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病:我们今天的艺术》

中国艺术新闻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龙虎网讯】展览:《病:我们今天的艺术》策划:郭海平参展艺术家:包忠、成勇、陈墙、丁乙、顾小平、管策、郭海平、洪磊、黄峻、李枪、罗隶、刘绍隽、陆笑毅、茅小浪、毛焰、徐宏、孙良、孙建
 

 

中国艺术新闻

  【龙虎网讯】

  展览:《病:我们今天的艺术》

策划:郭海平

  参展艺术家:包忠、成勇、陈墙、丁乙、顾小平、管策、郭海平、洪磊、黄峻、李枪、罗隶、刘绍隽、陆笑毅、茅小浪、毛焰、徐宏、孙良、孙建春、孙哲政、沈敬东、汤国、王强,吴翦、王轶琼、赵勤

  展览形式说明:为了避免传统艺术欣赏习惯的干扰,本次参展的大部分艺术家都将放弃自己平时一贯的艺术表现形式,如孙良、丁乙、洪磊、管策、汤国、毛焰等,其目的就是为了让观众尽可能直接地进入“病”的主题。届时,大家将会在本次展览中看到形形色色自由的表现形式。

  展览地点:南京市白下区四条巷12号南京市美术馆

  展期:2005年12月30日-2006年1月5日

  开幕酒会: 2005年12月30日晚下午3:00

  电话:025-84512018

  传真:025-84578566

  E-mail:threem@网址未加载

  病:我们今天的艺术

  今年的春节刚过,我随同南京几位艺术家一起前往上海苏州河艺术家仓库租下了自己的工作室,其目的是想对上海的当代艺术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前后一共待了三个月的时间。也就在我离开上海的前夕,我邀请了丁乙、陈墙、宁佐弘等生活在上海的艺术家与我们南京几位艺术家一道举办了一个小型的展览,主题为“像病毒一样复制”。最后因某些客观因素的限制,展览主题调整成了“显现”。在《显现》展画册的序言中,“像病毒一样复制”的理念本人也做了部分的表述。

  回到南京后,我一直希望“像病毒一样复制”这一主题能够在南京得到进一步地展开。10月1日,“2021艺术论坛”的版主左靖希望我在该论坛上开设一个窗口,当时我选择了“艺术与疾病”的主题。也许正是左靖的如此推动,再加上南京美术馆馆长王刚的多次邀请,我便于2005年即将结束的这一天在南京美术馆策划《病:我们今天的艺术》展。

  真正关注艺术与疾病的问题,我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的。当时的“85美术新潮”将很多青年艺术家都推向了精神分裂的边缘,那种精神分裂感其实正是由于精神被长期压制后,在突然释放的过程中出现的具有某种危险征兆的精神表现。也许正因为亲身经历了那种极端性的精神体验,才迫使我在理性世界中去寻求帮助。除了翻阅哲学、美学、心理学书籍之外,对人精神异常的关注则成为我日后不曾间断的探索方向。1989年,我在南京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组建了“艺术分析部”,以此期望找到艺术与精神心理异常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此同时,我一方面密切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能够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找到某种期待的答案。

  中国当代艺术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曲折历程。当代艺术家们对个人、环境及社会等各种病症的反思、关注和揭示似乎已成为大家内心难以挥去的阴影。从上个世纪八十年的“伤痕艺术”到九十年代初在中国北方兴起的“泼皮艺术”、“玩世现实主义”,再到二十一世纪初兴起的“青春残酷”,其病态的特征可谓是一目了然。然而,我们对于这一切与“病”有关的艺术理论的表述,更多的仍是建立在西方艺术史、美学、哲学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上。由于各种理论知识背景、立场和观察角度的不同,使得大家常常对这种病态的阐释不尽相同,即使是赞扬“伤痕艺术”、“玩世现实主义”、“青春残酷”的一方似乎也不太情愿用“病”来概括这些具有明显病态特征的艺术潮流,大家更多地只是习惯于用艺术化、文学化以及哲学化的思维与语言来分析评述那些受伤害的过程和特征,理论家们围绕着形形色色的“病”心照不宣、心领神会,大家之所以未能直接以“病”相称,这也许与中国人忌讳提“病”字的文化习俗有关,在中国人心目中“病”字历来都具有某种贬义和不吉利的传统意义。

