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异乡人,却意外与青瓷结缘,半个世纪矢志不渝继承衣钵;他半路出家,却触类旁通,开创青瓷新纪元;他年已古稀,却愈加珍惜,老骥伏枥孜孜不倦青瓷技艺传承。
他,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夏侯文。
他说,青瓷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它最好的保护就是要做好传承,而且还要有所发展,因为有发展才有生命力。“我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传承和创新龙泉青瓷传统技艺。”
他殚精竭虑,苦苦求索,只为让青瓷之花,生生不息。
记者日前来到龙泉,走进夏侯文工作室,倾听他与龙泉青瓷的那一份情愫。
设计,开创青瓷新世界
初见夏侯文,是在他的工作室。白衬衣,工装裤,坐在工作台前的老人精神矍铄。
除去午休的两个小时,朝八晚五是夏侯文雷打不动的创作时间,他说:“做了一辈子青瓷,它早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龙泉青瓷最早可上溯到三国两晋时期,唐中期至五代开始规模化生产,在南宋和元时期达到鼎盛。明王朝的海禁政策是龙泉青瓷衰败的开始,到了清末民国,制瓷技艺已差不多没落殆尽。
夏侯文不是龙泉人,却烧得一手纯正的龙泉青瓷。他与青瓷的结缘,得从半个世纪前说起。
1963年,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的夏侯文,被分配到了龙泉瓷厂。
“上世纪的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五大名窑都在加紧恢复生产,对龙泉窑的重视尤甚。”夏侯文回忆说,当时,浙江省专门成立了“龙泉青瓷恢复委员会”,对龙泉青瓷展开全面系统的考古发掘、历史研究、科学测定和恢复试制工作。夏侯文虽然学的是彩绘,但科班出身的他也很快被委以重任,开始进行青瓷产品的开发设计和工艺研究。
类玉似水,秀润清远,感性空灵。
夏侯文至今记得青瓷在他生命中第一次亮相所带来的惊艳感觉。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则是以生产日用瓷为主的龙泉瓷厂的产品单一,长期亏损,举步维艰。
如何挖掘龙泉青瓷的古法工艺,将这份艺术之美带进生活,夏侯文日思夜想。
好在,灵感来了。
火车餐厅里的餐具,很容易因为行车途中的碰撞造成残缺,一趟列车跑下来,餐具往往损失近三分之一。龙泉青瓷肥釉浓厚如凝脂,比其它瓷器都耐得住颠簸,能不能将它用于铁路餐具的生产?
创意很快转化成了执行力。两个月出头一点点,加班加点的夏侯文拿出了全套铁路用的青瓷餐具、茶具和花罐,一共17个品种。样品一出,订单纷至沓来,工厂一举扭亏为盈。
牛刀小试,初获成功。这让夏侯文看到了青瓷的未来之路:“青瓷不仅不易破碎,在所有的陶瓷中,它还是唯一不含铅的,因此对人体无害,只要有产销对路的产品,作为日用瓷的青瓷将前途无量。”
自此,夏侯文开始在设计造型的舞台上大施拳脚。“8头玲珑龙凤茶具”、“9头牡丹茶具”、“弟窑8头竹节文具”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符合时代审美特征的美学理念在日用器皿上完美结合,成为他设计的鲜明特点。
1984年,夏侯文根据日本商人提供的一块影青樱花瓷片,仿制成功一件影青樱花菱口挂盘:盛开的七瓣樱花居中,周边五组花叶相衬,每组三叶一花,浮雕有深有浅,凹凸有致,釉水有厚有薄,明暗反差。
这只在浙江工艺美术界享有盛誉的挂盘后来衍生出来的产品,就是享誉中外的“97头影青成套餐具”。这97件成套餐具,根据具体需要,能分别组合成20个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