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黄昏》
曾经陈旧的深圳车站、曾经简陋的罗湖口岸、曾经没有高楼大厦的和平北路……走进深圳美术馆的展厅,好像走进了一条时光隧道,老画家杨德祺用画作带领观众走过了深圳30年的历史。
由深圳市美术家协会、深圳市罗湖区文化局、深圳美术馆联合主办的“深圳记忆——本土画家杨德祺画展”于4月1日在深圳美术馆展出。本次展览展出了画家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深圳创作的70余幅作品,其中包括油画、版画、水粉、国画、书法,展览将延续到4月10日。
用画笔还原深圳旧貌
杨德祺先生是一位在深圳生活和工作多年的本土艺术家,1942年出生于广东连县,1962年2月,20岁的杨德祺怀着改变命运的梦想和迷朦的憧憬走出山城,只身来到祖国南方的边陲小镇深圳,后来在深圳华侨特艺美术中心工作多年,为深圳初期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虽然只能用业余时间来研习书画,但凭着对艺术的痴迷、执着和勤奋,他熟练掌握了水粉、国画、油画、版画、书法、连环画等多种绘画技法,创作了大量作品,经常在《广州文艺》、《特区文学》等刊物上发表,还多次入选省、市美展并获奖。
如果说深圳摄影家何煌友曾经用相机记录下老深圳,那么画家杨德祺就是用画笔记录了老深圳,他的作品,就像一幅幅历史的画卷,还原了深圳的昨天和今天。他就像记日记一样画画,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画笔记录下来,因此,在这些画作背后,每一幅都有一个深圳故事。
用画笔讲述深圳故事
近50年的深圳生活里,杨德祺见证了深圳从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都市的历程。特区日新月异的巨变使这个“老深圳”目不暇接和万分感慨,继而转化为强烈的创作欲望。因此,业余时间他坚持搞美术创作,力求在画中反映出自己的感受。在把这些作品收入画集的时候,老画家特别为每一幅画写下详细的说明,他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和他分享这些画中的故事。
《祖国亲》描绘的是列车员帮助归国华侨提行李的场景;《辗转千里寻失主》描绘的是外宾丢失财物,民警主动送回的场景故事;《婉言辞小费 新风扬四海》描绘的是司机拒绝外宾小费的场景……这批作品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讲述的都是发生在杨德祺身边的深圳故事,“那时候,有100多岁的老人,用了一生的时间筹集路费,回到祖国……这些都是我亲身经历的故事。”
用画笔记录城市足迹
“这里是罗湖桥,这里是华侨大厦,这里是和平路,那时候火车道从这里穿过,火车来的时候,大家要停下来,现在再也看不到这个场景了……”杨德祺指着画面,一一介绍那些远去的风景。在他早期的画作中,罗湖口岸成为最常见的题材和背景。在此次展览之前,他还特别画了两幅罗湖口岸的旧貌和新颜,作为对比,挂在中央展厅的墙上,表达着画家对城市繁荣发展的自豪喜悦之情。
在近些年的画作中,观众可以看到画家生活的改变,荷兰的小镇、泰国的皇宫、连州的海岸、西藏的牧民……画作记录下杨德祺的脚步,同时他仍然不忘记录深圳的成长。在特区成立十五周年的时候,他用《热土》来表现初具雏形的城市,在特区成立三十周年的时候,他用《鹏城春歌》来描绘新的城市中心区。杨德祺说:“每当浏览这些画作,我总感到我是和深圳特区一起成长的。为了她的繁荣和发展,我们这一辈人都留下了青春、足迹和汗水。深圳给了我丰富的创作源泉和想象空间,我觉得有无限的题材等待着画家去采撷与发掘。”跟着老画家一起品味这些画作,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画家对于这座城市的真情实感,寻找到我们对于这座城市的共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