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松
10月10日,正值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年高八旬仍朝气蓬勃的“现代水墨画之父”刘国松以“21世纪中国绘画的新传统”为题,在中央美术学院展开近3个小时的演讲。在场听众沉浸在刘国松营造的现代水墨世界里,并与他一起探究:在中国深厚的文人画传统以及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下,海峡两岸艺术家在现代水墨画创作中是如何努力的。
中国画也要现代化
刘国松的演讲以辛亥革命为开端。100年前,那场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创立民主共和,亦启动了中国的经济现代化进程。尽管当时并未直接言及对于艺术的改革,但中国画由此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五四运动的领袖人物蔡元培呼吁不要忘记美术,还提出要“以美育代宗教”。“但当时中国传统画家却没有这种艺术自觉。”刘国松指出,明清以降中国画之所以没有获得实质性进展,是由于传统画家受到文人画观念影响太深,只一味因袭,以前代画家和作品为标杆,着力于模仿,不肯与时代结合,逐步丧失了推陈出新的能力。”
“中国画必须要变了,因为我们生活在现代。如果画家们还完全坚持文人画的衡量标准的话,那中国画就放弃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刘国松说,以文人画的标准只会压抑更多形式创新的可能性,文人只在闲暇之时作画,大都将其视为修身养性的“业余”消遣,并无将绘画发扬光大、创造革新的雄心。
刘国松认为在美术界,或许只有当变革与建设成为创作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自觉,才是对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的最好纪念。“现在我们各方面都现代化了,为什么中国画不能现代化?一个社会的变迁应该是整体的,中国绘画也应跟上时代的脚步。”刘国松谈到,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中国画也要跟着往前发展、强盛起来。因为发生在现代中国画上的变化,既是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一种标志,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反映。
如今人们对于传统的理解上仍存有误区,认为传统一定是过去式的东西。其实并非如此,刘国松赞同艺术家石鲁对传统的理解:“传统就是一代一代创造出来精华文化,传到今天就是传统。你如果今天创造得好,传下去就是传统。”由此,刘国松提出建立21世纪中国绘画的新传统。
青年时期他是西方绘画的推崇者,后经历了“浪子回头”。重新精研中国美术史和中国画传统的刘国松,了解到笔墨并非中国画的根本。为了警醒明清以来的笔墨崇拜与笔墨至上对中国画发展的桎梏,面对当时台湾画坛陈陈相因的守旧状态,他提出“革中锋的命”、“革毛笔的命”;有感于当代中国画因袭性太强、个性太弱的现状而倡导“先求异,再求好”;看到中国画面目雷同太多、创造意识太弱,他干脆舍笔墨而尝试肌理制作以求工具材料之创造;为了追求时代感和中国民族特色,又在多种现代题材和水墨味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