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具有特殊的魅力,两千多年来吸引了无数爱好者。近年来书法艺术的普及面越来越广,于是出现了大量的初学者。但是许多人初学书法以现代或近代人的作品为范本,并认为这是捷径。其实不然。
书法的基本笔划虽然不多,但用笔和结字的法度却较复杂,由此而组合成的作品千变万化。一个书家艺术上的优劣,往往须经数百年始能定论。从已经出土的龟甲片上,即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古人对文字线条、结构的精妙安排,从周秦以后形成的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中,更能深刻领略到众多书家对艺术执蓍的所追求和随之而形成的超凡成果,其中被称为大家的作品,经过了几代或十几代人的考验才具有永久作为初学者楷模的价值。这些作品虽然年代久远,但其规律却适宜于今人,即便是初学者也可从中学到正确的用笔、结字方法。而当代和近代某些书家的作品,往往在法度上不那么严谨,有的筋骨松软、格调不高,甚至在艺术上有严重缺点,初学者不宜作为楷模。学书法不能脱离传统法度,这对于每个书法爱好者来说都是一条基本准则。书法艺术的传统法度,是两千余年来无数书家在长期创作实践中,经过努力探索而逐步形成的。有人认为继承这些珍贵的财富是容易的,因为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印刷技术,其实要从中学到一些东西是极其艰难的,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甚至需要下几十年的苦功夫,急于求成是不可取的。如果某些书法爱好者疏于基本功的锻炼,缺乏对古代大家的书体尤其是隶书、楷书临摹之功,急于以行草取媚于人,乃至想以求险、求怪来弥补自己基本功的不足,其结果必然会坠入油滑、妍俗的泥淖中而不能自拔。衡量一个书法爱好者是否达到一定艺水平的尺度,要看他是否正确领悟和把握传统的用笔、结字等法度,以及是否有相当的临池功力。
要取得书法用笔、结字的正确法度的骨力,我认为初学者宜以楷书为临池对象,以初唐欧阳询、褚遂良或中唐颜真卿、柳公权的书帖为范本。若干年后如果有了扎实的唐楷基础,可以继续临一些北碑,如《张猛龙碑》、《张黑女碑》、《龙门二十品》、《石门铭》等,也可临一些汉隶碑书,如《张迁碑》、《礼器碑》、《石门颂》等。隶书和楷书的笔划起迄分明,运笔踏实,书写中虽然亦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但总的书写速度与行草书比起来要慢的多,可以使初学者养成不草率、不油滑的习惯,领悟到笔划中的丰富内涵,锻炼骨力。在学习书法中取得骨力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正如一位古代大书家所说:“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
可能有人会说:我们在创作书法作品时大都以行草为体裁,倘不将大部分临池的神思精力用在行草书上能行吗?我的看法是:对行草字帖可以采用多看少临的办法,着重研究其书写特点,同时也可用一定精力临写范本,从实际书写中强化对行草书写特点的领悟能力,并提高自己的艺术格调,但时间不能过久,否则可能会在创作中出现或轻或重的草率或笔力软化的现象。而将大部分临帖时间用在隶书、楷书上,对行草书采取多看少临的办法,则可以使行草书作品更加遒劲、书体浑穆。尤其是取得一定的汉隶和北碑功夫后,其行草书品往往会气韵更高,更具有形态宽博和浑厚雄健的特点。颜真卿最擅楷书,他从北碑中取得坚实的功力,同时也使他的行草作品如《争座位》等既显得十分潇洒自然,又“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
学习书法,临摹古人的作品只是手段,创作出有自巳个性特点的作品才是目的。一个作者如果能将传统书法艺术的法度与自己个性特点融为一体,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来。那么,他就取得了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