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
纵观美术史,几乎每一位功成名就的艺术家都逃脱不了商业的干系,唯一不同的是他们在面对艺术商业时的态度和艺术技巧及创作目的中商业性的比例。我固然深信艺术一直对人类精神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却也不愿做个掩耳盗铃的复述者。在此,我将尝试着毫不回避、清醒、客观的陈述出来,这艺术与商业千百年来不解的渊源。
说米勒和商业有关,也只能锁定在他早期的绘画。
在大部分艺术家都在做定制肖像的生意的时候,米勒也画过一段时间的女性Luo体,当有人称他为“Luo体画大家”的时候,他愤怒了。他愤怒于现实的窘迫和自己牺牲梦想的无助,他回家和妻子商量,“我们的生活可能会变得更困难,有时也许会忍冻挨饿,但只有这样我的精神才会摆脱束缚更为愉悦,而且会实现我计划已久的梦想。”贤惠温婉的妻子即刻应许。
从那以后,米勒再也不画定件、不画美女、不画潮流的风景,尽管他们这样贫穷的状况持续了将近20年。
如果说米勒是为艺术而生的人,不如说他是上帝派来的裹着艺术外衣的使者。
他是十九世纪的艺术家中罕有的笃信宗教的人,一个艺术家对宗教的信仰是可以从艺术作品中看出来(例如米开朗基罗),米勒的祖母经常教育他:“在你成为画家之前,不要忘记你是一个基督徒,要为永恒的生命画画”。这种对宗教的矢志不渝使他和当时的艺术家拉开了距离,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他对当时弥漫欧洲的浪漫主义风潮感到极为厌恶,他认为那些病态和浮躁,是充满魅力漂浮在空气里的Du品,使人感觉到恍惚的希望与随之而来的失望与堕落,让人感觉发烧后极为虚弱的身体,反而更需要新鲜的空气、水、阳光、星辰———这一切就是《圣经》。他讨厌伤感做作的造型和夸张,他喜爱健康、平衡、简单、真挚、有力,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米勒转型后的绘画都是劳动人民真实的造型。
米勒是一个独特的信仰坚持者。
米勒50岁之前一直很贫穷,先后死了父亲、妻子、母亲、祖母,一生有9个孩子。贫穷对于米勒来讲,不仅仅是饥寒交迫,更多的是对妻子孩子们带来的恐惧和不安,好像死神常常就守在家门口一样,可是相对于这一切,创造力的枯竭和精神的堕落,是米勒最为恐惧的。他相信,艺术是大自然的产物,当人们以为,艺术是最高目的的那一刻,艺术就已经开始趋于颓废。人们若不关心世间所有无限的物体,而仅仅只是关注艺术家自己模范似的目标和视角,便会产出俗不可耐的作品。只是描绘着画室里面的物体,而不关心那些沐浴着阳光的万物和人之间那些微小相关的部分,就不会有真实的感动。真实的才是最崇高和宏大的。
1、米勒画作销售的情况如何?
米勒21岁才开始停止务农,学习绘画。30岁就不再画商品画,此后一生追逐内心信仰,50岁以后经济开始好转,得到十九世纪末艺术市场广泛认可。《晚钟》从1857年的70英镑到1885年的20000英镑被美国富豪洛克菲勒买下,后来辗转又被法国人用了32000英镑买回法国捐献给卢浮宫。他的《牧羊女》、《拾穗》和《晚钟》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由于米勒一生留下的油画作品数量有限,大部分都在世界知名博物馆收藏。
2、为什么米勒现今如此出名?
因为他把十九世纪大部分人(农民)的生活劳作的艰辛场景进行了如实的描绘———特别是他们生活中仅有的休息。米勒把农民的苦与乐都展示出来,他们并不悲苦的夸张,也不具有唯美的理想美感。他把这一切真实的表达记录下来,作品中洋溢着前所未有的健康的美感和神性的崇高。他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也了解普通民众的快乐和痛苦,也尝试分享他们的信仰与偏见。他是美术史上最成功的田园画家,他的眼光是超于时代的。任何有信仰的人都会在他的绘画中得到安宁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