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城市雕塑急切呼唤“温州味”

中国艺术新闻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改革开放初期,南来北往的汽车通过瓯江大桥时,总会被屹立在桥南的“白鹿少女”雕塑所吸引。它是温州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座大型雕塑,形象地诠释温州人“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精神风貌,成为温州城市形象标志性建筑之一。如今行走在市区街头,不时会看到市民和游
  改革开放初期,南来北往的汽车通过瓯江大桥时,总会被屹立在桥南的“白鹿少女”雕塑所吸引。它是温州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座大型雕塑,形象地诠释温州人“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精神风貌,成为温州城市形象标志性建筑之一。

  如今行走在市区街头,不时会看到市民和游客在“五马奔腾”、“世纪之光”等城雕前合影留念。城市雕塑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作为千年历史古城的温州,城市雕塑现状如何?现有的瓶颈又该如何突破?

  华盖山“工农兵”,难以割舍的老城雕情结

  手握铁棒、铁犁和钢枪,昂首挺胸、英姿飒爽,历经半个多世纪洗礼,“工农兵”塑像仍屹立于市区华盖山山脚。

  闲暇之余,退休工人杨景洪老人喜欢在华盖山下散步,看看雕塑,这成了他晚年生活的一种习惯。说起这座城雕,会勾起很多往事。

  上世纪50年代,休闲娱乐的场所很少,很多年轻人见面都约在“工农兵”像下。“当时温州市区就这么一座大型雕塑,大家都觉得很新奇,整天有人来围观、来合影。”杨老伯说,“工农兵”俨然成为市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当年华盖山前面的中山纪念堂前喷泉水池还有一处‘撒尿童子’的雕塑,憨态可掬和滑稽搞笑造型引来不少忍俊不禁的观众。不过也有人对这个小童有不同的声音。“当时年少喜欢绘画,经常以撒尿童子为样本,为此还受过家长伤风化这类的斥责。”70后李先生聊起记忆中的城雕时,仿佛穿越到上世纪80年代那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他说那时大家拍照取景,多是“工农兵”、中山公园的“白鹿衔花”、“赵尔春”等城雕,围绕着城雕,不同年代的温州人留下了不同的人生记忆。

  “可惜当年有的城雕不复存在,有的破败不堪,如今新的城雕数量少,且文化内涵也不够深。”聊起现在的城市雕塑,李先生有些遗憾。

  现有城雕病症:脱离温州地域文化

  “现在的城市雕塑,声音最多的应该是新城的物华天宝吧。”市民周先生说,他眼拙,端详了几次没看出物华天宝什么特别文化涵义,但作为地标,它又很成功,很多人初到温州不知该怎么走,只要有人告诉他:你到了新城那个“大火锅”,往某某方向再走,方向基本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采访中不少市民持相同看法,他们认为时代在发展,城市雕塑也应与时俱进,但眼下能反映温州本土文化特色、展现温州之美的雕塑,太少了。喜欢旅游摄影的网友“岁月如歌”说,国外的城市重视雕塑不用说,国内一些城市雕像也颇有“量体裁衣”妙处,比如武汉步行街的挑水夫、郑州步行街的钟表修理匠、乌镇水塘边的洗衣女、绍兴城市中心的大毡帽等等,令人一看,这能和这座城市的历史人文、精神气质对上号。

  “温州市城雕的优秀作品较少,缺少对本土化、当代精神的关注,从而影响了温州城市整体形象的提升。”著名城市雕塑专家白一教授考察了温州城雕后指出,尽管近几年来温州城市雕塑数量有所增加,但大部分作品只是单纯表达某种艺术美,脱离了温州地域文化,与市民亲近不够。

  全市城雕63处,远落后于厦门烟台等同类城市

  那么,我市眼下的城雕“家底”到底如何呢?

  4年前,我市曾对中心区的雕塑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得出的结果是,城雕总数只有63处,在市区若干个居住区内,几乎没有雕塑作品;在城市出入口和城市广场这两个重要的公共空间里,城雕也只有寥寥13处。这和厦门、烟台、汕头、威海等同类沿海城市相比,数量明显偏少,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城市特色明显偏弱。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新闻平台-中国艺术新闻-温州城市雕塑急切呼唤“温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