  然而,“病”首先是一种自然客观的生命现象;如生、老、病、死是世间万物生命循环的普遍规律。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生、老、病、死,我们的生命才变得具有意义;如果只有“生”没有“死”,只有“老”没有“病”,我们又将会如何对待自己和自己所身处的这个世界呢?不过,除了自然的疾病之外,人造疾病的大量出现,却使得我们人类的承受力遇到了一轮又一轮新的挑战,如我们通常所说的“文明病”就是对这种“人造疾病”的概括,之所以称之为“文明病”,原因是因为在“病”的庞大家族中相当一部分社会、自然和人的疾病的出现都与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不适当决定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对此,人类一边无休无止地在忙于建设,另一边却在紧张焦虑地应对着各种原生和新生的种种疾病的威胁,在这些忙于应对的人群中间,艺术家却有意无意地承担起了对形形色色的“病”进行揭示、表现和消解的任务。与众不同的是艺术家对各种疾病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艺术家之所以会对各种病症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敏感,这是因为他们都具有强烈渴望生命和谐、完整和自由的属性。《现代汉语辞典》对“病”字有如下的解释:1、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的不正常状态。2、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不正常的状态。3、祸害;损害。4、缺点错误等。对于艺术家而言,“病”就是一切有生命的事物在其自由生长过程中出现了残缺、紊乱,或者是在其自由生长过程中遇到了难以突破和逾越的障碍时所表现出的异常反映。

  我始终怀疑我们的文明在不断揭示自然规律的进程中是否就一定是真的接近了自然,或者说,我们认识自然的过程是否就意味着我们越来越远离自然,后来发现问题并不发生在我们对自然的认知过程而是发生在我们对自然的态度,因为在今天,大家之所以要不懈地揭示自然,其目的仍是受到各自功利的驱动,结果,自然不是成为魔鬼便是成为无比崇高的神灵,由此使得我们身处在自然之中却难以感受到自然朴素的关怀,这也许正是我们无法摆脱一轮又一轮文明疾病困挠的症结所在,正如精神分裂症的症结还未找到,新的抑郁症、强迫症、社交恐惧症又在不声不响地在我们中间流行;昨天的SARS病毒刚刚退隐,今天的禽流感病毒又气势汹汹地迎面向我们扑来。然而,我们似乎已难以从容地面对这一切挑战,有的人恐慌、有的人焦虑、有的人抑郁,还有的人用自欺欺人的方式去伪装和掩饰。相比之下,当代艺术家们选择了直接的面对。

  为了使观众能够不受干扰地直接进入本次展览“病”的主题,艺术家们都非常支持提供装置艺术的方案,这是因为公众在欣赏这些装置艺术时,无须具备过多的艺术专业知识便可直接进入装置艺术的真实情境,这种迅速调动人潜在的本能,让观众内心中的“力”和“场”与装置艺术中的“力”和“场”形成直接的互动也正是装置艺术的优势所在。本次展览邀请的艺术家主要来自中国南方,这些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普遍都具有冷静、理性及观念性较强的特征,表面看似风平浪静,但透过这些表象,我们还是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艺术家们对自身情绪、欲望的抑制和把握,以及对自由的那份渴望,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够从这些作品中察觉到艺术家默默承受着来自自身或外来压力的挑战,各种力量相互作用和纠缠,由此形成了《病:我们今天的艺术》展的独特的力和场的显现。

  本次展览只是以当代艺术的形式提出我们共同面对的“病”的问题,如何深入具体地揭示我们体内和体外的疾病,当代艺术只是无数手段中的一种,而这种手段的特别之处也就在于艺术家是以自己身心自由的反映方式来表现世界的千变和万化,艺术家所能发挥的作用就是极其敏感地揭示和表现这些千变万化,公众也正是通过这些艺术的揭示和表现让自己获得了领悟,这也正是社会最终确认艺术价值多少的重要依据。当代艺术作为不断发展中的新的艺术形式,它不断突破了原有文化艺术的种种限制,并为公众在客观认识千变万化的世界方面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本次展览最终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这些美好的愿望,这只有在展览的开幕和闭幕之后我们才能获得具体的证实。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新闻平台-中国艺术新闻-展览:《病:我们今天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