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辽海 收获辉煌

中国艺术新闻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辽宁省美术事业60年回望辽宁美术事业与共和国一同成长,与共和国老工业基地一道进步。建国60年来,辽宁美术事业以祖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为历史使命,从时代需求出发,坚定地按照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辽宁省美术事业60年回望

  辽宁美术事业与共和国一同成长,与共和国老工业基地一道进步。建国60年来,辽宁美术事业以祖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为历史使命,从时代需求出发,坚定地按照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社会主义工业基地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不断创造和积累文化财富。

  60年来,辽宁省美术界把握时代脉搏,努力奋斗进取,唱响主旋律,人才辈出,事业兴旺,创造了一批又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精品力作,显示出辽宁美术事业的蓬勃生机与活力。其中浓缩着几代艺术家的智慧、才华与热情,融汇了党和政府、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关爱,记录了不同时期艺术家回报社会、创作实践所书写的艺术华章。正是老中青几代艺术家筚路蓝褛,薪火相传,才创造了今日辽宁美术的千红万紫、溢彩流光。

  一、探索新的道路

  建国以后,辽宁美术界为新中国而创作,积极探索艺术规律,努力实现艺术突破,成绩斐然。上世纪50年代,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出发,中央高度重视连环画和年画两种深受群众喜爱的大众艺术形式,提出抓紧连环画和年画的改造创新,连环画和年画成为艺术家尝试探索最先取得新成绩的画种,涌现了一批优秀的青年作者和一批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佳作。影响力最大的作品之一是辽宁艺术家王绪阳和贲庆余1956年合作的连环画《我要读书》,这部作品是50年代中国连环画改造创新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在连环画的题材和技法上都有新的创造。作品讲述了由于社会制度黑暗,穷孩子高玉宝因贫穷读不起书又强烈渴望读书的故事;创造性地运用白描与素描结合的手法,坚持从生活中捕捉视觉形象,把情感发展作为贯穿性的主线,成功地创造了人物性格。作品充满了地道的东北农村生活实感,塑造了真实鲜活的高玉宝等人物形象,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打动人心魅力的视觉语言。《我要读书》在全国第一届连环画创作评奖中获得绘画一等奖,以代表新中国连环画创作水平的标示性作品载入中国美术史册,享誉国内外。

  同时期,王盛烈于1957年创作的中国画《八女投江》是一幅享有盛誉的历史性作品,震撼了中国几代人的情感。同连环画一样,打破传统的束缚,创造国画的新生,是上世纪50年代国画界的主题和艺术家的自觉追求。《八女投江》作者一方面开拓了用中国画表现历史题材的先河;另一方面探索了中国画表现人物的新方法。画作生动地塑造了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战士在抗击日本侵略军战斗中宁死不屈、投江殉国的悲壮形象,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成为新中国人物画的代表性作品,被誉为十大红色美术经典之一。

  除此之外,辽宁艺术家集体创作的北京农展馆《庆丰收》群雕,以现实主义的高度艺术成就成为时代的地标性作品,连环画《十五贯》、《草原的儿子》等一批作品轰动全国,展示了辽宁美术不俗的整体创造实力。

  二、引领当代文化

  改革开放使辽宁美术事业如沐春风,新时期美术创作成为鼓舞人民奋进的号角。

  改革开放初期,辽宁美术界涌现了一批有价值的反思性作品。广廷渤的油画《钢水汗水》以照相写实主义创作手法描绘了4个炉前工的形象,其中着意塑造了一个正面端坐的炉前工,通过对主人公被炉火照亮的健壮体魄以及细微的脸部表情刻画,凸显了人物吃苦耐劳的质朴;通过对被汗水浸透的衣服以及仍在流淌的汗水的精细刻画,暗示了炉前劳动的强度,也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和视觉冲击力;通过画面整体上对炼钢工人在高炉前汗水湿透衣背、敞开胸膛透凉、端杯痛饮解渴等情境的真实再现,生动揭示了工人劳动的艰苦,钢铁里浸透着炼钢工人辛勤的汗水的绘画主题,使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作品的价值在于一反此前流行的“高、大、全”的创作套路,打破了艺术创作中的公式化禁锢,代表了新时期艺术观念的返朴归真。

