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何止是绘画:西方当代艺术现状评说

艺术理论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的增加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我国美术界或公款或自费赴欧美进行旅游观光和学术考察的机会也日益增多,于是,我们便经常能从归来者那里听到许多关于西方当代艺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的增加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我国美术界或公款或自费赴欧美进行旅游观光和学术考察的机会也日益增多,于是,我们便经常能从归来者那里听到许多关于西方当代艺坛的新消息。这些消息有的令人欢喜,有的令人忧虑,它们影响我们的理论判断,甚至影响到我们的创作实践。然而,我们的访问者要么囿于语言不通,不能深入交流;要么受制于日程安排之短暂,只能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就像有人描述那些参加旅行社作欧洲N国游的中国游客的情形:“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旅游景点,匆匆拍照;回国细问,全不知道。”——这些人看到的往往只是一鳞半爪的局部,其述说大多带有盲人摸象的片面性。还有人按照自己的固有观念和趣味,只看自己看得懂的东西(如古希腊、古罗马和文艺复兴以来的写实作品),对自己不喜欢的(如中世纪的基督教绘画和当代形形色色的新艺术)就视而不见——正如许多中国游客在欧洲或因口味不合或因价格太贵而拒绝西餐,吃饭只进中餐馆。更有那戴着有色眼镜仍将西方艺术分为“进步”与“反动”两类的“极左派”,他们永远只愿意看到硬币的一面。当然,这样的例子最早还可以举出徐悲鸿来,他1919至1927年游学欧洲时,只钟情于当时已经落后于时代半个多世纪的写实主义绘画,而对新兴的野兽派、立体派等现代主义艺术却深恶痛绝并极尽诅咒攻击之能事。这些人非但不能描述出一个真实完整的西方艺术发展全貌,其言论反而有误国误民之危害。目前,尽管我们已经进入到网络时代,但由于世界观、思维方式的差异和意识形态的隔阂等主客观多种因素,要做到全面公正看待西方当代艺术,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笔者最近五年内两度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留学于法国巴黎和意大利罗马,专修西方当代艺术史。留学期间,我修课程、查资料、听讲座、看展览、泡画廊、访画家,千方百计,不遗余力,我企求达到的目的就是摸准西方当代艺术跳动的脉搏,并把握其纷繁表象下的实质意义。虽然我始终不敢说达到了目的,但探寻的过程却让我获得了一种不偏狭、无拘束、宽容圆融的心态。我相信,有了这样一种心态,我会一步步越来越接近目标。

    在有关西方当代艺术的种种介绍中,带有“回归”字样的各类说法总会受到我们的偏爱,什么“回归传统”、“回归架上”、“回归绘画”、“回归具象”之类的表述几乎是令人迷醉的兴奋剂,因为这样的“回归”太投合中国人和中国文化重继承、求恒常的保守特性了。而我们原本就对西方艺术“反传统”、“走出架上”、“反绘画”、“抽象化”之类的现象难以理解、心怀反感并抱有抵触情绪,因为这类现象离中国艺术的传统标准太远。我们总是以自己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来看待西方艺术,并一厢情愿的希望西方文化向中国的文化标准靠近。

    上述各种“回归”倾向在西方当代艺术中的确存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神学的勃兴表明西方人在经历了一百多年无神论思潮的荡涤和创造了高度发达到现代物质文明之后,重新转向了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这类人类生命终极命题的关注和探寻。而这也正是西方文化“回归传统”的明证。19世纪末以来的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有两条平行的路线,这就是塞尚派的“形式化”路线和杜尚派的“观念化”路线。当“形式化”艺术经由野兽派、立体派、抽象派的演变,最终产生了极简主义的单色画的时候,当“观念化”艺术从达达主义、波普艺术、行为艺术一步步蜕化出了取消文本的概念艺术的时候,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现代主义之路殊途同归,一同走到了尽头。有道是“物极必反”。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艺坛涌现了一股回归具象、回归绘画的艺术潮流。意大利的超前卫(la Transavanguardia)艺术、法国的自由具象(la Figuration libre)艺术和德、英、美等国的新表现主义(Neo-expressionism)绘画共同上演了这场回归大戏。

