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圆满落幕的中国文化年;在美国举办的“中国文化节”、在意大利举办的“中国天津周”和在荷兰举办的“中国文化艺术节”、“中华文化非洲行”、“海湾中国文化周”等大型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在佛山举办的首届亚洲文化部长论坛和第七届亚洲艺术节;即将在俄罗斯举办的中国文化节;与加拿大、德国签署文化协定,与荷兰签订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与东盟签署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与澳大利亚、埃及、芬兰、英国等国家签署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与西班牙、墨西哥分别签署互设文化中心协议和备忘录……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如火如荼。
传统节庆活动大步走向海外
看中国歌舞,赏花灯流转,听爆竹声声,观龙狮贺岁———用中国的方式过中国的春节,这已经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渠道。
春节———这个千百年来浓缩了中华民族丰厚传统的古老节日,正在成为集中展示我国传统与当代优秀文化的窗口和与外国公众进行交流的平台。
继2004年在伦敦、巴黎、纽约、悉尼、曼谷等5个重点城市打造“春节品牌”的活动获得成功后,文化部进一步巩固“春节品牌”。
2006年春节,在泰国,中国政府代表团和大型中国艺术团一行100余人参加了由中泰共同主办的“中国春节文化周”。在英国,文化部和北京市旅游局联合组团参加在伦敦特拉法加广场举行的春节庆祝演出。在澳大利亚、新西兰,西藏艺术团参加了当地华人组织的春节大游行。在美国,“大洋两岸心连心———吕远55年作品音乐会”在纽约、华盛顿等8个城市作巡回演出,来自故乡的音乐勾起当地华人的思乡之情。
与此同时,“春节品牌”在全球其他地方也蓬勃展开。中国驻罗马尼亚使馆与罗中文化中心联合在布加勒斯特尼吉塔·斯特内斯库公园举办首届中国春节游园活动,罗马尼亚总统伯塞斯库出席了相关活动;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与圣詹姆斯艺术中心联合举办“体验中国———中国过大年新春庙会”活动等等。
文化中心传播中华大文化
目前,我国政府投资的中国文化中心,已在毛里求斯、贝宁、埃及开罗、法国巴黎、马耳他、韩国首尔建成,与英国、德国、俄罗斯、西班牙、墨西哥等国签署的政府间互设文化中心意向性文件,也已进入商签文化中心地位及条件协议的工作阶段。这些中心建成后,我驻外文化中心总数将达到14个。
中国各驻外文化中心利用自主场地不间断地开展对外工作,活动内容涉及艺术、教育、影视、体育、民俗、经济等诸多领域,体现了“大文化概念”,搭建了大文化平台。例如开罗中心已经连续两年举办“大使杯”中文歌曲比赛;巴黎中心推出“春之旋律”音乐会等。从2003年第四季度开始,一个主题为“发现中国”的系列讲座在各个中心展开,很受当地欢迎。
国际文化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对外文化贸易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支持和鼓励我国文化产品的出口,形成一批对外文化交流的文化品牌,不断扩大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文化市场份额,是我国对外文化政策的重中之重。
我国政府积极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进出口贸易,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使具有出口优势的项目优先得到海外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从而在较短时间内培育并推出了一批在国际文化市场上能够站住脚的品牌项目,扶植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主体和长线产品。如:上海城市舞蹈有限公司舞剧《霸王别姬》、杂技《天鹅湖》,东方歌舞团的《华彩唱风流》,北京派格太合环球文化传媒投资有限公司的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等,在海外市场深受欢迎。
此外,我国政府还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文化部与北京市联合举办、每年一届的“相约北京”联欢活动,2005年文化部和天津市在意大利的罗马、米兰和那不勒斯共同举办“中国天津周”活动,以城市文化、城市历史和城市保护为切入点,全面展示中国城市的文化底蕴。
中华文化在海外扎实而持久的传播,让全世界重新了解和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海外媒体评价:“今天的中国,不仅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更是一个充满着朝气的少年,我们从中国文化中看到了中国的力量和雄心。”美国著名专辑作家库恩由衷地称赞:“我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人们看见了原来的‘睡龙’已经猛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