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电影音乐 弥漫硝烟的旋律

影视艺术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留下深刻记忆的影片离不开好的音乐,有时人们已记不起影片的故事细节,但对耳熟能详的音乐仍能如数家珍、萦绕耳畔。电影配乐是电影的情商,配合剧情甚至超越剧情的音乐几乎是让人们在电影中

  留下深刻记忆的影片离不开好的音乐,有时人们已记不起影片的故事细节,但对耳熟能详的音乐仍能如数家珍、萦绕耳畔。

  电影配乐是电影的情商,配合剧情甚至超越剧情的音乐几乎是让人们在电影中感动的惟一催情剂。

  二战题材影片更是如此,其视角尽管多样,如战场交锋、战俘逃亡、军旅故事、后方生活、英雄传记、压迫或拯救、战犯审判等等,但配乐总是能充当领座员的角色,使每个观众都能在恰当的位置入席入戏,而不至于在复杂的剧情转换和人物关系中迷茫或麻木。

  战争片配乐与时俱进

  二战题材影片数量相当多,其中的经典不胜枚举,不光好莱坞好这一口,世界各国的电影人都在不懈地探索着将二战 “写入”影片,几乎是每个弹壳都不放过。

  二战片的配乐水平当推欧美,上世纪50年代的《隆美尔传》(1951)和《桂河大桥》(1957)中的配乐其实也都很简单,主要是突出战斗场面、人物个性及故事情节的起伏跌宕。

  60年代,二战片开始注意宏大战争场面的音乐化氛围,而且雄壮的主题曲成为这类战争片的必备品,像《最漫长的一天》(1962)、《坦克大决战》(1965)和《空军大战略》(1969)等都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名制作。

  有意思的是,海战(包括登陆战)、陆战和空战场面所使用的配乐各有特点,海战特别是登陆战强调的是目的性和对抗性,陆战特别是坦克战强调的是压倒性和战略性,而空战则讲究的是立体性和技巧性,这些场面的配乐是很Ji发想象力的。

  从70年代开始,战争配乐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强烈的主题对比上,像美国和日本联合制造的《虎!虎!虎!》(19 70),就是两种电影观与历史观的磨合。无论剧情还是配乐,走的都是1+1>2的路线,条理清晰,对比直接,很有弈棋的味道,颇具历史真实感。

  而在大战役中寻找小故事,或者通过一个战争中的局部事件勾勒整个战争场面,这两种煽情方式都更容易让配乐有了用武之地。

  像《中途岛战役》(1976)一片美日海军对垒中,美国将军之子爱上日本女孩的通俗情节和《拯救大兵瑞恩》(1 998)中所谓“极度渲染战争暴力”的细节,都需要配乐的合理支撑,否则只能给观众无聊和肉麻的感觉。越是战争场面,越不能只是枪炮和死尸残臂。

  朴素与宏大的较量

  这里有一部影片必须提到,它不是大家熟悉的《辛德勒的名单》(它太著名了,几乎是电影配乐比影片本身还要火的个案),而是在第69届奥斯卡金像奖中勇夺最佳影片等9项大奖的《英国病人》。从某种意义上讲,《英国病人》中的音乐尽管不如《辛德勒的名单》那样感人肺腑,但更深邃,更能引导人们思考战争的意义。

  《英国病人》被誉为继《日瓦戈医生》之后又一部战争史诗爱情片。这部由沙漠、飞机、地图、战争、壁画和匈牙利歌谣所构筑的影片如油画般柔美,而在音乐上却时刻弥散着沧桑、悲苦和多情的风貌,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爱情的无奈和痛楚。

  长度超过70分钟的音乐在这部影片中无疑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同时也让整部影片充满情感的律动。配乐随着剧情穿梭游走于不同的时空中,将情节片段整合为一体,这让影迷不知不觉就沉醉在当时的背景而难以自拔。

  或许,美国电影的配乐比较宏大,而欧洲的电影则一向学院气息很浓,讲求小中见大,以简单朴素的旋律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以静态的音乐来表现动态的场景。也许表面上会给人一种沉闷枯燥的感觉,但实质上值得长时间细细咀嚼。

  《美丽人生》、《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老枪》……这些经典影片的配乐都是如此。其实并不需要去买电影原声唱片,把这些DVD放在机器中但不打开电视的话,听着乐声中的枪炮和呻吟,是否也会如见影片呢?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影音戏剧-影视艺术-二战电影音乐 弥漫硝烟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