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打探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精选藏品
早报讯 “一双鞋、一件中山装,最早版本的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不需要过多的解说与文字,自然将人们带入了那时的红色岁月。”在南湖革命纪念馆副馆长陈伟平看来,展出的革命文物才是纪念馆的灵魂。为了让新馆更加丰富地呈现建党历史,副馆长李允带领展馆工作人员专门成立了革命文物征集小组,进行全国性搜寻,挖掘那些珍贵的记忆。
新的纪念馆中有哪些展品值得驻足回味?李允为记者一一解读。如果读者想去参观,可以找找这些特殊的革命文物,回味那段Ji情燃烧的岁月。
1、一大代表刘仁静的日记
李允告诉记者,新馆筹备过程中,他花了近半年的时间跑遍全国寻找革命文物,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一大代表刘仁静晚年的日记。
“一大代表留下的文物不多,有写日记习惯的代表就更少了,刘仁静的日记,虽然是晚年的记录,但也意义非凡,目前为止公开的一大代表日记,刘仁静还是第一个。”李允说。
2、李达的中山装
一套陈旧的中山装,再普通不过,可它的故事不同寻常。
“它的主人是一大代表之一的李达,我们从李达的家乡湖南永州寻到的。”李允告诉记者,1947年底至1948年初,毛泽东三次电示华南局护送李达(当时颠沛流离贵州、重庆等地)到解放区,并通过党的“地下交通”带信给李达:“吾兄系本公司的发起人之一,现公司生意兴隆,望速前来参与经营。”电报用了暗语,但身为党员的李达一眼就能看明白。
据介绍,毛泽东与李达见面后,还特地到李达的住所与他彻夜聊天。
“现在纪念馆中陈列的一套中山装,就是当年李达见主席时穿的。”李允说。
3、毛泽东中学时代的作文
“馆藏中最有意思也非常少见的是,毛主席中学时代写的一篇文章《商鞅徙木立信论》。”李允透露,当时毛主席只有19岁,这篇文章是至今发现的毛主席最早的手迹,来自于中央档案馆的影印件。
文章的大致内容讲述的是对商鞅通过迁移杆子来树立信用的看法。“当年商鞅让百姓移动一根杆子,从东门搬到西门,并且允诺给搬动杆子的人20两银子,可结果却没有人去搬,百姓们觉得搬一根杆子如此容易的事,怎么会给20两银子,都不相信。商鞅就把奖励提高,最后到了50两银子时,终于有人将杆子搬到西门,他最终得到了50两银子。商鞅想说明,政府是有信誉的。毛主席的文章则认为一个国家要通过建立一个完整的法治体系,才能让百姓幸福。”
这篇作文,毛泽东老师给出的评语是: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报笔,而义法亦入古。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吾不知其所至’,这位老师感叹的是,不知道他以后会成为怎样的人物。”李允说,这篇文章也说明,毛主席从小就有法律治国的理念。
当年嘉兴火车站仿制件 徐秀雰 摄
4、杀害李大钊的绞刑架
1927年,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核心人物李大钊被反动军警王振南逮捕。4月28日,王振南使用新从西欧进口的绞刑机对李大钊特别使用“三绞处决法”以延长痛苦,绞杀整整进行了30至40分钟。
王振南不仅杀害了李大钊,还杀害了“左联”五作家。这残忍的绞刑机便是最有力的罪证。“这一次,将绞刑架仿真品进行展出,(能让参观者了解)革命先烈的大无畏精神。”
油画:李大钊和陈独秀在北京相会。 通讯员 冯丁 摄
5、《陈南北李,相约建党》油画
结束场馆二楼的参观之前,有一幅大型油画被参观者称为镇馆之宝。
画上是李大钊与陈独秀两人并肩走在雪地里,他们穿着厚厚的冬衣,互相商量,神情投入。
“这幅画叫《陈南北李,相约建党》,看似普通的画面,却是建党的关键。”李允告诉记者,油画实际展现的是在反动军阀混战的紧张局势下,李大钊送陈独秀转移,也就是在这段路途中,陈李二人共同商量决定要成立中国共产党。随后,陈独秀到上海和广州开始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而李大钊则在北京开展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建设。
“之所以是镇馆之宝,除了画面意义深远,这幅画的作者陈坚更是中国历史题材油画最有名的画家之一。他画过巨幅油画作品《日军签降仪式》,当时影响深远。”李允透露。
6、使用高科技幻影成像技术的南湖红船
置身于新馆,有些时空交错的感觉,区别于传统的资料式的革命展馆,新馆运用了场景布置和高科技技术,让前来参观的人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
“新馆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南湖红船上我们用高科技幻影成像技术,再现了当时一大代表们在船上开会的情景,大约40秒钟的一个短片。”陈伟平介绍,幻影技术现在被广泛运用,但是将幻影成像放进画舫中,则更有难度。
记者发现,这样的场景再现比3D电影更为逼真,每一位代表都立体呈现于船舱中,念着会议的章程。另一端的船头,一位穿蓝印花布的姑娘不急不缓地摇着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