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到中秋分外明

艺术文摘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农历八月十五,是秋季之正中,故曰“中秋”。中秋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月到中秋分外明”,这天晚上,一轮明月,高高挂起。最圆、最亮、最美,象征着“花好月圆,人寿年丰。”记者昨日采访
                                         

 农历八月十五,是秋季之正中,故曰“中秋”。中秋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月到中秋分外明”,这天晚上,一轮明月,高高挂起。最圆、最亮、最美,象征着“花好月圆,人寿年丰。”记者昨日采访了省民俗学会会长梁荫和著名唐诗研究专家王曙,请他们对这一传统文化现象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
    中秋节,因时值三秋之半而得名。亦称“八月半”、“仲秋节”。一般人都希望在这个节日里人月同圆,所以在外地工作的人,都要尽可能回到家里过节;在娘家的媳妇也必须回到婆家过节,因此把这个节日又称“团圆节”。中秋节有拜月、送月饼、吃“团圆饼”等风俗活动,在民间流传不衰。

    中秋节的风俗由来已久,秦汉时期就很盛行。据《诸仙记》载:“武夷君于始皇二年八月十五日,山上置慢亭,化虹桥,大会乡人。”《唐书·太宗记》:“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到了元代留下了这样一个传说:当时老百姓不甘受欺凌,就在八月十五这一天,利用送月饼的机会,传递密条,相约起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

    明清时期,中秋节的活动内容有所增加。据康熙三十一年(1692)修《济南府志》记载:“望日为中秋节,设牲醴,陈瓜果,做月饼,布筵中庭以祭月。人家馈送、仪动必有月饼、西瓜,以为应节时物也。此日浩月满空,碧天如水,在在宴秋,宾朋欢呼,岁岁以赏月为常也。”

    按旧传统,陕西耀县中秋节在城内设坛,祭祀“财神”,企图保佑生意兴隆,财源茂盛。陕西吴堡人民于中秋节的早晨,普遍吃“扁食”,晚上家家户户吃月饼、西瓜、红果,黄昏后聚家赏月。无儿女者偷红枣、瓜果,谓之“偷儿女”,不以小偷论处。

    食俗:月饼和团圆馍

    月饼是中秋节的主要食品和礼品。吃月饼的风俗,始于唐代,到了宋代兴盛起来。《燕京岁时记·月饼》载:“至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宋苏东坡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可见那时的月饼,已经和现在的月饼不差上下。

    中秋节送月饼的礼仪十分讲究,一般是晚辈给长辈送。新结婚的女婿给丈人家送节礼,至少要送四色礼(礼馍、月饼、烟、酒等四样礼),丈人家招待女婿视家境情况摆宴席,和过红白喜事一样的体面。其他亲朋的送礼,根据亲疏关系、家境情况送礼,但都得有月饼,月饼是中秋节具有特色的礼品。

    团圆饼(馍),即家庭自制的大圆月饼,用精麦面做成三至五层的大圆饼,每层周围雕塑着各式各样的花朵,用鏊锅烙制而成。此饼看起来十分美观,象征着家庭大团圆。拜月时作为向月亮的献礼,拜月后分而食之。一家有多少人,切成多少块。合起来是一个大圆饼(团圆);分开时一人一块,表示大团圆,全家人通力合作的意思。

    烙团圆饼,在延安有传统的习惯,佳节将至,家家户户忙个不停,用芝麻、核桃、花生仁作馅,用铁锅或月饼鏊子烙制。

    陕西乾县人民于每年中秋节、烙制“团圆馍”,大似锅盖(铁锅口径1尺8寸以上),形圆光边,号称“乾县锅盔”,是驰名国内的食品。中秋节这天,祭罢月后,按全家人数切成若干块,每人一块,在外工作的人员,也给留一块。

    风习:拜月和赏月

    拜月,也叫做“圆月”。当夜幕降临,一轮皎洁的明月悄悄地升起来的时候。这时清风徐来,虫声唧唧。人们按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庭前、院落设立香案,摆上应时的瓜果,如西瓜、甜瓜、枣、梨、苹果、石榴、葡萄、山楂、板栗等,还摆上节日的特制食品———月饼,以及毛豆等熟食品。面对明月,全家人焚香礼拜,这就是相传已久的拜月活动。

    中秋拜月,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也寄托着人们对远在他乡的亲人的祝福和思念。所以在外工作的人员,要尽可能回家参加“圆月”活动。如果路途遥远,不能回家,家里人会给留下一份“团圆饼”或月饼,作为节日的礼品送给他。

