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欣慰与遗憾相伴

中国艺术新闻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彭峰现场发言(雅昌艺术网讯裴刚)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弥漫”展自2011年6月3日在其固定馆址威尼斯军械库处女花园开幕已经过去近一个月。陆续回国的参展艺术家和策展人的感受如何?6月25日,中国馆策展人彭峰携部分参展艺术家在京举

彭峰现场发言

  (雅昌艺术网讯 裴刚) 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弥漫”展自2011年6月3日在其固定馆址威尼斯军械库处女花园开幕已经过去近一个月。陆续回国的参展艺术家和策展人的感受如何?6月25日,中国馆策展人彭峰携部分参展艺术家在京举行了国内媒体见面会,告诉大家在威尼斯参展期间现场的直接感受。

  环境与味道

  策展人彭峰引用 6月3日英国《金融时报》的一段报道,来表述展览开始外媒对中国馆最初的感受,“这五个艺术家的努力是毋庸置疑的,面对军械库中最有启发性,然后又是最有挑战性的空间,一个巨大的老旧的仓库排满了十分难看的油桶,中国艺术家五人组以一个变幻莫测的多重感官感受的诗篇般的展览来进行回顾。用奇异的雕塑、醉人的芳香、欢快的鸟笼,这种超现实的世外桃源,显然不是严肃的政治抗议的合适场所。”

  从策展思路了解到,本届双年展的主题为“启迪”,强调光在艺术中的作用,与此对应,中国馆的主题确定为“弥漫”,不仅更能深刻阐释当前世界错综复杂的关系,也更符合中国文化与美学的内涵,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表达。外媒有诙谐报道称“弥漫是五个艺术家来探索与中国有关的气味概念,他们用了茶和酒、熏香、中药,谢天谢地他们没有搞臭豆腐,尽管臭豆腐也是非常正中的中国味。”

  环境与误解

  彭峰介绍,展览开幕的第五天,6月9号,汤姆·杰弗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威尼斯双年展五个值得看的展览”,其中有芬兰、以色列、塞浦路斯、未来一代艺术家展和中国馆。在报道中有这样的一段表述“对于整个威尼斯双年展来说,一个最让人感到奇怪的事情是许多艺术家对于在威尼斯做展览所遭遇的独特的挑战和时机都漠不关心,很多艺术家都是自己做自己的作品,不管作品和环境是什么关系,都不管。在军械库里唯一真正充分利用令人惊异的旧兵工厂,就是中国馆唯一一个能够用得好的。以弥漫为主题的展览不仅获得了绝对的成功,而且用“干冰”。创造出了一种令人振奋的感觉,梁远苇的作品将技术和荒谬适当地融合在一起,杨茂源的小陶罐装置以建筑中怪异的,充满成年老铁的通道形成了辉煌的征兆。”在外媒的普遍报道中对员工原弓作品中雾的形成有一个误解认为是“干冰”,彭峰介绍说:“他们用错了,因为他们对原弓的雾的理解,认为应该是干冰才能做出来,其实不是。还有一个人问我是不是在地下埋了一个锅炉,烧出气,这个气怎么出来的。他们总觉得我们在地下埋了一个锅炉,他说夏天是不是太热了,我说不是锅炉,也不是干冰,就是一般的水变成的雾,他们都不相信,后来他们用手摸一摸确实不热,他们就将信将疑,因为他们可能还没有见过这样的雾。”

  从现场理解到,《Art in America》资深编辑理查德·班,两次报道中国馆,报道称“今年的展览(中国馆的展览),北京大学美学教授彭锋带来了五个艺术家创作的装置,每件装置都带有一种香味,遗憾的是这些香味通常微弱得不容易察觉。尤其舒缓了意大利邻居让人抓狂的感觉,里面充满了太多糟糕的作品,太多眩目的展示,意大利馆200多个艺术家,1000多件作品,作品从绘画、雕塑、装置、影像到行为全都有。在草地上浸其身体,同时充满展馆内部,让人想起传统山水画中充满雾霭的空间,而且它也让人想起那种微妙、柔软、无所不包的弥漫性,凭借这种弥漫性,数千年来中国文化吸收了众多的东西。”其中味道的微弱,从彭峰介绍中了解到为什么微弱的不容易察觉,在展览开幕的第一天香味很容易察觉,但有观众过敏了,“欧洲人对这个香太敏感,后来我们把香味的浓度降低了。”



参展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现场发言

  场馆条件与时间限制

  参展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对这次展览的整体感受谈到:“在威尼斯因为我们这个展馆实在是条件非常差,中国参与到威尼斯展览过程当中已经很晚了,那个时候威尼斯已经没有空余的场馆,只剩下这么一个油库,所以对艺术家来说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这个油库里边其实没有什么空间,所以彭锋教授所策划的‘气味’的概念是最好的弥补了场馆上的不足,因为在场馆里面不可能放大型的作品,而且这个作品跟场馆非常难以协调,就是只有两个通道,所以中国馆在这样一个非常差的场馆里面能做到现在这样的一个效果,应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甚至可以说是某种幸运,幸亏想到了这么一个气味的主题,因为气味大大小小都是有点儿气味,有点儿雾走出来,就能达到目的了,所以这个就是跟策展人的思路非常有关。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这次的展览非常的纯艺术,而且非常的诗意,它不是那么实,相对来说比较虚拟,这个诗意和这种虚空跟中国文化有关。这些因素就使得西方的这些评论家和策展人、观众特别感兴趣。因为其他场馆的作品都做得很实,做得比较物质化,我们这个做得比较感觉,所以在这些方面,我想是这次展览比较成功的地方。我没有什么要说的。”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新闻平台-中国艺术新闻-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欣慰与遗憾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