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得起与放得下

中国艺术新闻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看姜宝林的70年华彩人生9月20日,“姜宝林艺术展”亮相浙江美术馆,在展览开幕式上,姜宝林将他创作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丈六作品《秋塘》无偿捐赠给浙江美术馆永久收藏。展览由“走进千年香榧林”、“意笔山水”、“大写花卉”三部分组成,展出姜

看姜宝林的70年华彩人生

  9月20日,“姜宝林艺术展”亮相浙江美术馆,在展览开幕式上,姜宝林将他创作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丈六作品《秋塘》无偿捐赠给浙江美术馆永久收藏。展览由“走进千年香榧林”、“意笔山水”、“大写花卉”三部分组成,展出姜宝林新作和近50年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共186幅。

  在当代中国画坛,以一棵树、一株花为题材,有的画家画了一辈子,不肯变。能像姜宝林一样,真正坚持着“变”的画家,实在不多。不像有的画家大言不惭敢说同时跨界于人、山、花三个领域,姜宝林往来于山水与花鸟两个领域的探索,稳扎稳打,变得有声有色,也变得不亦乐乎。如同当年浙派人物画将花卉的笔墨引入人物画一样,姜宝林在山花之间,对比取舍,涉及了众多难以表现的题材,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更多可以发生的可能。

  这次展览也是又一位从浙江走出的中国画家回家“省亲”,有着一种浓浓的“乡愁”。浙江是姜宝林的第二故乡,但就像他所说得那样“自己在这片土地生活的时间要两倍于第一故乡山东”。展览开幕前夕,我曾问他“对浙江有什么祝福”,他想了想,动容地说:还是祝福浙江的中国画能够扛住继承与创新的大旗吧!

  的确,很难想象,缺少了浙江,今天的中国画坛将是何种面貌,正是那些逝去的和今天依旧健在的曾于浙江临池不辍的中国画家们,擎起了中国画当代发展的大旗。

  笔墨与笔墨精神,是中国画发展的基本。我始终认为在具备了基本的笔墨能力后,“入画性”是中国画家吃力的地方。虽然世间万物都可入画,但付诸于笔下,却是千人千面,能够把握住描绘对象的神韵,辅之于恰当的笔墨,却是中国画发展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

  虽然姜宝林也长于表现一般画家显有涉及的题材,好比这两年他创作的“香榧系列” ,但很明确,他对“入画性”的考虑,远不是仅仅停留在题材上。

  姜宝林在当代山水与花鸟两个领域同时领风骚,都找到了合适的“画性”。在山水画领域,他将白描和积墨两种形式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白描山水,来源于对北方山川写生的强烈印象,抽离并发展了陆俨少作品中的云水图式,清新淡雅,胜于笔;积墨山水则提取了李可染的积墨法,发挥了李可染的逆光描绘,胜在墨。

  他的写意花鸟,受到山水画笔墨法则中的启示,善于表现截断法画拉近的中景,不但以笔墨规律创造了自己的语言符号,而且在符号笔墨的组织上融入一定的写实观念,避免仅有符号化的一枝半叶因脱离环境的单摆浮搁,却用强化视觉张力的整体描绘表现了原生态花木的生机与活力,为写意花鸟画的发展开了新生面。

  同样,中国画之于“当代”二字,无外乎就是创新,当代中国画家谈及“当代”二字,不会有人缄默,人人都会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但是从创新出发,多数人都选择了“舍近求远”,少有人从小处着眼,从近处做起,这一点上,姜宝林却做到了“舍远求近”,在“拿得起”的同时,也做到了“放得下”。

  记得开幕前的新闻发布会上,当着在场的众多新闻媒体,谈到近两年所画的香榧树,姜宝林说他20多岁的时候就曾经在绍兴一带见过,但是自己当时的水平实在有限,根本画不了,近两年觉得笔墨较当年老辣了,才敢去涉及。这话拿到今天,说题材难不想画的人应该有,但是说自己水平不行画不了的,能有几人?拿得起与放得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新闻平台-中国艺术新闻-拿得起与放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