    但是,我们应该明白,这种回归绝不是简单的回归过去。就回归具象而言,它有着深层的含义。抽象主义者说过“这是一个科学与机器的时代,所谓抽象艺术正是这个时代的艺术表达”。确定无疑的是,抽象艺术体现了现代物理学的新成果,与现代工业文明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而当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度发达以致出现生产过剩的时候,西方人的科学崇拜意识便日渐淡化,抽象艺术随之受到冷遇。需要指出的是,回归具象并不意味着摒弃抽象,而是具象和抽象同时并存。对于天生具有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西方人来说,用科学探索宇宙与生命的奥秘是一种本能的内在需要,因此,抽象艺术必将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并不断产生新的成果。

    回归绘画无疑是对观念艺术的反拨,但绘画失落过吗?从来没有!上述现代主义“形式化”艺术之路始终没有抛弃绘画载体。无论是抒情抽象绘画还是几何抽象绘画,抽象主义着始终是在画布之内做文章。我在罗马从电视节目里甚至看到在意大利至今仍然有人按照古希腊马赛克镶嵌画手法制作拜占庭式的小幅圣像画。这类现象的存在并不影响意大利当代艺术的日新月异,不影响文明古国成为今日世界的时尚之都。
 
    2002至2003年,我在罗马第一大学问学与哲学学院艺术史系留学时,一个学期竟有一老一少两位当代艺术史教授同时开设了“数字艺术”(Arte Digitale)课程。按照西方大学当代艺术史教学惯例,课堂上还邀请相关艺术家作讲座。数字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平面的图像、三维的构成、声光电阻和视像、DVD影像无所不有。当代艺术的最新成果能“零时差”在大学艺术史教学中得到反映,这一现象在意大利这样的艺术古国出现,尤其令我深思。徜徉在古罗马文化遗迹与最现代的艺术创作相交织的罗马街头,我真切地感到,意大利就像一个历经辉煌与磨难的睿智的老人,他宽容地接纳晚生后辈一切成功的探索和失败的试验。课堂上,意大利教授讲起“新大陆”的新艺术,丝毫没有妄自尊大的轻视,有的只是热情洋溢的赞赏。意大利尚且如此,那些没有传统包袱的其它西方国家,包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更把装置艺术、新媒介艺术等各种新艺术列入美术学院的教学内容。事实上,除非像“首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这样刻意挑选“架上绘画”,在今日西方举办的任何一个综合性的当代艺术展览都是被“非架上”艺术占据了大部分地盘。

    即使是回归绘画,当今的西方绘画已不是传统的油彩、画笔和帆布的制造物(Oil Painting)了,正如低附加值的手工产品已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出口专利,纯手工绘画在西方已变成了极少数精神贵族的奢侈消遣。尽管仍然沿用绘画之名,但在工具、材料、技法、形式、题材和内容等方面,当代绘画已呈现出空前的多样化。一个“混合材料”的统称将绘画带到了一个无限丰富、无限自由的表现空间。如今再也找不到像委罗内塞、丁托勒托、雅克·路易·大卫那样仅靠一支画笔就能画出一幅几十平方米的画作的画家了,现代人哪有那份闲情逸致?就算有人画,还真没有多少人要看呢!另外,也并不是只有绘画才能表现宗教主题,揭示人的深刻的精神内涵,现代数字艺术及其电子视觉图像的包容量和冲击力已彻底征服了当代人的眼球。

    在描述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特征时,人们常常用到“多元并存”一词。的确,在历史上,人类艺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如果说现代主义艺术的“剧情”是线性发展,各种流派依次登台亮相,那么在后现代主义时期,现代主义艺术各流派乃至历史上的所有艺术形式则同时出场表演,争奇斗艳。我们应该知道,诸如“最古老的也是最现代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之类的口号只有在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中才能产生。后现代主义承认人类一切文化的价值,它追求的是人类无差别的平等。说到底,后现代主义是西方人物质极大丰富、精神高度自由的生命状态。

    尽管人类已经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地球村”时代,但实际上,西方后现代主义离我们仍然十分遥远。对于保守成性的中国人来说,从Ji进而不忘回归、表现自我而又包容异己的西方当代或后现代主义艺术那里,我们应该学习的则是以宽容和鼓励的态度去面对各种新艺术的探索和试验。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博览-艺术理论-有的何止是绘画:西方当代艺术现状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