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举办“虚拟的爱”特展诠释动漫新美学

中国艺术新闻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上海当代艺术馆与外滩十八号创意中心联合策划了“虚拟的爱”特展,结合逾8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将动漫新美学作为21世纪新的艺术形式介绍给观众。打破“白盒子”原则上海当代艺术馆创意
      上海当代艺术馆与外滩十八号创意中心联合策划了“虚拟的爱”特展,结合逾8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将动漫新美学作为21世纪新的艺术形式介绍给观众。

打破“白盒子”原则

上海当代艺术馆创意总监陆蓉之(Victoria Lu)介绍,传统美术馆作为一个“白盒子”(white box)的空间,将作品疏松地放在墙面上,以专注的光源凸显每一件展品,观众必须静默地在展场里移动,虔诚地观看至高无上的艺术品,几乎是一个世纪以来国际间美术馆、博物馆界奉行的法则。这次“虚拟的爱”特展故意打破白盒子的法则,将大量使人眼花缭乱的展品充满展场每一个角落,观众被包围在大量的视觉音响符号所创造出的莫名兴奋和神秘的氛围中。该展览强调和鼓励了作品本身和观众间的互动,因此观众成为艺术馆的一部分,参观时被测试,甚至是在和投射影像的游戏中获得经验。

一身COSPLAY(角色扮演)装扮的日本艺术家秋好恩是展览中最惹人注目的一个,因为她自己就是她的作品─一座会行动的画廊。艺术家头顶“On Gallery”的花帽,衣服上画着鲜艳的花朵图案,而中间的两个画框内却是空白的。这种“框外的画”展示一种全新的表现手法,秋好恩说纽约地铁的艺人表演给了她很多启发。另外,孩提时看的漫画书以及法国17世纪公主的服饰,甚至中国的杨贵妃身上的衣着也都是她灵感的来源。

机器狗虚拟相爱

而来自台湾的艺术家黄世杰的一个作品则用机器控制玩具小狗,赋予塑料盒子、泡沫塑料、计算机芯片及散热风扇等日常材料新的生命。每次当两只小狗见面都会发生新的故事,尽管是机器狗,但在虚拟世界中它们的爱是真实的,艺术家以此切合“虚拟的爱”的主题。

陆蓉之在策展理念中提到,数码环境中不断推陈出新的视觉造型高速度异化,不但可以瞬间成为新世代追求流行新鲜感的通关密语,也反过来融入流行产业商品造型的语汇本体,成为时尚流行产品的象征符码或代言者。这种时下年轻人对流行文化的翻新、求新与寻求变化的永无止境追求,艺术的创新,从上一世纪极度自我表现个人主义的“原创(originality)”诉求,转化为“新异术(ultra new vision)”的视觉符码游戏。

新潮流喜新厌旧

从上一世纪以来,卡通、动画、漫画内容所表现出的可爱造型,包括角色的塑造,或萤光高彩极具装饰性图案式的绘画,非现实的奇想,都深深印刻在孩子的脑海里,这些视觉符号也就成为每一代人成长过程的集体记忆。原本由美国迪士尼或华纳公司所领导的大众文化,在二十世纪末逐渐被日本流行文化追赶上。进入新世纪以后,更明显看出亚洲在青少年认同的领域中爆发出不可思议的能量。属于这一个世纪的缤纷多彩的新美学,一种新世纪的游戏文化正在成形,这些都属于“虚拟的爱”特展所探索的“动漫新美学”范畴,针对这种新美学的现象,以当代西方与东方艺术家的作品为例,进行展示、比对、讨论和进一步的研究。是次展览所提出的“动漫新美学(The Neo-Aesthetics of Animamix)”,即是以亚洲立场所创造的新名词,描述这股不断追求变化,极度喜新厌旧的视觉新潮流。

陆蓉之总结,新世纪“动漫新美学”的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青春美学的膜拜,二是动漫美学中丰富的叙事性文本,三是动画中的色光艺术,四是动漫产业所带动的应用艺术美学。二十一世纪人类的感情,在虚拟的环境中,以各种仪式化的行为进行着。真实的存在和虚拟实境的相交,Ji发出缤纷炫奇的想象,丰富了每一个人的角色扮演。今日由动画、漫画所带动的新世纪美学,从虚拟世界里的情爱和真实人生的情感密切互动,由数码影像呈现的鲜亮色光,构成变幻多端的视觉造型,培养出新世代喜好奇幻的审美品味。这些眩丽的视觉效果,带有隐喻和幽默的内容,充斥在亚洲的流行文化之中,在日常生活情境中体现这种虚拟的美学立场。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新闻平台-中国艺术新闻-沪举办“虚拟的爱”特展诠释动漫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