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皇帝墨宝启发民间艺术创作

中国艺术新闻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说到香港具影响力的街头创作,首推“九龙皇帝”曾灶财的涂鸦。纵然他已在零七年“驾崩”,但他的墨宝一直令人留下深刻印象。执笔书写达五十一年,笔迹遍及八十个地方,在当下讲求快、即叫即有的社会,他这份毅力恍如传奇。曾灶财留下的笔迹是不是艺术,见仁见
  说到香港具影响力的街头创作,首推“九龙皇帝”曾灶财的涂鸦。纵然他已在零七年“驾崩”,但他的墨宝一直令人留下深刻印象。执笔书写达五十一年,笔迹遍及八十个地方,在当下讲求快、即叫即有的社会,他这份毅力恍如传奇。曾灶财留下的笔迹是不是艺术,见仁见智,但无可否认,他的“墨宝”曾是香港闹市中的风景,更启发了不少艺术工作者的创作。以曾灶财为主题的展览“九龙皇帝的文字乐园”日前开幕。展览分主题展览和学生创作展两大部分。前者除了介绍曾灶财的生平事蹟和展出近叁百件九龙皇帝的真迹之外,还有本地及国际艺术家向他致敬的作品,后者则展示了五间学校约四十位学生受他笔迹而启发的作品。展出的作品既向曾灶财致敬,也隐然带着传承的味道,更令人反思公共空间与艺术创作的关係。

  不断坚持带来惊喜

  以往曾灶财多年来坚持走到街上书写,给艺术工作者张卓(Danc Cheung)一个很大的启发,创作出作品《云唔云》向他致敬。Danc把取材自云的自家设计角色,融入在像竹简般的木板上。“不是表达特别字义,正如财叔不是以写书法的角度来完成作品。观赏者看他的作品,不应像看诗那样观看他的内容,反而当他的作品像一幅画,所以有些人看他的作品会觉得他是疯的原因,是观赏角度的问题,这也是不同人看后有不同得着的原因。”

  Danc同样用上中国元素,把木条整齐排列像古时的竹简,再把自己设计的角色拼凑出不同符号。“我没有想每个符号代表什么,只是想到不同的组合便把它画下来,整件事就像象形文字写在竹简上那样。”他说画不难,难在事前的准备。“宽的窄的、磨滑与粗糙的木条都试过,最后选用人家载货的卡板木,发觉保留图案大小,看起来也最舒服,呈现出小朋友画画的质感。”

  对曾灶财的深刻印象,是他的笔迹成为当地的标誌之一。“他真正创作了属于香港的元素,把艺术印记留在市民和艺术工作者心中。你不容易在香港艺术家的作品当中,找到令你觉得‘很香港’的作品,这是现时没有一位本地艺术家可以取代的。”

  多年来执笔的那份坚持,对Danc启发更多。“他很执着,做一样事情做了那么多年,他写完之后,从不计较结果是怎样,他的精神和创作手法对我都有启发:不断去做,思考过程带给自己甚么新惊喜,对下次创作会有什么启发等,这是很重要的,而不是在未画前已预期自己会画甚么。若然你在未做之前已能预计结果会是怎样,这样很难会有突破。”这次他对自己角色的效果和作品没有任何期望,反而使他在完成作品后把创意延伸,在报纸上画着自己设计的角色,图案做出更多的变化。

  字形跨越不同媒介

  曾灶财笔下字形独特,吸引过不少人的注目,当中包括香港兆基创意书院中七学生黎加行,把心中印记转化成作品《留痕》,表达曾灶财的存在感。“以凹字效果表达他的字像是注入在我们的心裡。每看到他的字,便会想起财叔。”

  早于七岁时在街上看过财叔的字体,她坦言很吸引。“能以看图画的方法来看他的字,不是逐个字来看,可看出当中的美感。”在中三时便曾以财叔的字体用于壁报设计上,把同学的名字写上壁报板。以往作品常用抽象手法来表达,黎加行说这次罕有地以文字直接呈现作品的主题,并在物料上钻研,达到想要的效果。“他的字跟传统的字体很不同,像是很随意,但一看就知道是他所写的,我觉得在这方面他是个成功的artist。我也希望能像他那样,有着自己的风格。”

  站在《留痕》面前,看上去俨然“御赐笔迹”,但笔迹不是落在墙上,而是在纸皮上。黎加行说搜集资料时得知曾灶财的家裡原有很多纸皮,即使工作台涂污了,也会多盖一层纸皮。所以她选用了纸皮,希望更接近他以往日常生活所接触的事物。因此她在街边收集纸皮然后搅碎,分为叁层,乾了后,用电脑laser cut把字形显露出来。她笑言做这个创作也得面对压力:“毕竟在街边拾得的纸皮都有点脏,有点臭味,加上纸皮挺大,佔了不少空间,家人都对我说希望我能尽快完成。”

  拍下消逝中的珍物

  展览展出的还有摄影师捕捉墨宝的照片,当中有两幅是出自摄影师冯汉柱的手笔,分别是在一九九六年在柴湾拍下的照片,另一帧则是在二零零二年于中环德辅道中拍摄的。在冯汉柱眼中,曾灶财的落笔处都有深思。“在刻上英皇徽号红色邮筒后的墙写字宣示不满,两者成了强烈的对比。毕竟可写的墙有那么多,为何偏偏选择在邮筒背后的墙来写?又不写在邮筒上?那自有他的动机,我相信他是思考过的。”另一幅作品则是字迹落在议员的广告板上,“中环是一个充满殖民地色彩的地方,广告板正处在立法会和汇丰银行对面,他的字反映的不满,在这环境裡最为明显。”冯汉柱说曾灶财以往很少会写上电话,但那次他则写了,只是电话号码却有一字不同。

  从事新闻摄影工作近二十年的冯汉柱说在小时候已在街上看过他的笔迹,后来身为摄影记者的他,在街上发掘题材时总会看到财叔的笔迹。“以往在灯箱、电灯柱都可看到他的字,你要行街才会留意到,坐车时看未必会留意。”

  即使以往看到曾灶财的笔迹,他坦言如一般人那样,未必仔细看当中的内容,但会逗留一会看看,“尽管在你的视线范围内,你在街上可能不会留意,但其实是我们生活的社区的一部分。他的字形很特别,一看就知是他写的,有几个字特别有印象,‘国皇’、‘十七世、十八世’等。财叔的文字的出现,令环境变得吸引,排列方式有其独特之处,有点设计的味道。无论你怎样拍,总看到他的独特风格。我不晓得其他人是否欣赏,但我至少会停下来看一看。”冯汉柱说一样东西能够令人在繁忙的环境裡驻足留意,已是成功。

  “它的存在令我有点启发,吸引着我:每处都有他的足迹——你看到他的字,就知道他曾来过这裡。他很落力做一件事,这份坚持,我是很欣赏的,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我觉得他的字令我的作品有吸引之处。”冯汉柱形容曾灶财的笔迹是“土炮涂鸦”。

  不论是年老的,还是年青的,大众对墨宝都甚为关心,冯汉柱认为这跟不少珍贵文物及建筑在社区发展中消失有密切的关係。“其实他的字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其他的还有建筑物。早前常说集体回忆,若我对这事没有回忆,这事对我来说可能只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但假若我对这事没回忆也能吸引到我,这事自有其可取之处。如天星、牛下,有很多人都没到过那裡,香港人那么维护,源于香港发展太快,旧的东西‘买少见少’。转变不是不好,但有些东西是值得保留。若然他的字迹能继续保留,那会是本地的标志。”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新闻平台-中国艺术新闻-九龙皇帝墨宝启发民间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