  此外,张希华的油画《插队落户第一夜》,李福来的版画《丙辰清明夜》,尤劲东的连环画《人到中年》,许勇、顾莲塘、赵奇的连环画《嘎达梅林》,王盛烈的国画《家乡的孩子》,宋雨桂、冯大中的国画《苏醒》,宋惠民的油画《曹雪芹》,贺中令的雕塑《骨肉同胞》、《白山魂》,一批带着时代印记的佳作以群体的方式震动中国美术界。

  辽宁美术界坚持深入生活,反映时代,担当责任、努力创作、出好作品,创造了一批极具震撼力的红色经典。从中国第一幅全景画《攻克锦州》问世以来,以鲁迅美术学院为中心,借鉴西方艺术成果,集当代艺术家集体智慧,创作了中国的全部全景画。《赤壁之战》、《淮海战役》、《井冈山斗争》到新近完成的世界最大全景画《大河之南》,这些重大历史题材画作以写实主义的绘画技法、逼真的地面塑型和现代声光电系统巧妙衔接,浑然天成,使观众身临其境。这些鸿篇巨制,已经成为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之作。

  三、收获艺术繁荣

  在双百方针指引下,辽宁美术呈现出各种艺术品种争奇斗艳,各种艺术风格溢彩流光的繁荣局面。上世纪80年代,以韦尔申、赵奇为代表的辽宁中青年画家崭露头角。在全国第七届美展上,韦尔申的《吉祥蒙古》获得了油画的唯一金奖,无背景的画面中,三个蒙族人物形象安稳的动作,凝重的表情,梭角分明的平面和直线的装束外观与衣纹处理,让画面产生了时间的凝固感、人物的雕塑性和宗教的神圣感。《吉祥蒙古》使人物从具体的生活环境中抽离,营造出一种抽象的具象和庄严、崇高的气氛,成功地表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的、肃穆的图式画样式,创造了洗练的现象学视觉语言。与作者1984年在全国第六届美展铜奖作品《我的冬天》对真实性、写实性的追求相比,《吉祥蒙古》所构造的超时空的永恒性和非生活的神圣感使作者完成了从瞬间性到永恒性、从生活化到陌生化的突破。

  赵奇创作于1990年的近代史题材人物长卷《生民》,把西方的素描语言与中国“八大”的传统水墨相结合,“以其碑铭般的塑造和恢宏气势,再现了著名爱国人士黄遵宪及民众的英雄群像”,成为新时期中国人物画的典范之作。

  这一时期,王岩的《黄昏时寻找平衡的男孩》、刘仁杰的《风》、吴云华的《粮官奶奶》、宫立龙的《打台球》、刘明的《94夏日海滩第二回》、周卫的《欢腾吧,龙的传人》等油画作品,赵奇的《京张铁路——詹天佑和修筑它的人们》,孙文勃的《长白山月》、冯大中的《艳阳》等一批国画作品,田金铎的雕塑《走向世界》、年画《瑞雪》、水彩画《红苹果》反映了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其成果在样式、语言和风格上的丰富性,也代表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辽宁美术创作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繁荣局面。

  进入新世纪,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时代发展中,辽宁的广大艺术家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探索艺术规律,树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一致的创新意识,厚积薄发,呈现出更加喜人的局面。在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上,全景画《赤壁之战》、《淮海战役》分别获得金奖,油画、国画、连环画、雕塑、水彩、工业设计也取得喜人成绩。

  正如业内人士指出的:60年来,辽宁的美术家们创造了一批记录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的优秀作品:如中国画《八女投江》、《苏醒》、《生民》、《中华儿女》、《长白山月》,油画《红岩》、《钢水汗水》、《粮官奶奶》、《吉祥蒙古》,版画《高玉宝》、《炉前工》、《丙辰清明夜》,雕塑《庆丰收》、《骨肉同胞》、《白山魂》、《走向世界》,连环画《我要读书》、《十五贯》、《白求恩在中国》及全景画《攻克锦州》、《赤壁之战》、《淮海战役》。还有壁画、年画创作、 美术史论研究、各门类艺术设计、各种新媒体、新材料、新观念艺术等等,辽宁美术的编年史,因为有了这些可圈可点的作品和源源不断的新人新作而星光辉映。这是辽宁也是中国美术界、中国文艺界、中国文化历史的骄傲。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新闻平台-中国艺术新闻-美在辽海 收获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