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一个‘夏’字,在甲骨文里就有两种写法”,昨天上午,郭成禄和友人又围坐在一起,兴致勃勃地探讨着甲骨文的写法。
沧浪区内马路社区居民郭成禄嗜爱书法,花了大量时间收集和研究甲骨文书法。去年,为了方便查阅临摹,他自己编写了一本甲骨文临摹字典。
花8个月编写甲骨文临摹字典
为了练书法,今年77岁的郭成禄订了许多书法类报纸用以临摹。写书法时,郭成禄爱上了练习甲骨文体书法。2010年初,他发现自己收集的有关甲骨文字报纸多达1000期,家里堆着实在太多,查询翻看也不方便,便有了自己整理成一个字典的想法。
郭成禄把报纸整理出来,统一进行裁剪,花了半年时间,做成了报纸版的底稿。随后,他从收集的200篇文章中选择了1200个甲骨文字体进行临摹。“每天吃完早饭就开始写,直到吃晚饭,至少8小时。 ”郭成禄介绍说,整理字典时,有些甲骨文一个字有多种写法,由于都是手写纸稿,每增加一个写法,他就要重写一页纸,非常繁琐。当时正值酷暑,郭成禄的书房只有一个小电扇,没写几个字,汗水就从手臂滑到了宣纸上,需要不断擦汗、换纸,光是大宣纸就用了上百张。花了近3个月的时间,这部120页的甲骨文字典终于完成了。为了方便查阅,郭成禄还仿照字典的模式,设置了序列索引和汉语拼音索引。
去年冬天,几易其稿后,郭成禄的甲骨文临摹字典终于完成。
背小包、挎水壶摘抄苏州楹联
收集整理完甲骨文,郭成禄又对楹联产生了兴趣。楹联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苏州的楹联颇多,又很有水乡特色。以前在研究书法时,郭成禄就对此颇感兴趣。
从今年3月开始,郭师傅就踏上了楹联的收集之路。每天上午,他背着小包,挎着水壶,带着纸板和笔,走街串巷,看桥,看城楼,看寺庙。至今,他已经抄写了600多幅,足迹遍布苏州市区、东山、木渎、胥口等地。有时候,一个景点的楹联比较多,他就分3天跑完。上午踩点记录,下午临摹写作,虽然非常消耗体力,但郭成禄甘之如饴。
目前,郭成禄已经编写好了《楹联三百家》、《楹联》、《楹联续篇》、《联书甲骨文字篇》等小册子。据他介绍,这些都是暂时的书稿,等他把全苏州的楹联都跑遍了,他就要再整理汇总成上下两册。
为了一个字,跑了3次文庙
谈到自己收集、编写了这么多甲骨文和楹联,郭成禄显得很谦虚。他说:“都不是专业性的东西,但也是我多年收集的一个成果。 ”
郭成禄说,在苏州一些庙宇、楼牌和桥梁上,他发现很多楹联的内容不准确,写法也有误。譬如平四路上的四对楹联,上联和下联完全颠倒了。有趣的是,就为了一个字,他还特意跑了3次文庙。当时他在抄写文庙门口的第一副楹联时,发现有个字的写法很不规范,本是行书的写法,却又有草书的写法。这样一来,到底是啥字,就难解了。为此,他特意跑了3次文庙,找到工作人员,把字搞清了。工作人员感到很诧异,碰上了这么有心的人!
虽然编写了多本书法、甲骨文册子,但郭成禄并不想出名。他说,“只要我的这些册子对文化传承有一点点作用,我就死而无憾了! ”他认真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