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濡之地”文化强

中国艺术新闻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我是一个阔别故乡多年的游子,游子终归要回家的。”著名版画家俞启慧用带着杭州口音又有一点上海话腔调的普通话这样说。有意思的是,俞启慧是宁波北仑人,离家多年,已经无法用阿拉宁波话和他的故乡人对白。10月18日上午,记者受邀参加由中国美术学院、

  “我是一个阔别故乡多年的游子,游子终归要回家的。”著名版画家俞启慧用带着杭州口音又有一点上海话腔调的普通话这样说。有意思的是,俞启慧是宁波北仑人,离家多年,已经无法用阿拉宁波话和他的故乡人对白。

  10月18日上午,记者受邀参加由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浙江省版画家协会和北仑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见证腾飞——著名版画家俞启慧作品展”在大碶街道九峰山社区文化中心举办开幕仪式。展览的地点并不好找,我们一行人从杭州出发花了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和我们同行的还有中国美术学院有关领导、在杭著名版画家及中国美术学院部分师生。

  九峰山下,一座洋气的(文化中心)小楼异常夺目,广场上百余人的腰鼓队“咚咚呛呛”热闹非凡。78岁的俞启慧在展厅里和几位操持宁波话的工作人员交代着什么,见到我们的到来特别的高兴,问长问短。同行的中国美院的师生这时很多人拿出相机,举过头顶,对着门牌狂拍,门牌上写了三行字:

  九峰山农村新社区

  特色文化展厅

  (避灾区)

  在避灾区看画展,这是一次难得的体验。

  宁波市北仑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凌晓军告诉记者,今年夏天,超强台风“梅花”袭击北仑,九峰山社区文化中心本身就是避灾安置点,周边的居民不仅在这里得到良好的安置,还通过阅览、观看展览和艺术创作获取了文化的馈赠。一个文化中心影响力在北仑是显而易见的。凌晓军说,我们并不认为有了一定资金保障和硬件投入,工作就戛然而止,我们还要继续培养居民们热爱文化的兴趣,自觉地来文化中心。

  宁波市北仑博物馆馆长冯毅介绍说“九峰山社区文化中心有书画培训基地、图书电子阅览室,还有舞蹈室。如今借本次画展之际还专门成立了俞启慧版画艺术工作室,这样,我们当地的书画爱好者就有了向名师学习的机会”。他还说,北仑已经建成了贺友直工作室、邵克萍家族艺术陈列室,俞启慧版画艺术工作室是第三个与美术有关的公共空间。此外,陈逸飞艺术馆的计划也在酝酿之中。

  “在这里看书、看展览比打麻将强”,这是记者随机采访观众时,听懂为数不多的宁波话之一。或许看书、看展览这样“很文化”的生活,北仑人已经习以为常了。富起来的北仑人把在文化中心“白相”(玩的意思)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真正的品质生活,就这样走进了北仑人的生活。

  北仑没有过多值得炫耀的历史,但在改革开放的30余年中,昔日“海濡之地”经历了翻天覆地变化,如今已是国家级开发区中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最好的开发区之一。如果说,北仑从一片滩涂地成为新崛起的现代化港口城市,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北仑人还以文艺的形式记录和见证了中国百年成长。

  1926年,乡土小说家王鲁彦发表了《柚子》;1947年,邵克萍创作了版画《街头》;1958年周大风创作了脍炙人口的《采茶舞曲》;1961年,俞启慧因创作黑白木刻《战友——鲁迅与瞿秋白》而名噪一时;同年,贺友直创作连环画扛鼎之作《山乡巨变》;1977年,陈逸飞画就了成名作《占领总统府》;上个世纪末,“留学生文学鼻祖”於梨华创作了被誉为是“北美版《围城》”的长篇小说《在离去与道别之间》……如果时间可以回转,这些文艺作品都是当年度最热的,热到现代时尚小资们无法想象。时间无法倒流,但是,我们却无法忘记那字里行间,那黑白天地,那当风游丝和那铁骨柔情。

  “这些经典的缔造者都是我们北仑人。”宁波市北仑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书记、副局长乐静毅掩饰不住自豪地说。

  在时尚小资的坤包里,一定没有隔年的什物,因为,一年的时间限度对于时尚、对于流行就已经很古老,很out了。时尚记录当下,经典留下永恒。多年以后我们还能从尘封的记忆里梳理以往,回味过去,用公益空间的形式把持着历史的余温,这当是文化的魅力,这应是文化人的远见卓识。

  筑巢引凤 ,游子当归来。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新闻平台-中国艺术新闻-“海濡之地”文化强