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基础知识:京剧如何形成?

中国京剧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对于京剧的形成,传统的解释是“皮、黄合流”、“徽汉合流”、“徽、汉、昆、梆合流”等。今天,安徽的徽剧、云南的滇剧、江西的赣剧等,也是“徽、汉、昆、梆合流”的,那么,京剧是不是和


  对于京剧的形成,传统的解释是“皮、黄合流”、“徽汉合流”、“徽、汉、昆、梆合流”等。今天,安徽的徽剧、云南的滇剧、江西的赣剧等,也是“徽、汉、昆、梆合流”的,那么,京剧是不是和上述几个剧种相等?显然,合流诸说并不能解释京剧的形成,解释京剧的形成,还必须从“四方歌者皆宗吴门”入手。

  由于《曲律》中记有“今则石台、太平梨园几遍天下,苏州不能与角什之二三”这一戏曲现象,因而使人误解为“花”、“雅”的对抗,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古代,戏剧领域当然存在阶级斗争,那是乐户和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决不发生在昆曲和其他剧种间。王骥德的本意是感叹吹腔系统声腔的传播,超过了正宗的苏州昆曲,影响了知识分子的欣赏习惯。而不是指这两个剧种产生了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其实,“石台、太平梨园”出现的本身,就是“宗吴门”的结果,出现后,又与“苏州”相辅相成。明清时期,“苏州”从演出到教学,足迹同样“几遍天下”。康熙年间,孔尚任《平阳竹枝词》就有“太行西北尽边声,亦有昆山乐部名”的描述,以致汪钝翁把梨园子弟和状元二者,戏称为“苏州土产”(钮琇《觚剩续编》)。苏州艺伶传授的当然是昆曲,而学生学会昆曲演唱技巧以后,唱的就未必是昆曲了。《中国戏曲志·安徽卷》载,乾隆年间,华廉科班聘请的是昆曲教师,学生结业后,改组为庆升班,演唱徽调。庆升班号称京外四大徽班之首,活动了150余年。嘉道以后,徽州徽班的艺人一直遵昆曲为正宗,经常到徽州熊村雅乐班、休宁昆腔会等业余徽昆斑学戏或正音、正字。直到今天,京剧和一些古典戏曲剧种的演员,仍以习唱昆曲为必备的基本功。显然,京剧的形成,并不是其它几个剧种的总和,关键在于采用了包括正音、正字在内的昆曲演唱形式,也就是以昆曲的演唱形式,演唱徽调的声腔内容,结果便唱成了京剧。其实,清末民初,陈彦衡《旧剧丛谈》对昆曲与京剧的关系,已经作过分析。如下:

  今日之皮黄(按:指京剧)由昆曲变化之明证厥有数端,徽、汉两派唱白纯用方言乡语;北京之皮黄平仄阴阳、尖团清浊分别甚清,颇有昆曲家法,此其一证也。汉调净角用窄音假嗓,皮黄净角用阔口堂音,系本诸昆腔而迥非汉调,此其二证也,……徽班老伶无不擅昆曲,长庚、小湘无论矣,即谭鑫培、何桂山、王桂官、陈德霖亦无不能之。其举止、气象皆雍容大雅,较诸徽、汉两派,判若天渊,此又由昆曲变化的确实证据。

  显然,陈彦衡列举的证据,都是昆曲的演唱形式和演员采用这种形式的基础。可见,京剧的形成,同样是“四方歌者皆宗吴门”的体现。如果说,徽调的形成是“宗吴门”的结果,那么,京剧的形成就是昆曲的回归,标志着昆、徽、京三个发展阶段的终止。从此,新剧种的诞生,不再是原来剧种的形式衍变,而是直接衍变于本地曲艺,中国戏曲发展也进入近、现代地方戏曲阶段。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影音戏剧-中国京剧-京剧基础知识:京剧如何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