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跟随专业的眼光

中国艺术新闻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本报记者与台湾《联合报》记者联手采访两地专家一场大火后《富春山居图》被分成《剩山图》、《无用师卷》,这幅名画在经过600多年沧桑,300多年分隔后,时至今日终于要合璧了。昨天下午,藏于浙江博物馆的《剩山图》50年来第一次离开杭州启程赴台。在

本报记者与台湾《联合报》记者联手采访两地专家

  一场大火后《富春山居图》被分成《剩山图》、《无用师卷》,这幅名画在经过600多年沧桑,300多年分隔后,时至今日终于要合璧了。昨天下午,藏于浙江博物馆的《剩山图》50年来第一次离开杭州启程赴台。

  在《剩山图》赴台前,两岸记者为即将合璧的《富春山居图》联手采访了两地专家——本报记者专访浙博专家王小红,台湾《联合报》记者专访台北故宫专家何传鑫,两位分别与《剩山图》、《无用师卷》有过深入接触的专家,为我们共同解开《富春山居图》的“魔力”所在。



王小红

  《剩山图》:一树一峰,姿态不同

  解读人:王小红,曾任浙江省博物馆书画部主任,现任研究员

  王小红是浙江省博物馆在职馆员中与《剩山图》亲密接触最多的人之一,1979年进入浙博后,在她任书画部主任期间,王小红先后主持了2004年浙江省范围的首个文博系统书画联展“旷世墨宝——浙江省藏宋元明书画特展”、2009年“山水之间——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暨馆藏明清山水画展”。

  去年,李敖一行到杭州,也是王小红为他们讲解《剩山图》。她说,在与《剩山图》不断的接触中,对此画的理解也逐渐丰富、深入起来。

  2004年的“旷世墨宝”展,是《剩山图》首次以完整面貌面向公众展出。“以前《剩山图》展出的时候,由于受展柜条件局限,往往只是将其画面打开,画上的许多题跋仍然被卷着。这次展览,我们把整个《剩山图》全部展开,长度共有8米左右,这是《剩山图》第一次以完整面貌面对观众。”

  王小红说,其实那次也是她第一次零距离接触《剩山图》,之前她对《剩山图》的了解不多,所以当时面对央视的采访镜头,很紧张,也有些语无伦次。

  2009年《剩山图》在“十大镇馆之宝展览”再次展出时,王小红对讲解这幅画已成竹在胸,这次她从容地在电视镜头前将黄公望的生平及《剩山图》的影响一一道来。而之后的“山水之间展”,《剩山图》连续展出了三个月,王小红也接受了媒体好几轮“拷问”。

  对于《剩山图》,王小红说最喜欢的是画面的细节部分,“画坛形容《剩山图》是‘一树一峰’。所谓‘一树一峰’,即每个山峰每棵树木,它的姿态都是各不相同的,《剩山图》里有那么多的树木、峰峦,能画到这个份上,说明黄公望的画技了得。”

  王小红说,越深入研究《剩山图》,会发现有趣的细节也越多。“《剩山图》上的题跋很有意思,比如吴湖帆的好友张珩曾经有机会得到这张画,当时这幅画的卖家古董商曹友卿曾把此画借给张珩一个月,但是张珩最后没有勇气买下这幅画。而吴湖帆买下《剩山图》后,有点‘居心不良’地请张珩题跋,张珩虽无奈,但也很幽默,在题跋里狠狠地自嘲了一把。”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新闻平台-中国艺术新闻-赏读·跟随专业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