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美院助学展卖会的现场报道
是淘宝,更是交流
记者在活动现场看到,虽然开幕时间还不到半小时,但展墙上已经有部分展品被“清空”了。中国美院学生会主席毛腾告诉记者,展卖会开幕仅半小时,作品成交额已经达到10多万元。原来,在活动开始前几天,已经有消息灵通的买家提前挑走了中意的作品,“有很多人从义乌、温州赶来,就怕在现场下手晚了被别人抢走。” 中国美院团委潘老师告诉记者,这届展卖会共征集作品近800件,经过系负责人、学生会负责人以及专业老师的两轮筛选与淘汰,选拔出了500多件作品,包括国画、书法、油画、版画、陶艺、摄影、设计等多个门类。此外,这届展卖会还特别增设了毕业生作品展区,有数十件优秀作品等待伯乐相识。“毕业作品更个人化、主观化,制作更考究,创作时间最长,原创性也更强,能够提升整个展卖会的品质。”毛腾说。
30元的玉簪子、50元的手链、100元的茶杯,这些日常用品和小挂件很受年轻女孩的欢迎。今年就要从综合设计专业毕业的陈丽,去年和3个同学一起办了“饰悟”工作室,主要经营陶瓷、首饰以及器皿定制。小到100元的茶具,大到1000元的笔洗,陈丽的“摊位”刚摆了半小时,就卖掉了十几件东西。她说,这些作品都是平时的习作,偏重传统风格,又和现代风尚结合。“产品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当然很开心,有时候也会有专业人士来给我们提一些建议,比如茶叶罐应该怎样改进,可以更实用。”
“最重要还是交流。买家和作者经常会因此成为朋友,长期合作。”孙骋宇的“摊位”摆在陶艺区的角落,有些不起眼,但这20件作品中,有好几件已经在圈内小有名气。比如《韬光》系列笔洗,获得了第六届陶瓷艺术与创新银奖,《青铜古韵》系列在第四届杭州艺博会上展出,还被台湾陶艺后援会收藏了。
“平时我们都在学校这个小平台里创作,而展卖会会碰到许多圈内圈外的人,他们会提出一些新的想法。” 孙骋宇说,业内的一些画廊、会所,以及搞软装的设计师,都会经常来展卖会转一转,对于陶艺在生活中的应用空间给出一些建议,给他带来了很多碰撞和火花。
是杯子,更有内涵
“我们不想给同学们灌输卖画是为了多赚钱的道理。” 虽然毛腾已经是个准毕业生了,但对于这次展卖会的各项筹备工作,他依然愿意亲力亲为。经历了3年活动的锻炼,他深知展卖会对于每个美院学生的意义。“一幅油画卖了1400元钱,它一方面能够给你带来收益,承担着学费的一部分;但另一方面,其中20%的钱会放入中国美院助学励人基金会,这笔一直滚动的基金会作为奖学金资助特困的同学。”
去年2月,本报曾经报道过一位湖南小伙子罗永华,因为得了白血病而缺席中国美院本科招生考试的消息(详见本报849期),励人基金会第一时间通过爱心义卖的方式,为他筹得了大部分的治疗费。“活动最初只是一种展卖的形式,如今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完成了自助的同时,也实现了他助,感受到一种社会责任感。” 毛腾说,今年他们还帮助仙居小学建起了新的篮球场,这些来自于同学们的爱心,会继续传递下去。
帮助他人,又实现了自我价值,一笔水彩,一瓦青瓷,一次展卖,从此承载了更多的意义。“你看这个笔洗,里面上了青釉,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意思。这个器形,没有底部,却依然有容积,象征着韬光养晦的品性。它是一个绿色生命圈,里面可以养小鱼,还可以种植物,也可以上墙作为壁饰。”孙骋宇拿起了《韬光》系列中的一只笔洗告诉记者,日常器物看似简单,背后却意蕴深厚,沁入了作者的心思。
青釉色泽光亮,质地温润,默默注视,好似经历了雨后天晴,心旷神怡。刚刚卖出一套白瓷茶具的郭丰丰说,20多件作品看似数量不多,但却整整花了她4个月的时间来制作。而且,陶瓷的成品率很低,只有60%,却每一样都要经过揉泥、干燥、拉坯、修坯、喷釉、装窑、高温烧制的全过程。“虽然速度和质量不能和大工厂批量生产的成品媲美,但这里的每一件作品都在我们手里完成,有着独特的生命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