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精墨妙 赋彩鲜活

艺术鉴赏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有清一代,淮阴为漕运枢纽,河工要地,亦是淮北盐业的重要集散地,河道总督、漕运总督驻节于此,故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俨然东南一大都会,故才艺之士多聚集于此...

\

  有清一代,淮阴为漕运枢纽,河工要地,亦是淮北盐业的重要集散地,河道总督、漕运总督驻节于此,故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俨然东南一大都会,故才艺之士多聚集于此。是时,清代著名画家改琦和汪镛都曾流寓到淮阴,作为书画家、淮安知府万承纪的座上客。在此期间,汪镛或为人作画,或入幕府,创作了一批书画,而这幅《杜鹃百合图》(右图)就是其中之一。此图笔精墨妙,赋彩鲜活,形神兼备,有宋代文人画之风韵,但更多是吸取了恽寿平和新罗山人之技法。

  汪镛,字笠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师从玉壶山人改琦,并娶其爱女小茶为妻。凡人物、花卉、山水,尽得其传,笔墨生动,敷色清雅,具华岩画风。又与松壶(钱杜)、裴舟(廖云槎)等人游处,专事山水,浑厚沉着。

  《杜鹃百合图》,纵103厘米,横38厘米,水墨绢本。其意境幽远隽永,笔墨淡雅秀润,设色清新明丽。图上写奇石一方,嶙峋突兀,浑穆古朴,呈玲珑剔透,重峦叠嶂之姿。石前有百合二株,白花翠叶,正争奇斗放,婀娜多姿。石上有杜鹃枝条从画外伸来,枝叶间花团锦簇,娇红如颜,傲然竞放。石下有兰竹一丛,气韵生动,一片生机。此图虽只写假山之一角,但草木争奇,花儿斗艳,新春气息浓郁,表现了阳春三月的美好景色。

  从画法讲,此图以勾勒皴染法写山石,淡墨皴擦,雄浑生动,韵味很足。所谓“画不点苔,山无生气”,为使山石面目鲜活,画家以大小浓淡不等的墨点,点苔于山石间以求波澜变化,并以此来衬托灿如云霞的杜鹃花和纯白如雪锦的百合花,使之红而不艳,白而不俗,有情趣盎然,超凡脱俗之功。图中的杜鹃以没骨法画出,点花用胭脂,檀色勾蕊,枝蔓用水墨加赭石皴写,叶则用花青和叶绿点染,复以浓墨勾筋。这样一来,所写杜鹃花红花绿叶,灿如云霞,芳香醉人,红光灼灼。同时画家又以双勾填色法写百合,先以细劲清淡之笔勾出轮廓,再赋以色彩,从而充分表露出叶片“清如水碧,洁如霜露”的美感,显示出画家细致的观察力和深厚的写实功底。

  此画上署款曰:“菊农先生大雅教正,癸卯端阳后三日画于袁江十二琅千(琊)学馆,笠甫弟汪镛。”下钤“立父(甫)”朱文印。此“癸卯”为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端阳后三日”为农历五月八日。“袁江”指的是江苏省淮阴县,因东汉末年,军阀袁术曾踞守于此,故而淮阴有袁江、袁浦、公路浦之名称。此“十二琅千(琊)学馆”原为淮阴万氏之学馆,是清道光至咸丰年间,万承纪、万承紫为其子弟创办的私塾。清末至民国初年,成为地方文人之聚所,后被周恩来之九舅父万立锐辟为书舍。由此可证,汪镛作为一位画家,行踪并不限于松江一地,而是浪游天下,走遍全国,此图就是他旅居淮阴的一个证据。(王厚宇)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博览-艺术鉴赏-笔精墨妙 赋彩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