可名状的变体鸟兽形玉器,琢磨工艺很精细,造型栩栩如生。一种是嵚后的绿松石要经磨光,保持一种浮雕装饰。各种装饰手法的并用,把齐家文化玉器打扮得很是多姿多彩。

齐家文化玉器受沁情况也有自己的明显特点。目前,我们所见齐家文化玉器受沁主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受沁明显,受沁后的玉器表面颜色主要呈现黑色、褐色或黄白色;另一种受沁不明显,表面看去是在玉质本身颜色上有一层薄薄的褐黄色。出现这两种情形的原因有两种:一是玉质不同,玉质较粗者表层颜色改变明显,玉质致密者表层颜色改变不大;二是埋藏环境的不同,环境条件不同表层受沁也不一样,那些埋藏于土坑里、黄土下的玉器,尽管沁色有单色、复色之分和轻重之别,但都是自然柔和,十分漂亮。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文化艺术-玉器文化-认识什么是齐家文化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