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博物馆。记者杜文蕾摄
滇池博物馆内景。记者杜文蕾摄
如果不是这个想来有些大胆的创意,陈家花园的命运会和很多老建筑一样:在城市改造的过程中被发现,因具备一定的历史价值而成为文物保护单位,但短暂的热闹过后,又逐渐淹没在城市的喧嚣中,继续沉默寡言。
幸运的是,当面积不大、房屋格局甚至有些怪异的陈家花园遇到了“滇池博物馆”这个充满了创造力的新构想后,老建筑的“宿命”就此改变。当然,改变的不只是陈家花园,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的昆明“博物馆名城”建设也由此有了一个新方向。
“起死回生”的陈家花园
2008年8月10日,西山区文物管理所(以下简称“文管所”)的两名工作人员匆匆赶到棕树营街道办事处小岛村内的大观河畔,等待他们的是一群拆迁人员和一栋待拆的小楼。这栋小楼每层三间,共两层,屋顶四周使用的是印有吉祥图案的青瓦,窗子和门的外框用大青砖砌成,房屋的脊梁上镶嵌着两个青瓦质地的“葫芦”形石柱,房顶的4个角用椽子和瓦建起飞檐……虽有部分已经破落和腐朽,但实属难得一见的老昆明建筑。文管所工作人员当即拍板:请专家来鉴定,不能拆除。
经过省市相关专家的仔细勘察鉴定后,这栋曾是民国时期军官陈庭壁住所的建筑,因其较高的文化、历史及艺术价值被保存下来,并被列为“西山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昆明市第一个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花园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之后,我们就开始考虑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在西山区文管所工作人员李列民看来,陈家花园的再利用远比保护要难得多,“首先,这栋小楼的面积过小,算上墙体面积、屋顶面积和地面面积,总共才有381.5平方米;此外,小楼的房屋格局也比较特殊,整栋建筑共有5扇门、20扇窗,这些客观条件导致其相当不好利用。”综合上述因素,西山区文管所最终决定把陈家花园打造成为一个小型的专题博物馆。
与此同时,一个极富创造力的构想也正在形成。
把滇池当做展品的博物馆
让昆明人的母亲河――滇池成为陈家花园博物馆的展品,是这个创意的核心内容。
按照国际博物馆协会的规定: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以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历程中,博物馆的职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博物馆文化内涵的进一步延伸,逐渐形成了多职能的文化复合体。而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的新职能、新形态、新方法、新的收藏对象不断出现。“并非只有有形的人类文化遗产才能展出。”李列民显然更认同“大博物馆”的范畴,“形态上包含建筑物、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户外史迹、古城小镇博物馆化、长期仿古代生活展示(民俗村),以及视听馆、图书馆、表演馆、档案资料馆等皆可纳入。”
照此思路,综合陈家花园的地理优势,同时也为了增加大观河历史文化气息,展示人文景观,西山区决定围绕滇池治理把陈家花园建成总展览面积为381.5平方米的滇池博物馆。“滇池作为我们的母亲河,从古至今就与沿岸居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滇池,就没有沿岸居民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尽管现在从国家到省市区各级政府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保护滇池,但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滇池、滇池与我们究竟有怎样的关系,滇池近4000年来的地理、人文历史是什么样的,可能没有几个人搞得清楚。因此,我们想通过建设这个不大的滇池博物馆,让其成为广大市民和外来游客认识和了解这颗高原明珠的窗口和平台。”
在修旧如旧的过程中,滇池博物馆以滇池为布展内容,通过对滇池地质历史、文明历史、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与治理四大部分图片、文物实物的展示,反映了数千年来人类在利用和治理滇池的同时创造的灿烂滇池文明,同时充分反映滇池污染的现实、治理和保护的决心和措施。“博物馆一楼为实物和图片展示区,展示了滇池的形成和文明史。二楼为图片展示区,反映滇池污染的现实、治理和保护。目前,博物馆拥有藏品31件(套),主要包括石器、陶器和陶片、动物化石、青铜器、贝币等。这些藏品反映了人们在利用和治理滇池的同时创造的灿烂滇池文明。像石纺轮、陶器和陶片等,是滇池周边先民繁衍生息的古文明见证,而铜钺等典型的滇青铜文化的器物,则是滇池周边历史文明的见证。”李列民介绍。
“之前,我们还设想过在博物馆内展出一些滇池的水体和生物标本,这能给参观者一个直观的感受,一类水是什么样的,二类水又是什么样的。但因为水体标本极易变质,不能长期储存和展示等原因,这些构想被暂时搁置了。这也是导致博物馆目前还没能做到充分和全面展示滇池的地理、历史和人文的原因,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征集、收藏与滇池相关的藏品,丰富展室展厅内容,增加博物馆的科普性,使其真正做到人文、历史、科普相融合,成为人们了解和认知滇池历史、地理、人文、现实的一个缩影。”
尽管还不完善,但小而新颖、小而精致的滇池博物馆的建成,无疑是西山区转化文物普查成果的一次有益尝试与探索,为昆明市乃至全省及时转化文物普查成果、合理利用新发现文物,打造“博物馆名城”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