    拜完月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瓜果、月饼,一边谈叙天伦之乐事。介绍生活知识,谈论生产经验,内容十分丰富多采。特别是从外地归来的家人,谈及外地风光、文物、传说,是多么生动而有趣的啊!小孩最爱听传奇式的故事。拜月活动一直持续到夜阑人静时分。

    拜月后,人们有继续欣赏月亮的习惯。人常说“看花朝起早,爱月夜眠迟。”特别是八月十五的月亮,显得更圆、更明、更亮,特别有欣赏的意味。人们边赏月边听老人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嫦娥是古代尧时,射日英雄羿的妻子,因偷吃了丈夫从西王母处讨来的不死之药,逃入月宫。吴刚是汉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月中桂。桂高500丈,斫之,树韧随合。

    诗话:最团圆夜是中秋

    在唐诗中,描述中秋夜景月色,对月思家、咏月感伤等作品,是非常普遍的。

    中唐诗人刘禹锡,就写有一首《八月十五夜玩月》的五律: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世间,翛然是玉京。

    此诗的意思是:老天爷命令今夜的月亮,洗遍整个人类世界。暑气消退高空异常洁净,秋色澄澈,万物多么清新。在月亮照耀下,星辰变得暗淡,可露珠却在微风中闪闪发光。这月光改变了人间的一切,使人们好像自由地进入了天上的神仙世界。

    唐末诗人殷文圭,在他的七律《八月十五夜》中,除记述了中秋夜景外,同时发出了感叹: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满衣冰彩拂不落,遍地水光凝欲流。华岳影寒清露掌,海门风急白潮头。因君照我丹心事,减得愁人一夕愁。

    这首诗的意思是:万里无云,一轮镜子一样的明月照耀着九州大地,月儿最圆的夜晚就是中秋节。那月光照在身上好似满衣冰花,可拂拭不会落下。又如像遍地水光就要流动。浸润着清亮露水的华山仙人掌(在华山朝阳峰东北仙掌崖上,石上有痕,状如一巨掌),在月光下的影子也那么凉冷。海门(唐代镇名,故址在今广东合浦县东北,当时自岭南赴安南皆由此渡海)急风卷起的潮头。在月光下一片雪白。月亮啊!由于你照明了我为国为民的胸怀,使我这忧心国事的人能免去一夕的烦愁。

    晚唐时的诗人曹松,在他的七绝《中秋对月》中,叹息只有月亮,它才对天下一视同仁: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此诗的意思是:八月十五晚上万里无云,人们一齐观看圆盘样的月亮从海上升起(三五一十五,故诗中用三五代表十五日;传说月亮中有金蟾,故称蟾盘)。月光普照大地,一直到天地的尽头,它不曾私照哪一个人家。

    初唐诗人李峤写的两首五绝《中秋月》,构思和别人不同,他没有咏叹中秋圆月的美好,而是由月亮引出了一些奇妙的遐想。(一)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二)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中秋月》(一)的意思是:这月儿在无边无际的天空中缺了又变圆,千秋万代东风一直在对它吹拂。是谁在月亮里种的桂树,它的树枝为何从不会长出圆圆的月轮之外。

    《中秋月》(二)的意思是:皎洁的中秋圆月升上了天空,人人都说四海之内都是天气晴好月光普照。你怎么知道在千里之外也会是这样,说不定那里是又刮大风又下雨呢!

    李峤这两首诗,很有一些新意。第(一)首他对人们传说中月亮里有桂树提出了怀疑,说为何桂树枝不会长到月亮外面来。在第(二)首中,诗人对古代的一种习惯看法提出了疑问。古代认为,中秋这天,是阴是晴,普天之下,万里之内,都是相同的。可诗人却认为,这里天晴,安知千里之外不刮风下雨呢。诗人的这种看法,是完全符合现代自然科学的,一个地方天晴,几十几百里路外就在下雨,这是常见的事,中秋节这天,也不会例外。只是古人消息不灵通,没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不容易发现这种现象罢了。

    中唐诗人王建的七绝《十五夜望月》,则是月夜思家之作。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此诗的意思是: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像铺了一层霜雪似的洁白,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已睡着了。凉冷的露水,毫无声息地沾湿了桂花。人人都在观赏今夜的明月,可不知是谁在这秋日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啊!

    诗第四句写得婉转高妙,实际上是诗人自己思家,可偏偏说秋思不知落谁家,意味深长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新闻平台-艺术文摘-月到中秋分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