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收藏:从私人深闺走向公共视野

中国艺术新闻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明陈洪绶来鲁直夫妇像对屏绢本设色清雅精致的民间收藏,留存着多少历史沧桑和文化记忆。如今,它正从私人“深闺”走向公共博物馆,为公众所共享。8月10日,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2011浙江民间典藏大展开幕式暨浙江当代十大收藏家”与“浙江民间收



明 陈洪绶 来鲁直夫妇像 对屏 绢本 设色

  清雅精致的民间收藏,留存着多少历史沧桑和文化记忆。如今,它正从私人“深闺”走向公共博物馆,为公众所共享。8月10日,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2011浙江民间典藏大展开幕式暨浙江当代十大收藏家”与“浙江民间收藏十大精品”颁奖仪式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粉墨登场。

  “浙江当代十大收藏家”和“浙江民间收藏十大精品”公推活动自今年1月推出以来,引起了浙江省收藏家和收藏爱好者的广泛关注,人们纷纷推荐收藏家,还有许多收藏爱好者送“宝贝”到博物馆参与公推活动,在浙江全省掀起了一个个高潮。最终,经过专家评审、公众投票、实地探访等多个环节的筛查,方杰、李林炎、孙海芳、许国文、陈达农、狄秀斌、郑官民、周晓刚、徐其明、郭永尧10人当选为浙江十大收藏家,明陈洪绶《来鲁直夫妇像》、“修内司”铭玉、元代龙泉窑连龛观音座像等藏品被选为浙江民间收藏十大精品。

  此外,本次活动共征集到1000余件收藏品,经过专家学者的精心筛选,最终在“2011浙江民间典藏大展”上亮相的藏品有320余件,涉及铜器、玉器、钱币、瓷器、书画、家具、杂项等8大类,远远超过了2003年首届“家有宝藏——浙江民间收藏珍品大展”的规模,浙江民间藏品的实力又一次让人惊艳。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各级政府主导着古玩收藏,国家收藏(“国藏”)是收藏的主体,民间收藏(“民藏”)则一直扮演着补充者的角色。然而,由于古玩艺术品历时久远、数量众多且遍布民间,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国藏”都无法尽收囊中,放在国家博物馆的毕竟是少数。在历史上,中国的“民藏”为我们留存了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如今,民间收藏和国家收藏各具特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渐成优势互补的格局。在浙江省博物馆书画部主任赵幼强看来,藏品无论价值几何,都是一种文化遗产,应该由全社会共享:“我们‘省博’支持民间收藏,同时我们也将服务这些民间收藏家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博物馆作为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公众的阵地和窗口,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各类形式来展示浙江深厚的历史积淀,凸显浙江的深厚文化底蕴。让民间藏品走入国有博物馆,一方面有效地调动和整合了民间收藏资源,另一方面也在全社会营造了强烈的艺术氛围,真正实现了与社会公众共享、共赢的局面。

  浙江民间收藏发展之迅猛是另一个令人惊叹的“浙江速度”。浙江民间文物收藏是浙江经济发展的见证,同时也体现了人民大众的“盛世收藏”的价值取向。浙江民间文物收藏的积极作用必须充分肯定,但其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可忽视。

  眼下,收藏热导致的盲目投资不可忽视。举例而言,现在动辄要价千万元的藏品,10年前市场上的估价可能只是几十万。收藏市场的“温度”过于高,势必刺Ji赝品流入市场,造成更多鱼目混珠的情况发生。与此同时,民间藏家盲目投资的现象也剧增。

  另一方面,将私人收藏品放入公共博物馆展览,“变私为公”的做法可以看作是政府对于民间收藏热情的一种肯定。能够进入公共博物馆进行正式展览,对于许多民间收藏品而言,犹如默默无闻的小演员得到机会登上诸如“春晚”这样的大舞台表演一般,其“提价”的意义自不待言;但也正因为如此,公共博物馆在甄别民间收藏品价值的“把关”工作也显得更为重要。具有统一标准和更高水平的文物鉴赏专家将为民间藏品公开展览更好地“保驾护航”,让私人收藏品作为全社会共有的精神财富,更好地为公众所分享。据介绍,8月10日开展的“2011浙江民间典藏大展”,20多位专家对每一件参展藏品都作了精心而专业的鉴定,确保藏品文化价值。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新闻平台-中国艺术新闻-民间收藏:从私人深闺走向公共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